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长工与红军大学二三事

2023-09-22李勇池剑金

党史文汇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员军事红军

李勇 池剑金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苏区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红军培养中高级干部的高等学校,是当时苏区的最高军事学府,是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1933年10月22日的《红星报》曾记载:“因为日前革命战争的开展,红军猛烈地扩大,红校(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组织亦随着而壮大起来了,加之各种兵种的不同,便发生指挥与教练都成为复杂与困难,军事委员会为了加紧培养各级干部与专门人才起见,现将红军组织重新变更,以原有组织改为‘红军大学’‘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红军第二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等五校,即成立红军教导团四个,并直属军事委员会指挥。”1934年红军长征后撤出苏区,学校被改编为军委红色上级干部队。它为苏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在其办学过程中,何长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长工(1901—1987),湖南华容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团党代表、军长、军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等职务,抗大分校校长兼政治委员、抗大总校副校长、东北军政大学代校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重工业部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是我们党军事教育专家和开拓者。

毛总政委的嘱托

对红军进行教育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很早就提出要对红军进行教育,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在“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的情况下,要在“此种情况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强调要对红军进行政治教育,因此在他的要求下,红军“现在开办了一个一百五十人的教导队,准备进行办下去”,对红军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使得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了。”他指出:“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负担重大的斗争任务。”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和红军的成长,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这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因此蒋介石开始有计划地对苏区进行“围剿”,红军对国民党的作战由此转入正规的兵团运动战和反“围剿”作战阶段。之前较为简单的教导队或随营学校,已不能满足战争发展形势下干部培养、训练的需要;在打仗中学习打仗是很好的办法,但还须加以系统训练。红军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创办多层次、多专业军事学校,建立部队、分队、新兵训练制度,毛泽东和朱德这时便萌生了在红都瑞金建立和扩大军事学校的想法。

据何长工回忆,“一天毛泽东同志在宁都小布找我和邓萍谈办学校的事。他说,我们决心下点本钱‘镀’这个红点子,开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国共合作时有黄埔,我们现在要办一个‘红埔’,调你们两个军长和四个师长,还有十几个团长和政委来办学校”。在和毛泽东谈话不久,何长工和邓萍等肩负着党和红一方面军首长的重托来到瑞金,开始筹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31年11月,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的随军教导队和闽西的彭杨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2月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何长工担任政委。其间,何长工对红校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何长工为红军学校选拔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员。他知道,要办好学校,非有好的办校人才不可。按照毛泽东谈话的指示精神,先后调来红军十几个师团的干将,如刘伯坚、粟裕、龙云、彭绍辉、石衡中、刘希平、林野、杨至诚、张华、阎捷三等;在苏联留过学的吴亮平、伍修权、庄田(庄振凤)、蔡畅、阿金、黄火青、郭化玉(郭化若)等;来自上海“左联”的崔音波、沈乙庚、石联星,以及台湾籍的施月英、施月娥姐妹等;党的创始人、老秀才董必武和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沙可夫,还有张经武、张如心也来校工作。后来,何长工还从宁都暴动后成立的红五军团选调了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的边章五、赵志奇、鲍德心、吴子罕、卢寿椿、李达夫等20多位师团级干部,充实了红校教学队伍。此后又調来陈赓、左权、宋发明、杜石公、孙毅、苏进等。还有毕业留校的一些优秀学员。

其次,何长工有办随营学校的经验,懂得办校要有正确的训练方针和方法。在教育方针上,他力求从战争实际出发,为战争、为部队服务,力戒形式主义,教育学员学习和研究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掌握紧、松、虚、实的斗争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他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员分组讨论,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提出问题,由学员连队干部、教员作答。他注重调动学员和教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把学到的军事理论和总结出来的实际战斗经验,再还原到实践中去。

再次,何长工依据红军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在井冈山时期办教导队的经验,将红军学校的教育内容设置为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3个方面。政治教育,据伍修权回忆,“主要是组织学员学习党的纲领和党的政策,中国革命性质和红军的宗旨与纪律,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与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等”。对红军进行政治教育,是当时红军学校必须进行的一项最重要工作,只有让红军都认识到自己是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红军的战斗力。军事训练,是红军学校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借鉴苏联的建军经验,法国军队的战斗条令、苏联军队的合同战术等,以红军自己的经验为主,制定适合红军特点的战斗条令,培训指挥员,以提高全体红军的军事技术。战术学习,开始是以苏联陆军步兵操典为主,后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一方面研究蒋介石的战略战术,一方面向学员要教材,也就是要求来自前线的学员,把各自经历的战斗情况加以整理提高。后来到红校工作的刘伯承,将其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指挥作战的亲身体验及所掌握的战略战术加以整理、总结,上升成为一套与实际作战、训练相结合的适合反“围剿”斗争形势的军事理论。文化学习,是红校最有特色的课程。作为负责人,何长工将文化学习作为红校学员的必修课之一。当时红军中文盲、半文盲比较多,为提高学员文化水平,学校特地配备专职文化教员,自编文化教材,从学习生活用语开始到写家信进而学写战斗文书,逐步提高。在规定这3方面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他还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班级规定了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不同比重,“军事团为6:4;政治营为4:6;上级干部队军事班为7:3,政治班为3:7;供给干部班,军政学习各占25%,还有50%时间学习供给课程”。这样不同的教学比重,进一步提高了红军学校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培养质量。

