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建构:从“安陵容重生”文本二次创作看故事人物符号生产
2023-09-22李婧嘉
李婧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 问题的提出
《甄嬛传》是由郑晓龙执导的大型古装宫斗类电视剧,改编自流潋紫的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2011 年开播至今,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网络点击量和社交平台讨论热度。而其中,观众对故事人物的形象认知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
近年来,有关剧中反面角色“安陵容”的再次审视逐渐流传于社交媒体平台。“安陵容”在原作小说中变坏的推动力是失去个人爱情,而后变成主角甄嬛的对手,被塑造为反派角色;而在电视剧中,其角色成长被改编为“长期身处卑微环境下的疯狂的反击”。将原作较为形而上的个人性格动因设定,转变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人性研究,也引起了更多讨论。
而与以往对于其“彻头彻尾的坏人”的解读方式不同,“安陵容重生”作为同一世界观下的故事结构,是观众重新认识理解并赋予其更多价值意义的新故事文本。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 站)上,有关“安陵容重生”的视频点击量超百万。这些二次创作的内容大多是设定安陵容重生后,通过各种努力改变命运、走出皇宫甚至荣登皇后之位。可以看出,在走红过程中,“安陵容”这个人物角色由网友基于当时环境下底层悲剧人物进行重新解构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随着社会集体心理的逐渐变迁,人们对该角色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
目前,有关“二次创作”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二次创作的版权法理讨论、传播形式等。例如,有学者借助“拟像”概念探讨二次创作的短视频,提出短视频以拟像方式对真实进行重组和再建构[1],并从批判的角度入手,深度探讨了二次创作背后的社会意义和负面影响;还有学者从粉丝“盗猎”视频的视角出发,探讨粉丝是如何通过二次创作表达对崇拜对象的情感投射和自恋情结的[2]。而基于某一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塑造出全新形象,这一现象也越发普遍。
本文基于符号学视域,从“安陵容”这一角色在二次创作人物形象变化这一现象入手,探究二次创作中人物形象的符号生产机制,分析“安陵容重生”题材走红体现出的能指与所指如何发生变化,如何通过解构和二次创作创造出新的意涵;立足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探讨公众对“安陵容”命运的改编和重构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重构安陵容这一角色的人物故事、为何要创作此类文本、发生了什么变化、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刻意指等问题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本文以B 站上以“安陵容重生”为主题的视频以及小红书上以“安陵容重生”为主题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下方评论开展研究。B 站是国内的一个起源于以ACG(Animation、Comic、Game 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为主体发展壮大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2022 年第二季度,其已成为月均活跃用户3.06 亿的长短视频聚集平台[3],视频题材包括影视剪辑、娱乐等主题,在国内网站中是表现较为突出的“二次创作”文化社区。小红书是如今最流行的内容平台之一,2022 年1 月,其月活跃用户已达2 亿,涵盖美妆、生活分享、内容创作等多样功能。其一,从用户群体画像上看,B 站与小红书的用户年龄层大多为年轻群体,是二次创作文化的主要创作者和受众。其二,从内容分布上看,B 站和小红书中有关“安陵容重生”的内容资源丰富,且互动性强,评论点赞、博主粉丝数量都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受众的认同心理。其内容生产呈现出高度的用户生成(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倾向,凸显出用户作为“可写的文本”的参与者的能动选择作用。其三,从功能角度看,B 站和小红书作为国内广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广大的用户基数为观察我国社交媒体网络用户的心理提供了广泛全面的样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拟采用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B 站和小红书两个网络平台上以“安陵容重生”搜索热度排名前十的二次创作内容,对其文本本身进行分析;使用python 爬虫工具对该内容下的评论进行抓取,并采用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开创的多向度的话语分析方法进行话语分析。
3 被替换的文本:双轴运作下的文本编码
“安陵容重生”是以“不变的符号+可变的符号”两种元素通过组合编码而成,“不变的符号”指原始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形象、出身乃至人物性格等,具有易于识别的原剧特色;而“变化的符号”指的是新的剧情。其组合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形态上看,“安陵容”的故事在既定人物、历史背景框架中完成了新的书写,如重生后脑中的原剧情节记忆、出现的原剧人物等,都可以令人将新文本中的“安陵容”角色和原剧中的角色建构起关联,符合符号创作中的“象似性”原则;从意义上看,立志要改变自己结局,设定出“如果安陵容有纯元的外表”“如果果郡王爱的是安陵容”“如果皇上真的爱安陵容”等原创情节,转变了原剧以甄嬛为主人公的叙事视角,完成了叙事中心的转变,将原本被万人唾骂的反面人物改编为寄托人们美好希望的角色,在一定的娱乐化特征中解构了原文本,整体达到一种强烈的“反差性”效果。
