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心为民、一尘不染的赵树理

2023-09-22曲星

党史文汇 2023年9期
关键词:赵树理创作农民

曲星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 山西沁水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 文学流派创始人,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 赵树理在太行根据地从事抗日宣传、文艺编创、报刊编辑等工作,因创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文学作品, 成为革命根据地乃至全国著名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历任《工人日报》编辑、《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中共八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64 年调回山西省文联工作。其间, 又创作出《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具有时代特征、农村生活气息的代表作品。

赵树理出身于农民, 他的身上带着深深的农民烙印。他忠于党和人民, 一生为了党的事业和农民生活而写作、奔波、呼吁。他为人清正廉洁, 把绝大部分稿费和收入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一生为民勤耕耘

创作源于人民,创作为了人民。赵树理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刻画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他倾其一生为农民创作了大量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通俗文学。

赵树理曾说:“鲁迅先生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就是甘心为人民拉磨。我们虽不像鲁迅先生拉得那樣卖气力,但作为一个为人民拉磨者,性质是相同的,过去没有偷过懒,今后仍不会偷懒。”赵树理在贫苦农民家庭中出生,在颠沛流离中成长,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有深切的体会和同情。他很早就“发下宏誓大愿,要为90%的群众写点东西……”

1927 年4 月,赵树理入党后,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同年9月至10月间,他参加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生驱逐校长姚用中的学潮,是《驱姚宣言》的执笔人之一。

1930 年,赵树理回到家乡重新执教。12 月27 日,为表达对军阀发动“中原大战”带给人民苦难的强烈不满,他创作七言诗《打卦歌》,用“鸡鸣藩篱屋宇空,尘封旅道行人断”描写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和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打卦歌》是赵树理发表的最早作品,可以说,他从创作开始就聚焦于底层农民的苦难生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赵树理担任烽火剧团团长,亲自改编出上党梆子历史剧《韩玉娘》和《邺宫图》,带领团员们四处演出,鼓励群众与侵略者作斗争。

1942 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讲话》精神坚定了赵树理创作民族化、大众化作品的方向,坚定了他以农民为中心创作的信心。为反映“封建包办害死人”的婚姻,反对封建思想,对抗封建旧势力,1943 年5 月,他创作出宣传婚姻自由新观念、新思想的传世之作《小二黑结婚》。10 月,他又写出《李有才板话》,通过一个发生在山西农村——阎家山的地方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的故事,反映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农民的实际状况和真实心声。他还创作了《李家庄的变迁》 《邪不压正》《三里湾》等经典作品,塑造了三仙姑、二诸葛、李有才、铁锁、小常、“翻得高”“糊涂涂”等一系列新型农民形象。赵树理因此被誉为“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

赵树理时刻把农民疾苦放在心上,永远做农民的贴心人。他在《决心到群众中去》一文中,表达了自己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愿望。在他看来,深入生活不是到一个地方待个十天半月,走马观花,而是要长久地住下来,投身农民生活,与群众一起“共事共到走不开”。因此,到上党地区“下乡”就成为他的主要工作。女儿赵广建回忆说:“对于农活,无论是耕地、摇耧,还是扬场、撒粪,没有一样能难住他。他下乡经常是赶上什么活都能跟上社员干,这使他非常容易接近群众。”正是在对农民生活熟悉到无以复加的状态下,他“赶任务”般写出短篇名作《登记》《锻炼锻炼》和长篇作品《三里湾》《灵泉洞》。

赵树理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展现农村的广阔生活,反映农村社会面貌伟大而深刻的变化,是现代中国农村的一部史诗。他开创了新中国农村题材“山药蛋”文学流派,践行了他一生甘为人民拉磨、为人民服务的无悔追求。

一心为民鼓与呼

赵树理热爱农民,关心农村建设,真心实意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他一方面用作品满足群众需要,另一方面也在想方设法用作品反映农民问题。

他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他‘问题小说’。”“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为批判资本主义思想和右倾保守思想,他写了《三里湾》;为反驳人们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算是剥削,他写了《地板》……

