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彰显山西担当

2023-09-22晋轩理

党史文汇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山西中华民族

晋轩理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山西是早期人类故乡、华夏文明摇篮,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明探源:山西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山西是古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孕育形成的核心地带,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直根”。这里壮丽绚烂的神话传说、载入典籍的地名人物、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无一不述说着厚重的历史,引导我们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中华创世神话有多瑰丽,三晋远古传说就有多丰富。中华创世神话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现象,是对中华民族祖先的记忆与表达,是我们产生文化认同、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山西作为文明发祥地,许多中华创世神话在这里流传:伏羲曾在这里俯画八卦、女娲曾在这里炼石补天,炎帝曾在这里遍尝百草、黄帝曾在这里一统华夏,精卫曾在这里填海、后羿曾在这里射日,仓颉曾在这里造字、大禹曾在这里治水,后稷曾在这里教稼穑而肇农耕、愚公曾在这里立宏志而移二山……尽管神话随着人群迁徙和口耳相传会演绎出不同版本,但在三晋大地的山川河流、平原沟壑、阡陌田野中,处处印证着这些神话故事流传过的痕迹。这些蕴含着先民智慧和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勇于追求梦想、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条长河,对流传于三晋大地的中华创世神话的研究梳理,便是奋力向这条长河源头的更深处进发。

典籍里的中国有多惊艳,典籍里的山西就有多亮眼。典籍是记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追溯历史、探寻文明之根的重要依据。《左传》《战国策》《国语》中,记录晋事篇幅最大,其中《触龙说赵太后》等名篇人尽皆知。典籍中记载山西地名人名颇多。《山西通志》有“轩辕祭后土于汾脽之上”的記载,这里的汾脽就在山西万荣县汾阴脽。《水经注》有“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的记载,尧神屋就在临汾尧都。史籍中还多有“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之说。《庄子·天地》中提到“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被衣即蒲伊,他所在的方国今为山西蒲县。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提到“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皋陶便是山西洪洞县士师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法官。畅游典籍之海,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山西一直在路上。

考古发现对民族认同的意义有多重大,山西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价值就有多重要。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每一次新进展,都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西侯度遗址(山西芮城)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早到243万年前。丁村遗址(山西襄汾)发现了距今约20万年至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石器工具以及动物化石,证明我们的祖先长时期生活在汾河两岸。柿子滩遗址(山西吉县)、下川遗址(山西沁水)分别距今约3万年、4万年,是山西乃至全国探索早期现代人流动的重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陶寺遗址(山西襄汾)考古跨越半个多世纪,基本确认了陶寺文化对应着尧舜禹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尧都平阳的时期。陶寺遗址成为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尤其是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文明绵延:山西传续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山西区域文明起源清晰,脉络相序,架构完整,演化进程从未间断,是中华文明浩浩汤汤5000年的缩影,珍存了中华民族最完整的历史印记,闪耀着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光芒。

山西为中华民族保存体量庞大的人口作出过重大贡献。人口是经济之本和文明之源。体量庞大的人口是保障中华民族文明不曾中断,中华民族赖以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山西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使之在战乱或灾害中成为避难所和造血者,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人口资源。山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长城关隘,南有中条山脉,黄河在晋西和晋南奔腾萦流,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当中原战火频发时,往往大半个中国人烟稀少、赤地千里,而山西的“表里山河”却庇佑了三晋大地的百姓,这里少有洪涝灾害,岁稔年丰而又人丁兴旺。历史上从山西迁移人口相当频繁,仅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间就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有数百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多个省市。成百万的山西人泣别故土、奔赴远方,换来了华夏人种在大半个中国的再次繁衍。“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谣和史书的记载使大槐树成为数以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联结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厚重的意义。

