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修辞理论下表情包流行因素分析
——以名画表情包为例
2023-09-22吴昊
吴 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以《蒙娜丽莎》为代表的一大批欧洲绘画作品含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长久以来受到国内艺术爱好者的喜爱。网络表情包的出现及其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激发了许多网络用户的艺术创作热情,作为视觉修辞的文本对象之一的绘画作品开始被网民尝试制作成表情包在微博、抖音、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迅速掀起一股网络亚文化浪潮,一度成为互联网用户日常交往中频繁使用的社交符号。
1 表情包历史与国内发展情况
1982 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偶然在自己的电脑上输入了一串符号“:-)”,随后这个类似笑脸的符号就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内快速流行起来。该符号不仅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喜爱和好评,还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校园论坛和电子邮件中。之后与微笑符号类似的伤心符号、惊讶符号等新型符号层出不穷,并传播到多个国家。如今这个微笑符号被视为现代表情包的雏形,学界普遍将其称为“颜文字”。
2008 年,“暴走漫画”传入国内,其起源于北美,即便其画风粗犷,仍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衍生出的“暴漫表情”也一跃成为我国网络平台的新宠,并在之后其热度逐渐超过了卡通类表情,成为网络受众常用的表情包。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表情包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受众需求的扩大、数字技术的迭代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而最初的字符表情也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在许多二次元领域中仍能看到“颜文字”的身影。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5 后”“10 后”也已成为网络表情包创作与使用的主力军,并将在未来不断赋予表情包新的内涵。
2 表情包视觉修辞方法
表情包受到喜爱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它将语言文字中的修辞手法融合运用于视觉表达之中,表情包可以被视作是文学领域与艺术领域的一种跨界合作,一种真实感与虚幻感的融合。美国某公司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每天即时通信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传输的表情/动图总数可超60 亿。表情对语言文本的提炼与升华成为补充语义模糊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上述对表情包发展历史的回顾,从1982 年第一个表情符号发明至今,五花八门的表情包系列中蕴含的艺术手法也愈加丰富。
暨南大学的刘涛将“视觉修辞”定义为对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本文、事件文本及其话语进行策略性建构和使用,以期达到沟通说服目的的一种修辞方法[1]。视觉修辞学范式下,传统的修辞学在视觉向度上获得了延伸,由此产生了视觉夸张、视觉隐喻等视觉话语,而表情包设计者主要运用视觉互文、视觉夸张、视觉隐喻等视觉修辞手法来打造爆款表情包。名画系列表情包是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其创作灵感来源与设计呈现具有系列化的特点。网络中常见的名画表情包不仅有基于国内人物山水画创作的类型,还有基于国外多个画派风格创作的类型。表情包也可以划分为以图文为主要组合形式,内容为画中人物并配有文字的静态图像表情,及动画加持下动态表现画中人物并配有文字的动态图像表情包。其视觉修辞更多源于艺术创作手法,除去表情包常用的互文手法外,大量名画表情包通过视觉夸张、视觉重组、视觉隐喻等方式进行视觉修辞。
2.1 视觉夸张
所谓视觉夸张,即创作者有意挑选表情包中视觉形象的某一局部进行夸大或扭曲,使修改后的视觉形象明显不同于大众对该事物的普遍印象,从而达到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的。视觉夸张是除互文外,制作表情包时常用的创作手法。以名画表情包为例,《蒙娜丽莎》原为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该画作本来是表现女性的典雅形象和高尚的品质,但在表情包创作过程中有的创作者将画中蒙娜丽莎的头发进行加长和凌乱化处理,借此表达自己消极的心理因素;有的创作者将蒙娜丽莎的眼睛放大,借此表达对某一消息的惊讶。在表情包创作过程中,重点突出表情包某一部分并作夸张处理是常见的表情包创作方式之一。通过夸张的符号元素设计直白地表露使用者的传播心理,所营造的视觉冲击也易引起表情包受众的注意,使表情包的传播效果得到增强。
