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拿手好戏》为例
2023-09-22李菡蕊
李菡蕊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接下来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进一步表明了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如千年巨树一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就犹如这棵大树上的一株茂盛的枝丫,一边汲取着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生长,一边又以自身的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枝叶。在世界戏剧文化中,中国戏曲以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独特艺术特征,传递着中华民族坚守民族气节、坚持惩恶扬善等精神特质,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1 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部署当前传承发展工作,强调要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齐发力[1]。2022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积极响应政策,推出以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2022 年10 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道显示,“《拿手好戏》开播后不断创造传播奇迹:CCTV-3(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重播观众规模达1.89 亿,全网累计曝光量超54.2 亿次,连续登上文化类综艺影响榜第一位,登上全网459 个热搜榜,累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6 亿次,央视频播放量累计破1 550 万次,全网视频播放总量破8 亿次”[2]。《拿手好戏》不俗的收视成绩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的典型研究范例,同时也对探索我国戏曲文化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拿手好戏》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是其首要任务。《拿手好戏》以传统戏曲为主体节目内容,以明星跨界沉浸式研学为表现形式,展开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全视角审美表达,运用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等“古风”元素进行场景构建,赋予节目浓厚的东方韵味与中式风范,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1.1 一步一景,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烘托戏曲文化外在之美
首先,该节目选取的拍摄场地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与以往在演播厅摄制的文化类节目不同,《拿手好戏》选择了北京世园公园作为研学场所和拍摄基地,实景园林的整体风格与传统戏曲特色遥相呼应。除场景设置外,节目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俯拾皆是,如明星学员的传统练功服、上研学课的古学堂、笔墨纸砚的考试工具、传统的戏曲板凳等,每个场景细节的设计都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其次,该节目的外在包装也处处体现着古香古韵。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整体采用传统戏曲中的红、黄、深绿的颜色基调,并结合祥云纹、如意纹等传统图案进行画面设计;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运用书法字样、祥云纹和牌匾等装饰,将戏曲唱词与明星表演内容提要在播出画面中进行展现,突出戏曲特色;在明星学员的个人亮相照、节目片头片尾设计等方面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饰、妆容、头面、道具等元素,尽显古典韵味。
1.2 南腔北调,从中国四大剧种出发展现传统戏曲韵律之美
《拿手好戏》作为一档宣传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电视节目,自然将中国的戏曲文化作为核心元素贯穿节目始终。《拿手好戏》以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为主要研学剧种,通过设置不同的戏剧社,邀请各个剧种的戏曲名家,如由王珮瑜、小香玉、何赛飞、吴琼等担任戏剧社社长,为明星学员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建议。前来参与研学的明星大多都有演唱、武术和戏曲表演的经历,如从小练习武术的王宝强、在演艺经历中学习过戏曲表演的俞灏明、从小听越剧长大的黄龄等。在研学的整个过程中,节目组从对学员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基本知识的检验到分班教学,完全按照传统戏曲教学模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呈现。各社社长会对学员进行眼神、动作、身法、吐字、唱腔的一对一教学,学员的一招一式都在名家的严格要求下愈发规范。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传统戏曲艺术“唱、念、做、打”的过程中,向受众呈现传统戏曲的韵律之美。
此外,《拿手好戏》节目还邀请秦腔名家惠敏莉为学员讲解秦腔绝技的表演技巧;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为学员讲解与演示京剧传统戏服的基本组成、穿戴方法、收纳方法等。同时,将镜头聚焦到京剧演出的后台,揭开京剧后台的奥秘。《拿手好戏》通过对明星学员学习、表演戏曲的真实呈现,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的科普与名师讲解,向节目受众普及戏曲知识,促进其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这也从另一维度展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1.3 坚守传统,回归艺术本心,彰显中国戏曲人精神之美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数千年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在其中孕育积淀,即中华传统文化精神[3]。同样,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也有着中国戏曲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戏曲人在这条道路上坚毅直行。
《拿手好戏》节目中,豫剧戏社社长小香玉说:“优秀的演员要能够感受戏比天大的精气神。”京剧社社长王珮瑜告诫年轻学员不但要勤奋,能吃苦,更要有规矩意识,没有戏里戏外的规矩,难成艺术方圆。例如,王宝强在饰演京剧《三家店》中的秦琼时,由于身体原因学习进度缓慢,但他仍坚持一遍遍反复练习,在节目外还找专业人士进行演唱辅导,最终完成了《三家店》的完美演出。其他明星学员在学习时也都保持十分认真、积极的态度,力求尽最大的努力还原戏曲人物本来的“精气神”。在整个节目里,从戏社名师到明星学员,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专属于戏曲人的“敬业”“刻苦”的精神品质,戏曲人的精神之美、灵魂之美、传统之美、艺术之美都在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 中国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2.1 与时俱进:中国戏曲类电视节目尚处于新时代转型阶段
