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视域下育儿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
——以《爸爸当家》为例
2023-09-22强薇
强 薇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就“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提出要求[1]。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多孩家庭增加,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观察类”真人秀是指在真人秀节目中通过设置观察室等方式,把“观察”行为与真实现场或对真实现场的记录相结合,从而架构节目的主体形式和核心元素[2]。观察类真人秀的最大特点是以嘉宾们的真实生活为切入点,多机位、多角度地记录现实情境下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3]2013 年,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带动了国内亲子类真人秀的发展,同类型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引发广泛关注。2018 年,观察类真人秀进入我国观众的视野,其所具有的生活化、戏剧化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增加真人秀节目的看点。随着真人秀节目赛道更加规范,作为紧跟当下热点、回应社会关切、聚焦家庭关系的亲子育儿类真人秀节目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爸爸当家》作为一档育儿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聚焦当前社会“全职爸爸”育儿现象,通过观察“纪录片”式的盒式磁带录像机(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真实记录由“全职爸爸”主导的家庭育儿日常。该节目结合第二现场演播室内观察团的点评,与观众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男性角色的重要性、男性育儿的可能性、多孩家庭结构与性别分工等问题,并对育儿关系、家庭教育等话题进行正向引导,提供多元化的育儿模式与建议。在增加节目现实意义、提高观众观看体验的同时,为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助力。
1 观察主体:多角度营造丰富视角
观察类真人秀通过“观察”的方式,将传统真人秀的“第一空间”与演播室内的“第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叙事动力。与以往真人秀节目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偷窥”行为合理化,区别于以往“隐形”“不被察觉”的观察方式,第二现场的演播室使真人秀节目中的“偷窥”行为被放大,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刺激性,也更能满足观众的“窥私欲”。因此,“谁来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育儿观察类真人秀《爸爸当家》中,第二现场演播室成员由亲子教育专家张雅莲,歌手魏晨,新手爸妈王祖蓝、李亚男夫妇,主持人李艾,以及四对参与节目录制的夫妻组成。如此差异化的人物设定,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解读视角,也能引领观众进行第二观察空间的二次认同与重构。
在《爸爸当家》节目中,“观察嘉宾”可划分为父母、专家、现场观察员和观众四类。首先,作为“被观察”家庭的母亲,熟知自己孩子的情况,同时也对父亲的性格特征颇为了解,在“全职爸爸”育儿的细节中,能够及时评判该做法是否合适。其次,代表理性视角的亲子教育专家,既可以给在场的父母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专业的育儿知识,也可以通过VCR 中孩子的行为,理性且客观地分析该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次,现场观察员代表学习者,其观察视角也最接近电视机前部分观众的视角。由于观察者未实际参与到节目中各个家庭的育儿活动中去,只能通过自己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对节目中四个家庭的育儿方式进行比较和评论。同时,该节目的现场观察员也包含带有流量的公众人物和主持人。带有流量的公众人物可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主持人能够有效控制节目的节奏与走向。最后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将自己带入情境,有孩子的观众可以结合自身的育儿经验,通过弹幕发表对四对家庭育儿行为的看法。
2 观察方式:多重筛选寻找育儿正确方式
观察类真人秀如同镜子一般映射了自我、他者和社会整个层面[4]。镜像理论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儿童时期,婴儿是无法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的。在婴儿做出一系列动作之后,才会意识到镜中的人是自己,也因此婴儿完成了人生中的首次自我建构。而人的自我意识也正是在孩童的镜像时期形成的。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身的对应物,即来自镜中的自我影像[5]。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镜子里的影像是自我确立的来源。观察类真人秀构建了第一现场与第二现场(演播室),观众可以从观察第一现场嘉宾的行为反观自身,对自身进行重构。同时,第二演播室的嘉宾对于第一现场嘉宾的评价可以令观众再次对第二现场嘉宾的“他者”观察产生新的解读。因此,观察的行为成为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关键,也是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爸爸当家》节目中,第一现场代表镜像,第二现场的观察和电子屏幕前的观察,成为镜像与“自我”以及与“他者”的联系。在《爸爸当家》节目中,观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旁观式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观察类真人秀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第一现场即故事发生的当下。在第一观察空间,即第一现场的被观察者被摄像机全天候地记录着生活状态和言谈举止。《爸爸当家》节目采用第一现场+第二演播室的形式,节目中的第二演播室代表第二现场,第二现场是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第二现场的观察团通过集体观看节目VCR的方式,对第一现场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与评价。例如,“全职爸爸”葛沛豪在面对不想吃饭、洗澡的孩子时,没有选择采取“强制性”做法,而是用孩子感兴趣的恐龙为话题引导孩子主动洗澡、吃饭,受到第二演播室中观察团成员的一致好评。