山西为中华民族经济与科技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山西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在农业、天文、炼盐、采煤、冶铁、酿酒、制醋、印刷业以及养蚕制丝等方面的技术,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国之大宝、盬盐春秋,有4600多年开采历史的河东盐池是世界上开发最早的盐池,自古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财税之源,隋末唐初形成的“五步产盐法”,领先世界海盐生产技术近千年,被称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活化石”。山西采煤冶铁始于春秋,明代时冶铁炼钢技术和铁器铸造工艺大大提升,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山西酿醋业最早起源于周朝,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世人论醋,无不称山西”。北朝时期,山西已能酿制出形形色色的上等美酒,酿酒技术也向多样化发展。此外,绛州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平阳平水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据显赫地位;潞州所产潞绸名扬天下;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和描金技艺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

山西为中华民族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保留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学与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五千年的文化洗礼、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勤劳淳朴的山西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三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土民情。走进山西,就走进了“戏曲的摇篮”。山西地方戏曲以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为主。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宋、金、元时期,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中心,哺育了无数的戏曲艺术大师。走进山西,就走进了“建筑的宝典”。山西有丰富的古建门类,石窟有云冈石窟,楼阁有飞云楼、秋风楼,寺庙有佛光寺、悬空寺,古塔有应县木塔,晋商民居有乔家大院,古建园林有晋祠,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等。每一处古建都是历史的蓄纳、技艺的凝结和文化的展示。走进山西,就走进了“民俗博物馆”。山西的民俗文化以剪纸、炕画、面塑、民间社火、祁太秧歌、威风锣鼓等著称,既有中国北方汉民族的文化共性,也蕴含民族融合带来的独特的地域风情。走进山西,就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诗经》中的《唐风》《魏风》,脍炙人口的名篇《伐檀》《硕鼠》,诸子百家中的荀子、韩非子,唐朝诗人王勃、王维、柳宗元、王昌龄、王之涣,花间词鼻祖温庭筠,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金元时期诗人元好问,元曲剧作家关汉卿,明初创作《三国演义》的罗贯中,这些文学巨匠都是山西人,这些文学作品多在晋地构思创作,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独特一筆。

山西为奠定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传承家国情怀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三晋大地是涵育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重要区域。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是讲仁爱的生动演绎;荀子“立君为民”“载舟覆舟”思想是重民本的生动诠释;晋商“重信守约、有诺必践”是守诚信的生动体现;根植于三晋大地的法家思想是崇正义的价值彰显;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悬空寺传递了尚和合的理念;平城大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求大同的盛景。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史书万卷字里行间尽是“家国”二字。山西流传着许多感天动地的家国故事:廉颇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意识;卫青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迈胸怀;关公、杨家将、赵氏孤儿的忠义绝唱……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在这种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保家卫国,济世安民,慷慨以赴,从容适变,绵延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

文明交融:山西贡献

中华文明内嵌着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错杂居、交融互依,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到丰富和充实。山西地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在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山西承接东西、连接南北,历史上看是“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山西为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山西在几次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周初至春秋时期,《左传》就记有“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晋国与戎族联姻成为我国古代不同民族间通婚的典范,魏绛和戎的事迹也开创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化干戈为玉帛的先例。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主动向北方游牧部族学习,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北魏时期,北方的鲜卑族迁都平城,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实现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大融合。唐朝时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将归附的突厥人部分迁入山西境内与汉民族共处,以开明之策解决了民族问题。明清晋商崛起,带动了文明的传播,完成了更为意义深广的文明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通达南北、沟通东西的便利,深耕边地、占据地利的优势,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共生提供了土壤,发挥了民族和文化大熔炉的作用,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

山西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已经推出并建设了十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文明的中国新形态在全球发展领域的一种“物化”,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公共产品。历史上山西与“一带一路”有密切渊源,今天山西参与“一带一路”有独特优势。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北越长城,穿越蒙古、南俄草原,经中亚、西亚西北部到达欧洲。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回纥、契丹等都是这条商路的重要力量,山西人自古就与这些少数民族在长城沿线贸易。“世纪动脉”万里茶道是晋商外贸活动的大手笔,既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延续,又是明清两代贯通中蒙、中俄、中欧的国际通道,其兴起带动了茶叶贸易、沿线会馆和票号的兴盛。山西商人东线出海也比较活跃,晋商抵达东部沿海,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沿海口岸为起点,东到日本、琉球等,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联通阿拉伯、地中海及欧、非二洲。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几十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被尊为“一带一路先行者”。关羽被民间尊为“武圣”,关公文化经过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传播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和情感钥匙。