最后,何长工指导红军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也是效果较好的手段之一。面临着国民党大军压境的压力,红军学校的文艺教育活动还是搞得有声有色。虽然红军指战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更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和像样的活动场所,但是红军内部有一批从上海等大城市或从苏联、法国等国外回来的文艺人才。瑞金就以红校俱乐部为中心,有组织地进行许多文娱活动。时任政治教员的李伯钊(曾留苏)和爱好文艺的危拱之(曾留苏)以及石联星和刘月华等几员女将,加上朝鲜籍音乐家崔音波,又邀请沙可夫、钱壮飞、胡底等艺术修养较高的同志,到红校来排演话剧和活报剧,每个周末都举行文艺晚会,还创办“八一剧团”。在红军内部专业人才的组织和参与下,红校的文艺教育活动效果显著,它“揭开了我国人民军队文艺工作史的第一页,‘八一剧团’是我军的第一个相对正规的剧团,使红军从简单的口头宣传走向了文艺表演”。

红军学校办学3年共举办6期,教育成果显著,“为红军培养、训练了大批的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仅设在中央苏区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自1931年秋到1933年秋的两年间,就培养和训练了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当时红军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与何长工在红校成立初期对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员选择的安排有着重要关联。

掌管红军大学

1933年10月,红军大学在瑞金建立,何长工担任校长和政治委员。根据《中革军委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将红校组织改为红军大学校,其机构简洁,组织严密,“何长工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担任共产国际代表和总顾问。下设司令部、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每个部门由1到2位同志负责”。

红军大学成立后,何长工立即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学校的选址和建设,经过仔细调研和考察后,最终将学校建立在瑞金西郊,何长工曾说:“一提起大学,人们总是要和繁华喧闹的大城市联系在一起。可这所大学倒也特殊,它既不在城市,也不在村庄,而是在瑞金西郊没人居住的山沟里,名字叫大树下的地方。”随后,就开始建校。他亲自设计红军大学的校舍,“校舍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参加劳动建设起来的。我们在这片优美的森林中,砍去大树的头顶和枝杈,作房柱,小树伐倒作房梁。我们还建设了能容纳500人的大礼堂,建设了运动场。这是红军大学的第一课,它叫‘土木工程’”。红军大学师生自己设计和建造红军大学的校舍,是他为学员们上的第一课,这个课程的效果是明显的,它加强了学员们的群众观念和劳动观念,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建好校舍后,何长工开始思考红大的教育方针,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并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他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的教育方针领导下,积极邀请专职和兼职教员来为学员上课。他延续了创办红校的做法,在红军内部挑选一批军事和政治素养都过硬的教师队伍,他们有来自中央机关的中央领导,也有来自一线的指战员,萧劲光回忆道:“红大的教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兼职教员,多是中央和总政治部有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如瞿秋白同志讲过中国革命问题,总政组织部长李弼庭讲过中共党史,宣传部长徐梦秋讲过马列主义常识,李德也多次来讲过战术课。另一类是专职教员,有宋时轮、周士第、苏进、冯达飞、何涤宙等。”以上教员既有中央领导,也有来自一线的指挥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政治知识,“这些‘教授’主要是党中央、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政府和中央军委总部的负责人,以及从前线因事来瑞金的一些红军高级将领”。有了这些“教授”的加入,学员们既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央的政策,还可以了解到前方战事的最新情况,学习到最为实用的军事知识和政治知识;同时,这也是何长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针的具体体现。

在面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全面“围剿”的情况下,何长工带头和学员一起同甘共苦,为战争节约每一粒粮食和每一个铜板。红军大学办学期间,正是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困难时期。这一次“围剿”,和前4次“围剿”截然不同,蒋介石调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以及地方部队,采取四面合围的形式包围了中央苏区,将中央苏区与外界的联系近乎全部斩断,给中央苏区造成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困境,进行节省运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学员的一次很好的教育。红军大学自创办之初,何长工就坚决执行这一指示。红军大学的教室和宿舍、运动场等设施,是他带领学员和两个劳改连修建的,建筑设计是他亲自动手的,据当时红军大学学员回忆:“我们便一边作学习的准备,一边在木工的指导下修建校舍。”办学中,实行官兵一致原则,教员和学员的待遇是一样的,经常吃不饱,但他们并未因生活待遇不好而气馁,反而更认真学习。红军大学在困难时期坚持办学,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何长工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自力更生,同时还帮助群众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农忙季节,春耕、秋收,和夏季防汛当中,红军大学的同志们都努力地帮助了群众”。

何长工延续红校时的文艺教育传统,积极在红军大学开展文艺教育,发挥俱乐部的重要作用,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军事人才。红军大学可以进行广泛的文艺教育,还得益于何长工对于教员的挑选。在中央苏区,有一大批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如洪水、危拱之、李伯钊等,在他们的领导下,红军大学的戏剧事业发展迅速,演出剧目众多,效果很好。在文艺教育的同时,何长工还积极举办文体活动,俱乐部成为课外活动的中心,每两周一次文娱晚会,还有赵品三组织的话剧团经常演出,这些活动的举办,既可以加强红军大学的教育效果,还可以锻炼学员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何长工的领导下,红军大学还积极创办报刊,先后创办《红校周刊》(后改为《红校生活》)、《革命与斗争》《红色战场汇刊》《红炉》。这些报刊的创立,为红军大学的学员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进一步加强了红军大学的教学效果。

红军大学在何长工的领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的胜利作出杰出贡献;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选调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员来进行教学,全体教员和学员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促进了红军大学的完善和发展。何长工对于红军大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中央政治通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20B581)”阶段性成果)

(责编 王宇新)

猜你喜欢

教员军事红军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