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极低体质量儿生后黄金1 h低体温防护中的应用效果
2023-09-23柯晓婷
柯晓婷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福建 厦门 361003)
极低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1 500 g)是新生儿期的一个特殊人群,其面临着许多健康风险,其中低体温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1]。低体温对这些婴儿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呼吸窘迫、代谢紊乱和感染等并发症[2]。既往研究表明,极低体质量儿在出生后1 h内很容易出现低体温,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具有较少的脂肪组织、弱化的调节能力以及散热不良等原因[3]。因此,为了保护这些婴儿的生命和健康,黄金1 h的低体温防护策略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策略旨在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提供适当的穿着和使用预温设备等方法,确保婴儿在黄金1 h内保持适宜的体温[4]。目前,已经有研究探讨了循证护理在极低体质量儿黄金1 h低体温防护中的应用效果,发现通过循证护理的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婴儿低体温的发生率,降低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风险[5]。然而,仍有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争议,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循证护理在此领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极低体质量儿生后黄金1 h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对于低体温防护的效果,以保障极低体质量儿的生命健康,现将详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出生的极低体质量儿102例展开研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中男30例,女21例;胎龄31~41周,平均(37.01±1.56)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6例,剖宫产分娩15例。对照组男33例,女18例;胎龄32~41周,平均年龄(36.89±1.62)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5例,剖宫产分娩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胎龄以及分娩方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胎龄在30~41周。②出生后或者是转院就入住NICU病房,③研究征得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血液疾病或者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②合并严重的皮肤破损或者是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③中途因为家属的原因而放弃治疗的新生儿。本次研究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体温管理办法,主要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将婴儿裸露放在产妇的胸前,使婴儿与母亲的皮肤接触,促进身体接触和保温效果。在婴儿出生前准备好预温设备,如温毯或加热床垫等,以确保婴儿在出生后能够立即获得适宜的温度。保持产房的温度适宜,通常在28~30 ℃,避免婴儿过度散热。为婴儿提供额外的保暖设备,如帽子、袜子、手套等,以减少散热。确保婴儿在出生后迅速穿戴衣物,包括带帽子、包裹婴儿的包裹布或温暖的毯子等,以减少散热和保持温度稳定。避免突然的温度变化,如避免将婴儿从温暖的产房转移至冷风中。密切监测婴儿的体温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环境温度和保暖措施。研究组患儿则是采取循证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2.1 循证护理小组组建 NICU中组建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1名主任医师、6名责任护士。针对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可以进行系统的循证护理知识培训,接受培训的护士需要熟练掌握极低体质量新生儿生理解剖特征,对于不同胎龄、不同体质量及身体状况的新生儿进行体温合理调节。此外,掌握鸟巢护理、抚触及管饲喂养方法,进行各项指标观察、记录以及追踪,针对资料进行初步归纳整理[6]。
1.2.2 提出问题 针对极低体质量儿生后黄金1 h出现低体温的原因进行分析,包含以下方面:①热能供应不足。足够的热能可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同时也可以保证极低体质量儿体温恒定,极低体质量儿在生长发育速度比较快,出生后第1周内需要的热卡通常是60~80 kcal/(kg·d),在第3周的热卡则是120~150 kcal/(kg·d),且后续也会随日龄增加渐渐增加。极低体质量儿在出生后若是热能供应不足,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者体温在较低水平的情况[7]。②严重感染。极低体质量儿发生感染时,在症状表现方面常常不典型,尤其对于极低体质量儿发生感染容易增加能量的消耗,使得体内存储的能源出现耗竭,还可能因为感染让体温持续处在较低水平。在发生感染后,极低体质量儿会表现出食欲的降低,食物摄入量未能达到标准,同时由于自身新陈代谢让耗能增加。还有则是极低体质量儿其骨骼肌活动频率下降,机体自身的产能量不足,无法维持在正常体温水平,表现为在体温偏低[8]。③低血糖。针对临床分娩的极低体质量儿,在出生36 h内的平均血糖值应在50 mg/dL以上,因此以这一数值作为血糖最低的限值也是合理的。针对极低体质量儿,自身体温维持所依赖的是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热能供应,但是由于极低体质量儿在肝糖原储备量少,出生之后因为不能及时的进行喂养,体内储存的肝糖原消耗并且渐渐耗竭。由于存在感染让肝糖生成受影响,最终造成糖原不足,体温长时间难以维持到正常的水平。④缺氧。针对极低体质量儿群体,对于自身体温调控可通过耗氧的增加以及新陈代谢率的提升进行热能代偿。每克的棕色脂肪可释放2.5 kcal/min的热能,这一过程主要依赖氧供,尤其在低温的环境状态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增加的耗氧量是原先的2~4倍。极低体质量儿若表现出缺氧,增加耗氧量来维持体温的这一能力也就无法发挥,甚至还可能消失,化学产热的过程无法进行则出现低体温亦或者是体温持续不升的问题[9]。
1.2.3 查找证据 循证小组成员以“极低体质量儿”“低体温防护”“热能供应”“感染”“低血糖”“缺氧”为关键词,通过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搜索库中查找国内外的近期权威文献,并且以平常工作经验为对照,确定针对极低体质量儿低体温防护的针对性策略。针对获得文献进行筛查,以循证依据作为理念,拟定出详细的干预方案。
