三产融合背景下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研究
2023-09-23张秀云
□张秀云
(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办事处,山东 济南 2514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保持高度关注,在坚持以顶层设计为指导的前提下,各地区严格按照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在夯实以农业生产为代表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农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面渗透,延伸区域农业产业链。济南市有着相对完善的农业产业链结构,在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基于三产融合的农业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济南市农业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1 三产融合概述
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理论中,传统农业生产被定义为农业第一产业,而农业第二产业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第三产业包括了第一、第二产业所关联的服务业,以及相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1]。三产融合丰富了农业资源构成,通过完善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使农产品附加值最大化,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2 三产融合意义
三产融合是新时期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落实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针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具体要求,推动三产融合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2.1 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健康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前提,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并不明显,非科学手段的农业资源开发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三产融合改变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科学化的股权分配与资源管理,使农民收益与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链挂钩,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三产融合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弱化了农业经济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经济重心向农业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据济南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 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47.5 亿元,较2021 年增长约11%(见图1),且占比超过6%,均为历史最高水平,三产融合下的多元农业结构已初步形成,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到明显改善。
图1 2022 年济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布
2.2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三产融合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传统农业在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通过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传统农林牧渔副的协同发展,将加快现代科学技术、资金等在农业领域的渗透,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转型发展是从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等角度整合相关资源,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不同资源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整合资源,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
3 济南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农业经济在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加快多元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建设,并逐渐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据济南市统计局公布农业生产数据显示,2018—2022 年济南市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见图2),其中,在山东省深入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的推动下,2021 年济南市农业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2.9%,新型农业主体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3]。
图2 2018—2022 年济南市农业总产值统计结果
济南市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农业基础,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击平原的交界处,拥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地下水网错综复杂,四季分明,为发展多种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农业在空间资源方面所受到的约束日渐明显,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性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农业的规模化优势,“十四五”期间对济南市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基于三产融合的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在传统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完善了区域农业产业链,形成了极具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济南市在拓展多种农业的同时,提出农村现代化发展路线图,完善城乡双向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在保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以“特色经济”为目标,全面升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
4.1 区分发展重点,优化产业链条
济南市农业第一产业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其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5 种产业形式,且不同产业在规模、影响等方面存在些许差距。针对这一问题,三产融合背景下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应针对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补全产业链节点。如图1 所示,济南市2022 年农林牧渔副总产值超过780 亿元,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总产值占比最高,而渔业、林业和副业较历史同期涨幅较小,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种植业、畜牧业产业结构相对完整,产业链运转较为正常,虽然产值规模庞大,但增长空间有限[4]。为加快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济南市应系统梳理产业结构,在保持种植业、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持续完善相关产业链条,利用政策合理分布产业资源空间,并从成本、效益等角度优化产业。
4.2 明确发展目标,完善供应链条
农业特色经济有着较强的市场导向性,供应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在优化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应将高效、低耗、生态作为新时期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供应链在三产融合中的作用。
首先,明确农业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济南市在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方面应结合不同县(区)实际情况展开,突出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农业特色经济空间分布。在夯实以济南市农业“十朵金花”为代表的农业特色经济的同时,明确“有粮、有菜、有果、有茶、有畜、有种”的农业特色经济全面发展目标,为多种经营和农业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区域农业特色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业特色经济供需信息平台。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供应链应以供需关系为前提。目前,济南市下辖12 个县(区)已基本开通农业信息平台,不同县(区)之间应加强农业供需、交易数据的全面共享,为区域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提供及时、精准的数据支撑,从而更好地引导三产融合背景下区域农业特色经济协同发展。
再次,加强多渠道农业特色经济推广平台建设。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对三产融合背景下的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解决供应端、信息源的同时,农业特色产品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除加快农业特色经济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外,还需要优化多渠道推广机制,推广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视频,补全农业特色经济推广链条,在农业供应链层面形成闭环。
4.3 创新金融服务,强化金融链条
三产融合背景下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而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涉及三产融合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在此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同节点调整所需要的资金,并通过强化金融链的方式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5]。据统计,截至2022 年12 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农业银行济南分行、农商银行济南分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发放80 亿元农业贷款,惠及济南市48 个县(区)、街道,满足了多个涉农重点项目等融资需求,在发展区域农业特色经济方面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然而,现阶段农业特色经济发展金融链的构成较为单一,多元资本的介入不足,农业主体所选择的商业模式对金融链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加快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方面,应结合创新商业模式强化金融链条。
4.3.1 落实金融评级服务
针对农业特色经济的集聚性,将不同产业进行网格化处理。金融机构将结合不同网格的商业模式,开展“点对点”金融评级服务。金融网格服务有助于评估不同商业模式存在的金融风险,使金融服务更加科学、高效[6]。
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金融评级服务过程中,其他产业信用评级与贷款额度分配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评估不同服务对象的销售额、资产情况、运营管理水平等,从而降低金融服务风险。通过金融评级服务,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金融链服务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在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区域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依据[7]。
4.3.2 建立金融协同服务
三产融合背景下农业特色经济发展需要产业链各节点的共同参与,通过高效协同实现资产快速流动,降低市场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产业链密切了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建立金融协同服务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三产融合优势。所谓金融协同,是指将农业特色经济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以金融服务对象为第一责任人,“链主”企业为第二责任人,其他节点企业为关联责任人,通过联合担保等方式,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建立金融协同服务机制,解决处于农业特色经济产业链下游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并在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同时,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有助于农业特色经济快速发展[8-9]。
5 结束语
三产融合背景下,优化农业资源结构可促进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延长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催生新业态,推动技术、人才和资金在现代农业中的有效运用。在三产融合过程中,济南市农业特色经济坚持以农业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整体思路,落实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农业特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