“中国电视诞生的初期,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节目产量很小,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作为一种新生的、稚嫩的艺术形式,彼时的电视迫切需要借助成熟的艺术品种的力量以丰富自身内容,获得观众认可。而戏曲作为中国最成熟、最有魅力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地成为电视人选择的目标。”于是,1958 年中央电视台试播,就将转播剧场戏曲演出作为电视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这一时期的戏曲多以“照搬移植”的形式进入荧屏;从1984 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编创戏曲电视栏目,探索戏曲节目的传播新形式;20 世纪90年代,电视文艺由专题化、板块化,开始向综艺化过渡[4]。
伴随着选秀类节目的盛行,面对收视重压,戏曲类电视栏目进入转型重塑期,其制作观念在综艺化、娱乐化的基础上,融入真人秀、选秀等元素。例如,2005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在戏迷擂台赛环节融入“真人秀”元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5 年推出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以真人秀的节目形式承载传统戏曲艺术的节目内容[5]。《拿手好戏》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2 年推出的沉浸式戏曲研学创演节目,在“真人秀”基础上加入全新的明星研学创演模式,为戏曲类电视节目的新时代转型提供新形式的探索实践。
2.2 模式转变:戏曲类电视节目转型过程存在挑战
在戏曲类电视节目向“真人秀”模式进行转变时,“真人秀”节目原有的网络平台播放模式、快节奏剪辑和“无台本”拍摄方式等特点都不可避免地会给以慢节奏为主的戏曲类电视节目带来挑战[6]。同时,传统戏曲本身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也与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的“真人秀”之间存在矛盾。这些都是戏曲类电视节目在向“真人秀”模式转变过程中无法避免且需要克服的模式窠臼。
3 《拿手好戏》的创新传播策略
3.1 年轻化模式探索:开创“跨界+研学+创演”新模式
与以往真人体验、观察为主的“真人秀”模式不同,《拿手好戏》开创了“跨界+研学+创演”的真人秀新模式。在这档节目里,25 位明星学员跨界而来,需要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沉浸式地进行戏曲学习,并完成戏曲表演,表演结束后由名师专家进行专业点评,最后还要集体进行终极研学作品的汇报演出,接受戏曲专家与观众的检验。可以说,《拿手好戏》做到了对戏曲文化的沉浸式学习展示。与此同时,整个节目首先将明星学员集结,其次再依据学员的个人表演进行分班教学,最后进行汇报演出并评选优秀学员代表,这一节目模式不仅在戏曲类电视节目里具有创新性,而且对年轻受众颇具吸引力。
此外,节目内容中也处处体现着融通古今的创新理念。《拿手好戏》在传统戏曲曲目基础上,结合明星学员的特长优势,融入系列时尚元素进行“创演”。比如,尚雯婕采用“电子风+《西厢记》念白”的形式演唱原创歌曲《雪落西厢》;张睿、黄龄将话剧与戏曲结合创作出新版《梁祝》等,百年经典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在这里碰撞出了时尚的火花。同时,《拿手好戏》将戏曲作品影视化也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比如《红楼梦》的汇报演出,就通过影视化的呈现形式展现了宝黛初见的纯洁和真挚。
3.2 新媒体科技助力: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提升观众体验
该节目利用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技术建构的“拿手好戏”戏曲数字藏馆,给观众增添了崭新的视觉冲击,有效提升其观看体验。例如,当主持人董艺站在《拿手好戏》戏曲数字藏馆正中央,讲解戏曲数字藏馆中所收藏的戏曲文献、道具、资料、服装、典故传奇时,各藏馆中的资料也会随之飞出,为观众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地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艺术。在明星学员表演的舞台上,节目组也运用XR 技术配合表演内容制作出相应的背景,使得舞台兼具传统与科技感。如徐俐表演《贵妃醉酒》选段时,其饰演的杨贵妃从XR 技术合成的水流漩涡中缓缓走出,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此外,该节目还运用各种线上活动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在每期节目中,节目组都会打开相应的品鉴通道,让线上观众作为云鉴赏团对本期研学作品进行投票。众多海外戏迷也可以通过央视频“云鉴赏团”、央视频“拿手好戏G 拍”等活动,跨越时空距离参与节目互动,重温祖国传统乡音的温暖。
3.3 融媒体多维传播:结合互联网与短视频打造立体传播矩阵
“精准掌握并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规律,因势利导推动节目的口碑式传播,已成为传媒界共识。”[7]而融媒体传播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前信息传播趋势,打通各个媒体间的传播渠道壁垒,从传统的单向、一对多传播模式转为双向、多对多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最大化提升传播效果。《拿手好戏》虽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沉浸式戏曲研学创演节目,但是其宣发传播渠道并不只限于传统电视,而是采用台网结合的融媒体传播方式,在央视频、抖音、微博、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 站)等平台造势宣传,最终获得传播佳绩。
该节目能够在互联网上火热传播,还得益于其别具一格的节目编排与制作。在节目中,每一个学员的舞台表演都能被直接提炼、剪辑成几十秒或几分钟的短视频,在抖音、B 站和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传播。“大屏”端和“小屏”端相互结合进行的高密度传播,形成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客户端于一体的全媒体广电传播矩阵,节目一经播出便收获广泛关注。
4 结语
在中国戏曲类电视节目寻求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拿手好戏》节目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现代科技与“真人秀”进行深度融合,并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作为电视节目重要类型的文化类节目,理应把守正与创新作为永恒不变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8]。戏曲类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类型,只有将“传承与创新共发展”理念作为制作宗旨,直视社会需求,才能实现长久发展,才能将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型发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