1.2.4 护理实施 ①足够热能供应。针对极低体质量儿的异常情况予以相应处理,如疑似吸入或者咽下羊水的患儿,可以先应用1.4%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洗胃,处理吸入羊水。改变对极低体质量儿喂养方法以及喂养间隔时间,用胃管进行饲养,初始喂养率设定在2~3 mL,每2 h 1次,而后则可随着日龄增加同期增加奶量[10]。予以极低体质量儿喂奶后抬高其头部,暂时需要禁食的极低体质量儿则是经静脉渠道予以高营养物质输入,营养物质类型以及用量具体如下:维他利匹特1 mL/(kg·d)、水乐维他1 mL/(kg·d)、氨基酸1.0 g/(kg·d)。在24 h内均匀输入,后每日增加相应的量,在静脉营养输注过程中需进行肝功能指标的监测,期间测量肛温,维持在36.5 ℃左右。②合理抗生素应用。对于检测存在严重感染的患儿需要控制感染,主要的策略是应用抗生素药物,故需做相应的血培养以及药敏试验,依据获得的结果,选用敏感度高的抗生素药物。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做到对应抗休克处理并且纠正酸中毒情况,还需要做好体位管理、营养支持等基础护理,并且也需要定期对体温监测,控制体温在正常合理范围内[11]。③低血糖纠正。可以借助微量泵予以输液支持,针对葡萄糖则控制输入速度在6~8 mg/(kg·min),若需暂时禁食的患儿需要持续24 h维持输液,病情趋于稳定的情况做到及时喂奶,而患儿在奶量上渐渐增加相应的减少对葡萄糖摄入。还需要每日监测以及记录微量血糖水平。④纠正极低体质量儿缺氧。极低体质量儿生后给予持续性监测,以血气监测结果作为参考依据,选择氧疗支持。针对检测极低体质量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50 mm Hg的情况提供头罩吸氧,设定吸氧流量在5 L/min;针对检测PaO2在50~60 mm Hg的患儿,可经鼻导管吸氧,控制吸氧流量在0.5 L/min,或者还可以采取箱式吸氧(氧气管置入温箱内)吸氧,控制吸氧速度在3~5 L/min。在吸氧期间还需监测体温,保证体温为恒定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①低体温发生率与其他并发症。统计两组极低体质量儿在低体温发生率,判定标准:新生儿核心体温低于36.5 ℃。其他的极低体质量儿并发症,包括感染、营养不良、低血糖、新生儿缺氧。并发症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②体温变化。针对极低体质量儿的体温水平进行监测,两组均是在极低体质量儿入NICU时、入NICU 2 h、入NICU 12 h、入NICU 72 h进行体温的监测。具体方式是应用电子体温计或者一次性耳温计进行体温测量与记录,使用前进行消毒以及校准。③生长状况。针对两组极低体质量儿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在干预前后针对极低体质量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记录,具体记录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头围。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体温、并发症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在低体温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感染、营养不良、低血糖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生新生儿缺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低体温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比较[n(%)]
2.2 极低体质量儿体温变化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在体温水平情况,测定极低体质量儿体温,研究组在各时间点体温水平无显著变化,对照组在入NICU 2 h、入NICU 12 h体温水平相比入NICU时均是呈现出下降的情况,研究组的极低体质量儿在入NICU 2 h、入NICU 12 h体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体温变化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体温变化指标水平比较(℃,)
2.3 极低体质量儿生长发育 极低体质量儿在干预3个月后,身高、体质量、头围两组均比干预前指标水平升高,而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指标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极低体质量儿生长发育指标情况比较()
3 讨论
黄金1 h指的是婴儿出生后第1 h,这一时间段内医疗团队应采取一系列护理及处理措施,确保婴儿可以尽快适应新的外界环境,此外获得必要的支持以及医疗护理,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2]。针对极低体质量儿在生后黄金1 h内发生低体温概率相对较高,主要因为极低体质量儿体质量非常低,身体通常不能有效调节体温,且极低体质量儿有较少脂肪以及肌肉储备,这进一步增加了保持体温方面的困难。
极低体质量儿生后黄金1 h内发生低体温需要重视,因为低体温可引起呼吸困难,使婴儿呼吸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并可引起代谢紊乱或免疫功能损伤,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以及引起婴儿脑部受损,所以黄金1 h内避免及及时纠正极低体质量儿低体温至关重要[13-14]。传统的方案下对于极低体质量儿的保温措施相对传统,未考虑到个体差异以及一些生育因素引起的低体温问题,易引起体温控制不理想的情况[15]。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方法,该护理模式主要基于证据的实践方法,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最新研究证据以及患者价值观提供医疗决策及科学护理指导[16]。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极低体质量儿在低体温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在入NICU 2 h、入NICU 12 h体温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极低体质量儿干预3个月后身高、体质量、头围的生长发育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极低体质量儿生后黄金1 h内采取循证护理可预防低体温发生,控制体温恒定,促进其良好生长发育。循证护理措施对极低体质量儿生后1 h的干预上,能够明确发生低体温的原因,系统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寻找最新证据,如关于热能的供应、抗感染、纠正低血糖以及纠正缺氧,以收集的证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制订合适的体温控制方案[17-18]。通过循证护理的实践,可最大程度的预防极低体质量儿的低体温问题,控制体温的恒定,并促进其良好生长和发育[19]。在循证护理实践方面,考虑到每个婴儿的情况是独特的,因此在实施循证护理措施时也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和专业判断,可最大程度的为婴儿提供个性化护理,调节体温在恒定的水平,为极低体质量儿的良好生长发育提供有利帮助[20]。
综上所述,针对极低体质量儿生后黄金1 h内,护理人员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降低极低体质量儿低体温、感染、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控制体温在相对恒定水平,并可促进极低体质量儿身高、体质量、头围等的良好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