1944 年,赵树理在参加减租减息运动中,看到在说理斗争时有的地主说他收的租是拿地板土地换的,而农民因不会说理未能形成有效反驳。为了说明没有农民的劳动就创造不了财富的道理,赵树理写了短篇小说《地板》。1946 年,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这篇小说,充分肯定了它的教育作用。

土改运动中,针对当时有些人多占“果实”的情况,赵树理写了《谁也不能有特权》一文,指出,“我们贫农团、农会、农代会的同志们,在工作中间,碰上上边的那些情况,不论他是什么人,一点也不能让步,要按土地法办事”。如果有些人摆老资格想在土地法以外保存他的特别权利,“就算他们有过功劳,也不能算成犯罪的本钱。执行土地法以后,谁也不能有法外的特别权利”。为防止土改运动中群众未充分发动之前,流氓坏分子混入干部队伍以及少数当权干部变坏,他写了中篇小说《邪不压正》。小说结合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整党政策,通过一个中农家庭以及软英、小宝恋爱生活所发生的曲折变化,展现农村民主革命运动的复杂和激烈,总结土改全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说明进步势力终将战胜邪恶势力。

1959 年,人民公社化初期短暂的热情已成为过去,赵树理在实际工作中所碰到的是越刮越烈的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他陷于深深的不解和苦闷之中。从1960 年冬天起,他创作了《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福》,提倡实干精神,对社会上的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962年8月,赵树理参加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他受年初党中央工作會议(即七千人大会) 精神的鼓舞,在座谈会发言中,列举事实,批评了前几年农村工作中的错误,对祸国殃民的“五风”之害,表示深恶痛绝。由于对前几年现实生活认识的深化,在这次会议上,包括一些过去批评过他的人,也都肯定他的观点态度,对他在“五风”泛滥时,敢于面对现实、忠于生活,敢于讲真话,不因受批评而消极下来的精神,表示钦佩。赵树理的创作得到重新评价,大家认为他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是真正从生活中来的,热情地称赞他是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

一尘不染留清名

赵树理一生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对人民忠心耿耿,与农民同甘共苦。

20 世纪50 年代,赵树理的作品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发行量大,稿酬也多,但他始终严格自律,崇尚朴实节俭的生活。家中除一些图书和少量碑帖及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别无他物。他从不讲究排场、吃穿,有时开会在外边吃饭,不进大馆子,宁愿拉着从太行山区来的老朋友钻进矮小简陋的小吃店,和普通劳动者坐在一道,吃几分钱一碗的老豆腐。平日里他经常披一件从太行山带来的破旧棉大衣,喝廉价的砖茶,和赶大车、蹬三轮的老哥们挤在一起,抽的是9分钱一盒的白皮经济烟。有一次,赵树理因工作生活需要,想去买块手表。他到商店里一看价钱,连忙摆手说:“够农民买5头驴啦!”后来总算在天桥的旧货摊上淘到一块便宜表,他将其命名为“三勤牌”,因为它必须勤上弦、勤对点、勤修理,这只表陪伴了他多年。

1951 年,赵树理听说家乡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很感兴趣,他决定“也要去摸一摸农村工作如何转变的底”。那时候,凡是到窑上沟村的干部一律到农民家里吃派饭。赵树理发现有人专门给他安排饭,便说:“我不吃特殊照顾饭,你马上给我把派饭名单收回来,一户挨一户地派,农民平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农民能吃得,为啥我吃不得?不能特殊照顾,不能给农民添麻烦,否则,我就马上离开这里。”

1953 年以后,赵树理自我规定,下乡不报销差旅费,看病不享受公费医疗。1955 年,当长篇小说《三里湾》行将脱稿之际,几家大牌出版社都来“抢”稿,但赵树理统统拒绝了,他郑重其事地把稿子交给面向农村、定价较低的通俗文艺出版社。当年工资定级,本来要给赵树理定8 级,他认为太高,主动降为10 级。《三里湾》出版后,又认为“既领取国家发的工资又领取稿酬”的双重待遇不合理,便主动提出不再领取国家发给他的工资。1965 年2 月,赵树理举家迁回太原时,将在北京用稿费购置的一套私宅无偿捐给了中国作协。