2.2 视觉重组
所谓视觉重组就是通过现代化手段,将不同事物某些方面的共性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如运用合成技术等对多种事物进行处理,将他们进行有效组合,形成新的形象,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视觉重组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通过将原本不相关的图像元素进行拼接,产生新的象征意义,对受众视觉神经产生冲击,颠覆受众对图形元素原始的印象,鼓励受众进行联想。许多名画表情包将画中人物元素与现代设备进行拼接,通过重组后的画面,将大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网络中有人将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的代表作《魔术师》中的人物元素进行抠图处理后,运用PS 等图片处理技术将其与家用电器等许多现代实物重新组合,这种艺术与现实的结合展现出戏剧性的一幕。相比于视觉夸张,视觉重组更倾向于一种视觉修辞加持下的意义再造,而这种重新赋予绘画作品意义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图像层面的语意模糊。不同艺术元素的选择搭配不同的图像、音乐符号元素,实现多种感官体验,搭建起不同的意义空间。受众身处广阔的视觉空间,面对情感意义表达模糊的表情包,可能会有基于自身情况的不同解读结果,这种表情包传播意图错位的现象常见于没有文字信息的表情包传播过程中。
2.3 视觉隐喻
视觉隐喻往往是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法将图像中某些符号与某一概念、某个人物、某种感情进行创造性的意义联结,以期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表情包中的视觉隐喻往往是借助他人和知名人士原有的表情和动作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名画表情包视觉隐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捕捉画中人物独具特色的表情特征,加以聚焦并搭配文字,以图片的形式来传递特有的情感,而且文字往往是以第一人称的语态加以呈现,画面也是由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呈现的,以此为载体传递幽默感。由于视觉隐喻的特殊性,在对图像文本进行视觉修辞后,表情包传播者的表达意图不易被受众察觉。在快节奏的信息传播时代,怎样做到既能在瞬间将信息通过表情包传达给受众,又可以构建强大的视觉隐喻成为表情包制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在制作名画表情包的过程中,修辞手法的选择与使用往往会选取多种视觉修辞手法糅合使用,特别是在动态表情包制作中。类似运用多重修辞的表情包给予受众的视觉冲击更大,表达效果更强,也更受用户的青睐。而上述理论话语的引入,能够帮助图像研究树立起理论范式和问题意识,使其在认识论上拓宽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其所关注的劝服与认同问题延伸到视觉领域,进而在理论层面搭建起视觉修辞学的框架[2]。
基于上述对名画表情包的视觉形象和修辞分析可知,表情包不仅是类型,其趣味性和互动性也符合如今社会交往快节奏化时代所需。视觉修辞的合理使用拓宽了表情包的使用场景,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表情包为传受双方搭建了一个近似面对面的交流空间,消解了部分由于情境不同而产生的“传播隔阂”,也有助于在微观语境下情绪的准确表达[3]。但这也意味着如今愈来愈多的人在线上交流时使用表情包并非基于官方对某一表情包的解释,而有一种网友间的约定俗成。即便是制作者上传表情包时给出了自己对表情包的定义,也会在传授双方使用过程中引申出新的含义。因此,表情包传播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传受双方在对表情包拥有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加掩饰的情感宣泄。
3 表情包的流行因素
名画表情包的流行包含了移动互联时代受众对表情包的价值认同与需求。而表情包从诞生之初至今,其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也说明技术的介入对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表情包的出现对丰富受众网络交往生活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分析名画表情包的流行因素,不仅可以以小见大看到表情包发展的本质,还可以给予视觉修辞理论和视觉传播的研究与应用一定的启示。
3.1 用户需求
