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在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9-23冯彩霞
冯彩霞
(敦煌市医院,甘肃 敦煌 736200)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位列我国传染类疾病的第2位[1]。目前,合理用药是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方法,而遵医嘱按时服药、科学饮食、加强病情监测等日常生活管理措施对于疾病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2]。健康指导是提高肺结核患者疾病认知能力与遵医行为的可靠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自觉采取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3]。老年肺结核患者受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之自身理解力与应对能力偏低,常规健康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其自我管理意识,规范其自身行为,取的效果往往有限[4-5]。因此,亟需通过合理的护理模式保障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行为转变理论是由Prochaska等学者提出的综合性行为干预方法,其将个体行为转变划分为无意图阶段、意图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与维持阶段,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健康认知与康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便精准指导其保持健康行为,为疾病预后提供有利的保障[6]。为了完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案,本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8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60~80岁,平均(69.50±4.08)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15±0.76)年;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上10例,初中18例,小学21例。研究组49例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52±4.15)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18±0.82)年;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上12例,初中17例,小学20例。两组以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文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取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肺结核参照《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7]中的诊断标准确诊。②年龄60~80岁。③患者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即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中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评分>24分,小学教育水平评分>20分。④患者沟通能力良好,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躯体活动功能障碍。④恶性肿瘤。⑤阿尔茨海默症、语言表达障碍、精神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根据医嘱合理用药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用药不良反应;记录患者咳痰、咳血等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肺结核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注意加强机体营养,适当运动,以便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消极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患者出院后每间隔2周以电话方式对其进行1次随访,了解病情现状与自我管理情况,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本组干预时间为12周。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组建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小组 组建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小组,小组中专科医师(1名)负责制订诊疗方案,解答疾病疑问;护士长(1名)监督临床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对护士进行技术指导;心理咨询师(1名)对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等相关培训;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6名),经过系统化的培训(专科技能、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行为转变理论等知识)且考核合核后负责落实临床护理工作。
1.2.2 制订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方案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通过沟通了解其康复需求,以头脑风暴法与鱼骨图等工具分析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如疾病的认知错误或偏差、情绪消极、对于病情存在顾虑等。根据老年肺结核患者存在的不良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既往临床护理经验制订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方案,此方案进行1~2轮试开展,对于其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改进与优化,之后应用于临床。
1.2.3 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方案 ①无意图阶段(第1~2周):采用视频联合回授式宣教方式对患者进行强化肺结核知识宣教,即将肺结核知识制作成短视频,每个视频10~15 min,内容包括肺结核发病原因、危害性、传播途径、防护隔离措施、治疗措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病情监测与生活方式等知识,重点强调疾病的可控性。首先向患者播放宣教视频,护理人员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口头讲解,完成宣教后以提问的方式评估患者对于宣教知识的认知情况,当回答正确时予以鼓励与表扬,回答错误或遗漏时进行再次宣教,直至患者完全理解、掌握与记忆。②意图阶段(第3~4周):通过动机性访谈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与顾虑,如“肺结核对您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您对肺结核化疗药物存在哪些顾虑?”等,之后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与习惯,与其共同分析不健康行为习惯对于疾病治疗与康复的不良影响,以及需要改善的不良问题。③准备阶段(第5~6周):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需求与其共同制定阶段性的疾病管理目标,如坚持遵医行用药、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合理运动、自我情绪调节、自我病情监测等。同时,针对疾病管理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思考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与问题,提前制订预见性的解决对策。制订阶段性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可向患者介绍康复情况良好的案例资料,激发其行为转变动力与信心。④行动阶段(第7~10周):指导患者通过已掌握的疾病知识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转变与管理。强调肺结核用药的意义,指导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并讲解用药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由于肺结核化疗药物通常为联合用药,所以应注意少服、多服与漏服等情况,以免发生用药风险。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与机体营养情况制定饮食处方,以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矿物质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嘱其多饮水,加强代谢,禁烟酒与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体操、慢跑等,以循序渐进且无疲劳感为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及时联系医师。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治疗后不再具有传染性时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随地吐痰、密集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等。⑤维持阶段(第11~12周):针对患者的健康行为转变情况及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健康行为转变良好且目标达成者予以鼓励与肯定,嘱其坚持健康行为;健康行为转变不佳与目标未达成者及时明确影响因素,对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改进,并对其健康行为的执行进展情况予以密切的跟踪与指导。