进一步来看,这种同构编码也符合雅各布森所说的符号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在组合轴上,“安陵容故事改编”构成形式确定了新故事的基本结构,保证了与原文本的联系,新的“安陵容”故事中的人物依然与原剧人物有指向关系,保证了其“象似性”和“有序性”;而“可变的符号”则在选择轴上发挥了网友作为接受者的能动性,从原著和影视剧剧情出发延伸,被填入(即“出场”)的符号是“安陵容反败为胜”“安陵容大女主剧情”“安陵容归隐江湖”,被置换或删掉(即“未出场”)的原有符号则是“卑微胆怯、害人无数、最终自杀身亡”,从而构建出与原剧走向截然相反的故事,凸显了其“反差性”和“任意性”。
4 人物聚焦的转换:对立解读的话语实践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可以把粉丝文化看作是一种用以填补合法文化遗留下来的空白的文化劳动[4]。填补原文本的内容,粉丝往往是按照自身喜好进行。
原剧中安陵容的胆小、怯懦、出身低微、努力上进,被众多创作者和评论区网友视作是“小镇做题家”(网络词汇,指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的典范,产生“安陵容就是我自己”的感叹,并出现大量对原剧女主角甄嬛的对立解读声音,如“甄嬛不过是有主角光环”“甄嬛对安陵容很虚假”等。
“甄嬛”和“安陵容”两类截然不同的角色自电视剧热播之初就在经历不断的符号化过程,如甄嬛被视为“优秀、聪慧、完美、有手段的女性”,而她的对手安陵容则被视作“出身低微、小家子气、心思歹毒、爱搞歪门邪道”的不受欢迎的一类群体。而在“安陵容重生”的文本中,两者角色形象发生翻转,安陵容被视作“应该得到同情、爱与成功”的一方,而甄嬛则被赋予“没安好心”乃至于是彻底的反面角色。
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电视剧衍生同人小说的创作,逐渐从以倾向于“霸权式”与“协商式”方式解读,从而对电视剧原作进行挪用、拼贴,转变成倾向于“反抗式”和“协商式”的解读,对原剧开展戏仿与重构[5]。随着对“安陵容”角色丰富性与深度的不断挖掘,以“安陵容重生”为故事架构的重构型文本,打破原剧中以甄嬛为中心、安陵容为对立角色的叙事方式,而从安陵容的视角展开故事,展现出对原剧整体叙事视角的翻转,体现了观众对原剧文本的对立解读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反抗色彩。文化反抗的核心是批判精神,表现在网络生活中产生大量用户自由生产的内容,广泛参与进电视剧、小说等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在与其他网友的评论中形成互文性的文本链条。费斯克提出,大众文本即是一种“生产者式文本”[6],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文本的创作,同时一些受众自行创作出的文本之间构成了具有互文性质的文本链条,众多的链式结构可以产生从不同的层面瓦解原文本意图的效果。
如今,在“安陵容重生”主题的小说和短视频之下,类似“安陵容是后宫最努力的女人,唱歌、刺绣、调香、冰嬉都会”的众多评论,显示出观众视角聚焦中心的变化,背后隐藏着观众自身对原文本传递出的看重门第、尊卑分明、嫡庶有别的价值观的不满心理。
5 新能指的意涵:自我奋斗的社会实践
安娜·弗洛伊德曾提出过“投射”理论,强调“投射”是从其他个体身上发现自己的情感、观点或期待的保护性心理机制。众多书写“安陵容重生”的故事中,有一则二次创作视频设定安陵容拥有纯元皇后的外表,一条评论获得了网友的高度认同:“大多数人都讨厌她,但我看她就像看自己一样。”这条获得了1.3万点赞的评论也凸显出,比起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网友如今更愿意将此人物建构成一个“为了生活,不断学习、打拼,身不由己的小镇做题家”形象,而这则视频里塑造出的形象更符合真实而立体的人物性格,因此也获得了网友的共鸣。
从个人内心诉求来看,当将“安陵容”赋予“奋斗的小人物”这一形象时,其便与更多普通大众有紧密的联系,书写“安陵容重生”的内容便具有了“爽文”的特点,既有能指指向“小人物的成功”又有“讨厌的人落魄”的所指,这类文本也成为使观众更有自我代入感、具有梦幻色彩的文本[7]。
从伦理意识形态上看,安陵容“背叛朋友”“宫斗心计”的情节在原著中指向“背信弃义、心思歹毒”的所指,以至于这一形象在电视剧播出早期影响到演员本身,致其遭到网友恶评。而现在,“安陵容”这一人物形象则因被网友解读为“她也是因生存压力迫不得已、在这一恶劣环境下的性格使然”,从而将她的行为指向“机敏好学、逆风翻盘”的新的所指,解构了原文本中她行为中违背伦理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人物动机,完成了对其行为正当化的诠释。
从社会心理上看,对安陵容故事的二次创作,一方面重塑了她的命运,将人物导向美好的结局;另一方面以一种自我审视的心态纠正人物的错误。最终,新的故事、新的结局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共鸣,如“她这么努力,又这么优秀,不该是原文本的结局”。同时,受众也在不断进行原剧文本的思考: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出身高贵的甄嬛?为什么出身小门小户的安陵容就被视作是“上不了台面”,对安陵容故事走向的改编,也体现出创作者和相关受众对“小人物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社会期待。
詹金斯在思考二次创作文化时提出:“粉丝写作建立在粉丝群体的解读行为上,以群体建立的元文本作为基础,生成规模庞大的与媒体相关的故事……‘对待电视剧的方式就像对待弹性橡胶’,拉扯其边界以包裹自己的思考,将其中人物重新抟捏以符合他们的需求。”[8]关于“安陵容重生”文本的创作,便是观众出于自己的喜好,更改了原电视剧中“安陵容卑微死在宫中”的结局,以新的内容承载了观众对原著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思考与期待,而二次创作内容的热度也映射出观众群体对其所传达内涵的认可和共鸣。
6 结语
“安陵容重生”可以视为一种网友运用二次创作方式展现自我诉求、表达情感倾向的典型案例,展现出用户在广泛而丰富的互联网生活中的创作能力,以及受众解读创作者内容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解读,对于研究我国当今时代的文化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用户的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部分文学影视作品在价值观、创意、剧情上的缺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UGC 的信息生产方式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其生产的内容文本可能会不够规范,因而也常常陷入“宣扬厚黑学”“三观是非不分”的质疑中,因此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