其次,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旁观式观察。在我国传统的育儿观念中,父亲在家庭中往往是不善言辞甚至有一些距离感的形象。他们通常对于育儿知识“一问三不知”。而母亲在家庭中的形象往往是既温柔又感性的,在照顾孩子日常起居与情绪表达等方面,通常能够耐心且善于引导。因此,父亲的形象更偏于理性、严格。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父亲往往忙于工作而疏忽家庭。也正因如此,孩子通常与父亲的交流偏少,导致亲子间关系生疏。相互之间的陌生感,使其接手照顾孩子时,会有措手不及之感。《爸爸当家》节目的录制需要父亲担负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因此母亲成为育儿过程中的旁观者。在脱离了育儿的角色后,节目中四个家庭的母亲展现出不适感。例如,在肖杰的家庭中,母亲常常会因为“全职爸爸”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无法读懂孩子的语言并且粗心大意使孩子产生危险而感到苦恼。Ben(本)的家庭中,原本的日常生活都是由母亲操持,突然放手给“全职爸爸”带娃后,母亲竟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
2.2 自我观察
除旁观者视角外,《爸爸当家》节目还利用自我观察的视角,提升“全职爸爸”的育儿能力。“全职爸爸”们通过在第二现场观察自己与孩子相处的VCR,以学习者、实践者的身份反思自己参与育儿过程中的不足。通过第一现场育儿VCR 的回放,可以帮助“全职爸爸”有效地复盘其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矛盾点,从而使其更深入地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自我反省和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未来再面对此类问题时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四组家庭中的父亲以更为客观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纠正和自我调节。例如,张效诚家庭中,全家将更多的关注给予刚出生的弟弟,忽略了姐姐西西的感受,西西因此哭闹甚至表现出厌恶弟弟的情绪。张效诚在节目录制时并未感受到女儿的心理变化,而是告诉女儿弟弟需要照顾,要求姐姐也要多关爱弟弟。通过节目回放,张效诚感受到了女儿的哭闹是由于缺少陪伴与关爱。在意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后,张效诚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关注女儿情绪,主动陪伴女儿玩耍,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我审视,及时纠正了错误,并实现了自我调节。
通过对其他多孩家庭的育儿方式进行观察,四个家庭互相探讨育儿方式与经验,提升育儿水平,以更积极的状态进行育儿。例如,肖杰家庭中,对于哄孩子睡觉采用的是抱着孩子散步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会消耗自身过多的体力。通过观察其他家庭,肖杰发现到Ben 家庭装睡陪伴的方式,不仅效果明显,也不会占用过多时间,便以此方式取代了之前的“溜娃”模式。通过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习得多种育儿新方法。
2.3 多重观察
由于屏幕前的观众也是节目的观察者,在该节目中,观察方式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形式:“被观察者”被“观察者”观察、“被观察者”被观众观察、“观察者”被观众观察。不管节目中的观察团成员如何观察四组家庭,也不管他们的发言有多么客观、专业,他们所处的位置始终是在真人秀的“秀场”中,而真正脱离真人秀节目进行观察的观察者则为荧幕前的观众。因此,节目中的观察者其实也是被观察者,真人秀节目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屏幕外观众的观察对象。节目中各位“全职爸爸”的育儿方式是否能够与第二演播室的观察者产生共鸣、形成认同很重要。同时,与观众之间也需要这种共鸣与认同的存在。观察类真人秀要看的不仅仅是别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通过观察节目中各位“全职爸爸”在育儿过程中真实的一面,有孩子的观众会反观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葛沛豪家庭中,当小米发脾气时,作为未参与事件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奶奶和母亲冷静且不干预“全职爸爸”教育孩子的做法,不仅受到演播室观察团成员的一致好评,也被观众在弹幕区频频点赞,受到广泛认可。张效诚家庭中,父亲主动吃掉女儿掉落的鸡蛋黄,将蛋白和蛋黄混合在一起的小细节受到观众的一致肯定;孩子的外婆将两个孩子的外貌、性格作对比,使原本就因为弟弟到来而心里产生不平衡的西西再次受到伤害,受到广大网友的批评。多孩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和观念,在育儿类真人秀的多重观察中被逐步区分出正确与否,为观众筛选出学习对象,并确立正确育儿的方式方法,有助于观众规避错误行为。
3 观察内容:育儿观察类真人秀内容构建
观众通过观察类真人秀了解世界、认识他人、审视自我,观察到自身生活的“镜像”。育儿观察类真人秀《爸爸当家》不仅记录了四组家庭中的“全职爸爸”通过不断观察、学习、实践,实现从育儿“新手小白”到“全职能手”的成功蜕变,也记录了孩子们对“全职爸爸”形象从生疏到亲密的转变。
3.1 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要善于寻找热点。热点是在某个时间内,人们集中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它能够对社会观念和社会价值产生影响。观察类真人秀要洞悉社会热点,反映当代社会话题。以观察类真人秀为代表的大众媒介通过屏幕为观众建构了窥视他人生活的镜像,使观众与镜像中的自我产生情感联系。育儿观察类真人秀的兴起与社会热点也不无关系。在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对于多孩家庭的结构、分工以及常见的问题存在疑惑。育儿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既能够提升节目的关注度,也能够帮助家庭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有孩子的家庭通过节目中家庭的育儿状态,能够反观自己的家庭是否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才是育儿观察类真人秀真正的意义所在。
3.2 充分发挥第二现场作用、提升节目价值
在第二现场,“观察团”成员不是简单地“观察”VCR内容,而是以“观察”为起点,点评、探讨VCR 中各家庭“全职爸爸”育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第二现场的核心。例如,在观看VCR 后,第二现场的嘉宾纷纷对“如何治孩子沉迷看电视”这一育儿问题展开讨论。身为母亲的奚安娜分享了给孩子讲绘本并让孩子再讲给自己听的办法,不仅得到观察团成员魏晨的赞同,也得到亲子教育专家张雅莲的肯定。在第二现场对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能够体现节目第二现场的价值,也是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极具特色的环节。
4 结语
在生育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观察类真人秀已将节目选题拓宽并聚焦至新时代家庭角色分工与结构问题上。育儿观察类真人秀通过呈现普通多孩家庭育儿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为多孩家庭解决常见问题提供了思路与办法,能够减轻年轻父母的焦虑与压力,也为多孩家庭角色分工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