本组干预时间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遵医行为:干预12周后,采用自拟《老年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量表最高100分,包括用药管理(30分)、病情监测(20分)、饮食与运动(20分)、疾病防护(15分)、日常生活方式(15分)5个维度,其中90分及以上为依从,80~89分为基本依从,不足80分为不依从,总依从性=(依从+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量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为0.78,适合患者理解和填写,专家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0.84。②自我效能感: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Scale,GSES)进行评价,量表共10个条目,最高40分,最低10分,分值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性。③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使用自护能力检测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进行评价,量表包括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维度、自护技能4个维度,最高172分,最低0分,分值与患者的自护能力呈正相关性。④自我负担感受: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使用自我感受负担感受量表(Self-percrived Burden Scale,SPBS)进行评价,量表中身体负担(3~15分)、情感负担(5~25分)、经济负担(2~10分),最高50分,最低10分,分值与患者的自我负担感受呈正相关性。⑤生活质量:干预前与干预12周后,使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价,共36个条目,划分为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标准分值=(实际分值-最低分值)/(最高分值-最低分值)×100%,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分值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6.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 研究组患者遵医行为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SES、ES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GSES、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的自我负担感受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PBS量表、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自我负担感受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的自我负担感受与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该疾病的基本原因,而年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营养状况不佳、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慢性肺疾病等因素是其已知的危险因素[8-9]。肺结核患者患病后需要长时间用药控制病情,但多数患者缺少对于疾病知识的认知,自我护理能力缺失,特别是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身体机体减退,理解力与行为能力低下,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自我管理能力,不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10-11]。因此,通过合理的护理模式调动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遵医行为与自护能力,保障疾病预后与生活质量十分必要。
3.1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在老年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 行为转变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其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便转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12]。行为转变理论认为患者的行为是一种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其将行为转变方式分为5个阶段,其中无意图阶段采用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肺结核知识,正确认知疾病,消除错误观念,在增强健康意识的同时为行为转变提供支持[13];意图阶段时患者已对疾病有了初步的认知,但缺少行动能力,此阶段护理人员通过深入的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与顾虑,能够使患者意识到不良行为对于疾病的影响,激发内在的积极潜能,建立自我管理的信心;准备阶段时患者已产生强烈的行为转变意愿,护理人员与其共同制定阶段性疾病管理目标,可使护理内容简单化、程序化与具象化,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做好行为转变的准备;行动阶段时患者已逐渐产生行为变化,此阶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通过已掌握的疾病知识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转变与管理,并注重调动其参与度,能够促进不良习惯向健康行为的持续性转变;维持阶段时通过评估患者的行为现状与健康习惯,并对转变效果不佳的问题予以跟踪与指导,能够逐渐引导患者消除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实现不良生活方式的持续转变。
3.2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对老年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前,行为转变理论已在诸多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徐月梅和叶菊花[14]对44例肺结核患者应用了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进行护理,结果发现本组的治疗依从性与自我护理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王蕾和李洁[15]认为,基于行为转变的护理模式能够改善肺结核患者的遵医行为,保障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遵医行为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是一个动态、持续、逐步推进的过程,其将患者的阶段性康复需求作为核心,通过加强疾病认知,调动自我管理意识,可有效促使其做出利于行为转变的有效决策,继而规范遵医行为。
3.3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对老年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感与自护能力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患者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16]。自护能力是患者为了维持健康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1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研究组GSES、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行为转变理论通过阶段性的健康指导可以引导患者以客观的角度发现行为变化带来的益处,坚定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充分调动自我效能感克服不良问题,并以积极的状态学习与掌握自护技能,为疾病管理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4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对老年肺结核患者自我负担感受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多数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与隔离治疗、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情绪、经济压力、病耻感等因素有关,且持续的不良心理状况可以使其产生强烈的自我负担感受[18]。加之肺结核病程较长,患者心理、生理与社会功能明显减退,继而降低了其整体生活质量[1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研究组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可以使老年肺结核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与心理状况,掌握心理行为调适方法,提高疾病应对能力,继而缓解其自我负担感受,使其以积极的状态面对疾病治疗与日常生活,进一步保障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能够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与自护能力,保障生活质量。本次研究观察时间仅为12周,加之样本数量有限,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关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指导措施对于老年肺结核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延长观察时间并进行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