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体验式报道中的人格化创新
2023-09-22于秀华
于秀华
(作者单位:清远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体验式报道成为媒体融合传播新形态。体验式报道不仅丰富了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更以第一视角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在体验式报道中,电视节目主持人深入新闻现场,以“本我”的第一视角,用“在场”的切身体会向受众传递新闻现场的重要信息。但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丰富、话语表达样态的转变,一些体验式报道出现了报道角度单一、报道样态僵化等现实问题。本文从策划、现场、传播等流程出发,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体验式报道中的人格化创新策略。
1 体验式报道与人格化
1.1 体验式报道
体验式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报道者作为采访对象进入社会生活中,并以新闻的视角记录某一活动、事件和体验的新闻报道体裁。体验式报道以报道者亲身的经历与切身的感受为基础,通过报道者的有声语言与副语言传达现场的信息,能让受众观看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现场的情况,具有非常强的现场感与感染力[1]。
1.2 人格化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气质、能力等综合特征,是主持人进行主持、报道、评述等播音主持活动时的自我呈现。人格化、人格化传播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性格特点、表达方式越鲜明的节目主持人,越受到受众的喜爱与支持。对于主持人来说,人格化,也就是个人的个性、特色等综合属性是主持人的生命力。鲜明的人格能强化其在受众心里的印象,以及与受众之间无形的链接,并将其变为精神上的“强关系”。所以,人格化无论对主持人这一单独的个体还是对主持人报道的内容,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2]。
1.3 人格化创新
人格化创新是人格化通过创新,使其赋予的思想感情、个性魅力让受众更易于接受。近年来,以主持人为报道者的体验式报道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在报道手法上类似,创新表达方式上也乏善可陈,让受众收视热情有所消减,也降低了期待。以主持人为报道者应该以人格化作为体验式报道的突破口、创新点,增强报道的可看性、互动性,打破体验式报道的刻板印象,带领受众重新进入体验式的报道空间。
2 报道策划:人格化的“源头活水”
2.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节目呈现的最后一环,更是地方主流媒体新闻战线的排头兵。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实际的新闻报道占领地方舆论的主战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充分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学习新时代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不断丰富话语传播体系,不断创新话语传播方式,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2.2 注重受众思维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智能传播设备的更新换代,新闻报道的样态、形式不断变化,受众的观看视角因此不断转变。新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需要注重受众思维,站在受众的视角思考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表达样态[3]。
比如,在清远广播电视台的《脱贫奔康 出彩英德》栏目中,节目主持人设计了以特殊的交通工具“小火车”进入广东省英德市九龙峰林小镇为出镜报道的角度,同时还在节目开场加入流行网络音乐“坐上我心爱的小火车,它永远不会堵车”,为引出报道中的主要地点英德九龙峰林小镇作铺垫。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报道角度,即通过主持人以“在场”的“第一视角”清唱一段时下流行音乐的方式,不仅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还巧妙地将新闻地点与交通工具结合了起来。在视觉画面中,配合着无人机航拍、全景等镜头的多角度展现,九龙峰林小镇的自然风光一览无余。同时,还从侧面反映了九龙峰林小镇“脱贫奔康”的奋斗经历与栏目主题,讲述小镇在新时代的产业变革与蓬勃生机,扩大了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
3 一线观察:人格化的“看家本领”
善于观察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特质之一。节目主持人需要在充分了解新闻现场的情境下,努力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点。同时,通过节目主持人“本我”的人格化表达将新闻信息完完整整地讲述出来。在讲述新闻的过程中,节目主持人要创新表达样态,用丰富的副语言,全身心、全景式、多角度展现新闻报道现场。
3.1 创新表达样态
新闻现场复杂多变,节目主持人要用敏锐、独特的角度将“在场”的切身感受通过创新的表达样态讲述出来。新颖的表达样态不仅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能形成话题热点,持续扩大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在2022 年10 月11 日清远广播电视台的《今日清远》栏目中,节目主持人首先以“我竟然在‘猪圈’上睡了一晚”开场,镜头切换后,节目主持人又从崭新的民宿门口边走边向观众介绍猪圈的由来,以及现在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新马村一排敞亮的民宿。主持人创新了语言表达的样态与方式,在现场捕捉到了新马村过去的样子,以猪圈的旧貌为始,引起观众的关注,同时还与民宿的新颜进行对比,引发观众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人格化的新型表达方式,充分结合了新马村在时间和空间上“美丽蝶变”的历史轨迹,不仅让报道更显历史的变迁与新闻的张力,还完美展现出新马村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的主动作为、有力担当。
3.2 丰富副语言创作
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副语言共同构成了节目主持人的表达要素。在主持人的体验式报道中,虽然有声语言对新闻现场的描述能让受众了解新闻的基本信息,但在某些时候,无声的副语言比有声语言更具张力、更有魅力。