相较于文字,表情包因其形式新颖、内容幽默,可以更有效地表达新生代网民的个性与创造力,侧面反映出表情包这一亚文化正逐渐与主流文化实现共同发展。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解释表情包文化对受众生活的广泛影响,一方面,可以将表情包的流行总结为用户为实现自我及享受达到这一目的所带来的娱乐从而达到情感的释放;另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用户为了追求群体认同而主动接近基于网络社群的群体互动。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下看待名画表情包的流行,社交媒体用户能动地对欧洲名画进行选择,并主动探索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机会,体现了当代网络用户主动构建网络文化,而表情包恰好提供了一种艺术创造的可能。名画表情包作为一种非文本的交流形式,其主体丰富,风格迥异,其本身就带有画家的鲜明特点。而作为表情包使用主力军的青年群体,其群体特点就是在进行网络交往时会积极选择能够充分宣泄自我情绪的表情包加以使用,并根据自身需求创作自己专属的表情包库。
3.2 视觉主导
实际上,人们虽然正处在无边际的数字信息海洋里,但实际接触到的信息量十分少,面对各种信息的交织、观点的碰撞和各种传播形式的变化,传播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拆分和重组。互联网引爆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面的革命打破了少数人或组织占据传播中心的局面,开启了信息传播主体裂变的时代。传播的“去中心化”实现了自由生产与传播,改变了固有的“传-受”定式。但读图时代这一词汇的出现也表明了图像相比于文字、声音是一个更具有优势的媒介。从哲学上看,人们倾向于借助感性经验实现生存与发展,即主要通过对所见之物的感觉来认知周围。当然,对于表象的关注不是当前这个时代才有的,只不过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传播超越了其他形式的传播方式。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也正是基于受众对视觉因素地位的认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为例,相比于文字信息,表情包更显生动,易于吸引受众目光;而与语音信息相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借表情包进行情感表达也更受青睐。
3.3 利益驱动
由于网络具有高效率的聚合能力,其可以召集很多用户参与原创表情包的转发,或者是在大规模的互动谈论中完成共创行为。例如,微信的表情包商店上线了许多用户自制的表情包系列,并在表情包投稿平台添加了打赏功能,以利益驱动广大互联网用户加入表情包创作产业中,无形之中扩大了表情包的流行范围。如果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思想来看表情包的流行,网络表情包往往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登场,它不再将追求真理作为目标,而是作为一种语言游戏,只在乎追求语言快感[4]。许多表情包创作者即是抓住了用户“网络狂欢”的需求,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利益所得,这个过程的完美达成就需要对表情包进行持续创新,以期打造出爆款表情包。
3.4 技术加持
张婧怡和禹卫华在2021 年对7 608 个表情包进行数据化分析后发现,动态化内容比静态内容更受用户青睐[5]。在动画技术的加持下,动态表情包中的视觉元素与文字碰撞出火花,丰富了用户在使用表情包时所接收到的视觉传达感知,在强化语言情感表意功能的同时增添了沟通交往的娱乐性,特别是有益于突破文本沟通的语义模糊性等局限。在表情包传播方面,以微信、抖音、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成为表情包快速流行的主渠道。基于社交媒体即时通信、移动便捷的特点,用户之间表现出一种极强的社会联系。基于网络场景,表情包发挥着自己强大的临场互动功能,成为帮助传播双方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同时,由于表情包制作的便捷化,有的用户将自己或亲友的照片或视频加工制作成特定范围内专属的表情包,比如微信聊天框中的“拍自己的表情”这一功能,实现了微信用户对视觉修辞的灵活运用,不仅增强了表情包的使用效果,还有助于维系传播双方彼此之间的情感。
4 结语
使用网络表情包帮助交流作为一种被受众选择甚至是喜爱的非言语沟通方式,从最初的单一字符表情发展到如今的多元类型,离不开修辞方法在表情包制作中的广泛应用,表情包的发展历程也蕴含着技术和视觉修辞手法的进步。名画表情包作为网络表情包中众多系列的一种,它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流行都紧贴热点,满足了互联网用户对交往方式独特性、多元性的极大需求。视觉修辞的运用让表情包从构思到设计再到表达效果呈现都展现出了艺术性、形象化、精致化。而那些隐藏在表情包中的“梗”成为亚文化视域下的一种文化暗号,无形之中也会限定使用表情包的群体范围,在满足社会情感表达与价值分享的同时,构建起一道圈层壁垒[6],因此表情包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意义误解的可能性,值得表情包用户注意。数字技术的介入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不仅使表情包的数量和种类得以裂变式增长,随之而来的商业资本扰乱公共领域的秩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何行之有效地杜绝此类现象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