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四主”学习模式的应用实践探究
2023-09-22李新生
李新生
摘要: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打破传统灌输、填鸭的滞后教学局面,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根本路径打造语文教育新样态。在组织学生课堂合作学习时,需以“四主”学习理念为导向,有机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促使学生由表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现以初中语文为实践教学载体,探索小组合作“四主”学习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期力促每位学生都能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语文学习迸溅更多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四主”学习;运用策略
经由新课改的引导和推动,大多初中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达成了普遍共识,但在实际落地中,却存在诸如合作学习形式化、学生互动表象化、学习深度浅层化等问题,根本上影响了合作学习模式效能彰显。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未能重视“四主”学习理念的渗透,即“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回答,主动帮助”,这也导致学生在合作中各自为战、不愿出力、懒于思考现象的发生,故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以小组合作为框架,以“四主”学习为切入,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价值,是时下诸多初中语文教师亟需思考的课题。
一、以任务为驱动,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为让学生可以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首先需要学会“放手”,秉持“以退为进”的原则,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文本内外提炼各项探究任务,以任务解决为驱动,把课堂主导权交由学生手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例如,执教《壶口瀑布》一课,首先,在正式教学之前,基于前期学情分析和成绩评定,将学生隐性分为优、中、差三个层级,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实施小组划分,以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奠定合作学习基础。然后,提炼文本中的语文要素,生成各项合作共研任务,如,《壶口瀑布》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教师可把“审美”作为学习任务落脚点,带领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追寻游记之美、了解叙事之美、明晰情思之美。概述如下:学习任务一:通读课文,解决阅读障碍,厘清文章脉络,圈画精美词句,小组共同研讨。学习任务二: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品析文本语言之美。主要让学生逐段搜集点睛词语,从遣词的具体手法和遣词寄寓的主观情感来深度解释作者语言运用之精妙。同时从造句視角概述文章场景的视野变化。学习任务三:着眼游踪之美,立足整体关照,借助插画鉴赏,让学生总结作者“移步换景”的行文结构,建构壶口瀑布壮观画面。在三大学习任务布局中,教师发挥任务启动、引导、启发作用,遵循学生为本、层层递进、步步反馈的原则,有序指引学生主动学习。
二、以对话为蓝本,引发学生主动提问
“对话”是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根本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问和答是一门艺术,但皆归属于对话的范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通常是教师在问,学生在答,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浅薄,对话的本质属性彰显不足。因此,想要强化学生提问意识,需要教师着重优化对话情境,营造和谐、开放、轻松的对话氛围,在“闲聊”中直抵知识本质,完成知识的传授。例如,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首先从标题解读时,教师就可以找到对话契机,板书“秋天的怀念”几个大字,直接给出肯定的评价:“我认为这个标题起的不好,味道不足。”不用提示,学生自然会生出“为什么”的想法,教师结合文章思想、标题结构给出解释,但并不进行标题定位,把题目择选当成一个任务留给学生思考,以题目讨论为切入点,由一个问题引发更多问题,表面是在研究题目,其实是在带领学生研究文本。在经过初读、深读后,教师将教学视野再次切回取题主线,组织课堂对话,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提出意见和质疑,这便自然生成了学生主动问答的课堂结构。如有的学生提出:“文章讲的不是对秋天的怀念,而是史铁生本人的怀念,文章取题为‘铁生的怀念可好?”还有的学生提出:“文章并不是单纯围绕铁生的怀念来写,其中母爱的情感贯穿全文,用母亲原话‘好好的活为题目不是更好?”再有学生提出以“北海的菊花开了”为题,以秋花烂漫为题等等,其实引导至此,不用教师过多干预,小组之内、小组之外,学生会衍生无数的问题和质疑,这便达到了引发学生主动提问,促进其深度思维发展的目的。
三、以趣问为载体,引发学生主动回答
初中生正处于理性和感性思维交汇发展的阶段,激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动机,教师需在理性教学基础上充分融入感性元素,以“趣问”活跃课堂气氛,把“趣”作为师生沟通的支架,调动学生积极问答的激情。例如,执教《故乡》一课,在人物分析中,教师首先在课上展示以下话题关键词:关于“我”;关于闰土;关于杨二嫂:关于宏儿和水生;关于故乡景色。随后从关键词解析中谋求“趣问”契机,如“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学生最直观的回答是“杨二嫂像西施长的一样漂亮。”教师继续追问:“难道不是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的又白又嫩吗?你认为是因为豆腐还看还是人好看,杨二嫂才被人称作豆腐西施的?”教师恰当运用开放、调侃的语气抛出问题,营造和谐自由的对话场景,可有效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批判性。随后,教师继续设问:“那么杨二嫂的豆腐店有没有因为她的漂亮而让生意好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表象问题探究文本内意,学生可以积极给出答案:“讽刺”。这种收放有度的趣味策略相较一本正经的研究静态语句,更能激发学生思维,促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又如,在研究“关于我”的关键词中,教师设问:“‘我对于豆腐西施抱有怎样的态度?”小组讨论后可以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答案“未蒙上一毫感化。”接着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感化”一次展开探究,“感化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白话文给出解释?我没有被感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摆脱教条式的读书,学生讨论欲望更浓,回答问题也更加真实,“因为‘我当时年级小,所以对豆腐西施的美貌丝毫不感兴趣。”总之,在这样的问答对话情境下,“趣”字作用凸显而出,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可视化的提升了。
四、以竞争为导线,引发学生主动帮助
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模式中,主动帮助是“四主”学习理念的要素之一,但想要促使学生之间主动帮助,光有合作还不够,需要教师融入竞争机制,以竞争为支架,迎合学生爱表现、爱胜利的个性特征,从团队配合的角度引发学生的互帮互助。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角度捕捉竞争支架的搭建:其一,以言语营造竞争氛围。如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阶段,教师抛出学习任务后加以言语激励:“这些学习任务颇有些难度,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更为快速、准确的落实任务,便授予其‘最佳智囊团的称号。”每个小组都想争得荣誉,但只靠个人之力显然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任务,这便需要组内成员的团体配合,主动帮助也便有了着力点。其二,以游戏情境刺激学生互帮互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类语言要素设置一些趣味团体游戏,如猜谜、成语接龙、辩论大赛、短文比美等等,通过游戏促使学生间的主动帮助。其三,成立长期制帮扶小组,定下阶段性学习目标。以优差生组合为模式,构建长期帮扶小组,哪个小组在阶段性综合成绩评比中排名更优、进步最快,可以得到一面荣誉锦旗,这亦是引发学生主动帮助的强力举措。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主张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时还需充分践行“四主”学习理念,能够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在有趣、有序、有料的课堂样态下,力促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勤存.提高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2023(14):96-98.
[2]李青.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中学语文,2022(36):91-93.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1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四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ZC21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