在“云上打卡 税游广东”清远篇——“心之栖所乡愁归宿”报道中,节目主持人通过双脚不急不慢地走在草坪上、单手有力地打开民宿的大门、双手转动研磨咖啡豆等真实场景,以“我用”的现实方式,碎片化展示了清远止林温泉民宿的环境与特色。节目主持人运用走草坪、开房门、研磨咖啡豆等副语言,巧妙地将“我在”的体验感受与民宿的现实景象结合了起来。无声的副语言比有声语言更直截了当地告诉受众民宿发展的良好状态。而这些场景的呈现也侧面体现了清远市税务部门通过“税力量”支持清新区民宿产业的发展,反映了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推动“美丽乡村”蝶变“美丽经济”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奔康路上——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佛冈篇中,节目主持人与被采访者黄花村党支部书记李庚原这两个传播主体兼具丰富的有声语言与指向性强的副语言,在问答之间向受众介绍了该村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如何让红色历史实物背后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活”起来、生动起来,受众的视听感受是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存久洞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存久洞村转变发展思路,将昔日的贫困山区改造成如今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网红打卡地,二者在时间上巨大的转变、空间上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受众直观感受到村落近些年高质量的发展,还能感受到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主动作为。
黄花村党支部书记李庚原边走边向主持人介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里面的革命文物。当快走到当时的培智小学门口时,李庚原抬起头眼看向牌匾,手也指向牌匾,直接为受众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上提供了指向性。进入培智小学后,映入眼帘的炉灶成为向受众介绍革命年代的具体实物。通过简洁明了的、指向性强的副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有机配合,代表红色文化的具体实物,以及其蕴含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教育意义等都得到了充分展现。节目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之间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巧妙衔接,能够丰富报道内容,更具观赏性、引导性,更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4 多重传播:人格化的“末梢神经”
受众是传播链条的最后一环,也是整个传播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短视频、手机竖屏为形态的传播模式成为广大受众优先接触的信息形态之一。因此,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创新策略还要从传播的层面进行考虑[4]。优先网络传播,掌握竖屏规律,应用先进的智能技术,都可以是人格化的创新策略。
4.1 优先网络传播形态
近年来,各地方的媒体融合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媒体融合不仅从采编制播等业务层面进行了深度融合,还从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立体化、深层次的融合。其中,互联网传播成为业务层面融合的关键。优先网络传播,是提升广播电视媒体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了解和熟悉网络传播应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人格化的传播核心。
比如,在《主播探高新》第3 期节目中,主持人边走边唱:“清早起来,拥抱太阳,吃点爽味包,满满的正能量。”同时配合着副语言的动作,展现出主持人生动活泼的一面,为接下来的报道做好铺垫。改编时下的网络热门歌曲《满满的正能量》,精巧地把面点食物与网络热梗结合起来,不仅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还为面点工艺、面点文化作了铺垫,也宣传了清远高新区企业的相关产品。要做好网络传播,首先要了解网络、熟悉网络,掌握网络的传播规律,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网络,让网络热梗、网络热词为主持人所用,这样能使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亲近感,还能从心理层面与受众找到共同话语,建立朋友般的信任,建构起受众与电视节目主持人、地方主流媒体之间的桥梁纽带。
4.2 掌握竖屏传播模式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竖屏传播模式是受众主要接收信息的内容样态。与传统的横屏视频相比,竖屏视频画面中的细节有所减少,但是会使画面中的物体更加突出,受众会更加聚焦内容的本身。在移动传播的时代,主持人需要充分掌握竖屏模式的传播规律,突出人格化的特色,吸引受众,让受众成为主持人的网络朋友[5]。
如《主播探高新》第2 期节目中创新性地使用了梦境空间,以节目主持人和另一位嘉宾赛车的动态形式开场。这样的动态呈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单一的、静态的竖屏展现形式,还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镜头的切换中,主持人与嘉宾扮演的赛车手在曲折的过道间展现激烈的竞赛。随后,画面呈现了由梦境到现实空间的转变。同时,竖屏放大了梦境中的竞赛与冲突,增强了现实空间的展示效果,画面更具张力,受众也会被这种年轻态、轻松化的传播模式吸引。竖屏的传播规律不同于电视、互联网网站等的横屏传播规律,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传播样态。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改变传统的横屏传播思路,了解、掌握竖屏传播的规律与模式。因此,地方传统主流媒体需重视竖屏传播模式建设,不断丰富全媒体传播矩阵,创新全媒体传播方式,持续完善传播体系。
4.3 应用先进智能技术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等层出不穷、发展迅速。同时,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收音机到黑白电视机,从彩色电视机到移动智能设备。目前,智能移动设备的视听功能已经从听音读图时代发展为兼具高清体验和立体声音的现代化视听时代,听觉和视觉更深层次的追求直接影响受众的观感体验。
在房产类短视频“‘卧龙’看卧龙2.0 版——城芯舒适生态大盘”报道中,节目主持人身着古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切换场景,采用超高清视频技术录制拍摄,搭配场景立体音效,同时结合诙谐的“穿越”桥段,展示所介绍楼盘的信息。主持人的趣味体验和先进智能技术的配合,为受众在听觉和视觉上带来更具冲击力的感受。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提升新闻舆论的关键一环和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更应在新闻报道特别是体验式报道中主动作为,深化人格化色彩,强化人格化传播特色。随着当下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电视节目主持人更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具备受众思维。在现场观察中,从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表达样态上,结合网络传播的移动战略,掌握竖屏短视频形态及其传播规律,应用先进智能技术,深耕创新,锐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