1963 年春,屯留县剧团在山西长治市北郊一个村子里演出他们的自编现代戏《苹果树》,请赵树理去看戏。舞台搭在一块露天空地上。剧团的同志在赵树理的座位前放了几个凳子作茶几,并且提来茶壶,拿来茶杯。赵树理一见这些说:“这不好,满场的观众都没有这个,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剧团的同志坚持不肯拿走茶壶茶杯,赵树理便说:“你们不拿去,我坐一夜也决不喝你们一口水!”剧团同志只好把茶壶茶杯拿走。

赵树理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格要求家人。

某剧团在京演出,希望赵树理能过去观看,赵树理说时间不合适,来人把两张票放在桌子上就走了。女儿赵广建看到后,拿起票说要去观看,赵树理却说:“这是送给我的票,你想去看,自己去买票。”边说边从口袋里拿出钱来给了广建。

赵广建高中毕业后想让父亲帮忙留在北京文化部门工作,但赵树理一心想着如何早日改变农村面貌,就劝女儿回老家尉迟村当社员,参加家乡建设。赵树理给她写了一封劝女务农信,这封信正好被《山西日报》一名记者看到。这名记者征得父女俩同意,加了标题《愿你决心做一个劳动者》,发表在《山西日报》上。1957 年10 月,赵树理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亲自把女儿送回沁水县尉迟村做了农民,一做就是20 年。这件事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赵树理对自己和家人克勤克俭、清廉朴素,然而,对于公益事业的捐助却很是慷慨。除了家庭生活等必要开支外,他把绝大部分钱都用于缴纳党费、接济他人和支援农村建设。20 世纪50 年代,党员缴纳党费没有规定标准,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自愿缴纳,大部分党员缴纳几分钱或几角钱,上交1 元以上的党员很少。而赵树理不仅每月按时缴纳,更是经常把自己稿费的一半都拿来交党费。1959 年,赵树理任中共沁水县委副书记,工作的第一个月就向时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缑自清缴纳100 元党费,缑自清十分惊讶,问他:“你抽的烟是一毛多钱的绿叶,还没有一般干部抽的烟好。可党费就交100 元,比县委书记的工资还高?”赵树理说:“这是我的稿费收入,是党和人民给的,用来交党费。党是母亲,就像孩子孝敬母亲的钱一样嘛。”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出版后,得稿费1 万元,他当即拿出3000 元交了党费,老伴关连中问:“这回怎么交那么多?”赵树理说:“你不是党员,你不懂。”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最看重的是政治品格和人生追求。

王春是他的好友,1951 年底病故后,赵树理每年给王春遗属300 元。老伴说:“公家每月要给老王家生活费,咱们怎么还要给她钱?”赵树理说:“那么一点钱够做什么?她的孩子们还要上学,还要吃饭,咱们不管,行吗?”

碰到为民造福的事,赵树理更舍得捐款。1958 年春,家乡尉迟村的水库建成,为购置抽水机,他给家乡寄回1000元钱。他还自己拿钱买树苗、羊羔,帮助队里发展多种经营,买缝纫机给队里办缝纫组、托儿所。他还托人从河北买来苹果树苗,让女儿从北京随车带回,栽到尉迟村的山坡上,从此家乡有了苹果园。

1987 年4 月25 日,在赵树理诞辰80 周年之际,186 名40 多年前和他同吃一锅饭的老党员,主动捐款在其家乡尉迟村立了块碑,以兹纪念。他们专门从2000 里外的北京市房山县高庄村运回质地最好的汉白玉为赵树理建立纪念碑,因为汉白玉的石质坚硬、净白、耐风化。他们说:“用汉白玉象征赵树理的生活作风,品质道德,对党耿耿忠心,为人民而创作,可谓当之无愧,恰如其分。”碑文中记录了周扬对赵树理的评价:“他文好人也好。文章有特色,人也有特色。他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民心理;他懂世故,但又像农民一样纯朴;他憨直而又机智诙谐;他有独到之见,也有偏激之词;他的才华不外露,而是像藏在深处的珠宝一样不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赵树理创作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赵树理传经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创作随笔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