文明创新:山西有为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自古以来,晋人从不乏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新征程上,山西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次探索尝试、每一点创新创造、每一项领先突破,都持续让三晋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都必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独特元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领域创造全国领先经验。树立保护第一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数字化保护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传承性保护向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转变,探索形成一系列“山西方案”。利用好政府一般债券支持,对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修缮。用5年时间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缓解基层文物保护人才短缺现状,这一创新培养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统筹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即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即碛口、河曲、上党(晋城)保护区;创建22个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强数字化保护,完成70余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000余件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建成“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云冈石窟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实现了全国首次大型高浮雕石窟寺的整窟高精度三维建模;“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等项目实现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新突破;推动实施永乐宫、云冈石窟等国宝级文物数字保护工程,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古建筑、壁画、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可移动展示;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上线,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发挥文化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文博、文创、文旅产业。文博行业持续向好,涌现出一批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全国文化遗产“云展示”“云讲坛”“云讲解”的优秀项目。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以物证史、以物载文,通过对三晋文化的多元阐释传播,让观众领略到“一眼千年”的文物之美。文创产业多点开花。举办山西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非遗博览会、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等,推动山西文创产品创新、研发、营销的全产业链不断完善,“最萌文物”鸮卣、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鸟尊”等系列文创产品形成出圈效应。文旅融合全域推进。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大河文明旅游论坛,做优做强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品牌,5家单位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太原市、运城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同古城、司徒小镇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如梦晋阳”“再回相府”等旅游演艺项目叫好又叫座。扎实推进专业镇建设。拟培育500亿级、300亿级、200亿级、100亿级、50亿级等5个层级的专业镇。在首批入选的十个省级特色专业镇中,有6个与当地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关联,分别是杏花村汾酒(汾阳市)、怀仁陶瓷(怀仁市)、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平遥县)、祁县玻璃器皿(祁县)、清徐老陈醋(清徐县)、代州黄酒(代县)。持续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文化特色和产业前景的专业镇,如平定砂陶、定襄雕刻、襄汾晋作古典家具等,成为山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又一探索。

加强三晋文化品牌建设,提升研究力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各类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研究阐释、宣传推广。深化研究阐释。推进以北撖遗址、陶寺遗址、碧村遗址、东下冯遗址等为重心的“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专题研究。统筹推进云冈学建设,深入挖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开展多元宣传。把山西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深度嵌入重大外宣活动中,生动融入冬奥会、世博会、进博会等及山西旅发大会、大河论坛·黄河峰会、山西品牌丝路行等文体商贸活动中,推进文化与产业互动。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在央视播出,《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集中展示25个非遗项目。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深化合作,联合布局跨省域经典旅游线路,携手打造更多文旅、文创、文博产业的优质项目和知名品牌,“东方甄选山西行”助力山西文旅出圈。拓展海外受众。组织“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巴黎”“天龙山石窟数字展”“《粉墨春秋》国外巡演”等活动,系列外宣短视频《首席体验官》在海内外200余家媒体和渠道宣推。用好《中国日报》“发现山西”英文专版和山西广播电视台“发现山西”全英文资讯节目等外宣新平台,拓展山西文化遗产传播半径,打响“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里最早叫中国”,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文化基因植入一代代山西人的血脉。站上太行之脊、吕梁之巅,俯瞰黄河奔腾、汾水汤汤,吸吮着5000年文化养分,三晋儿女必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三晋大地,讲好山西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故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彰显山西担当。

(执笔人:刘晓哲、宁志宇、朱婷婷、程慧;转自《前进》202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山西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