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情境论视角下社交媒体关系的构建与转换
2023-09-22吴子懿
吴子懿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可能会创造新的社会场景,而新的社会场景模式又会重新塑造社会行为[1]。在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微信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统情境的定义,模糊了传统空间和地域概念,形成了一个新的移动场景,人们在这个新场景中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微信满足了人们基本需要,逐渐成为人们无法脱离的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人际传播模式从“人—人”向“人—物—人”发生转变。从“网友”“奔现”等词汇可以看出,以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人际交往方式正在逐步瓦解重构,强弱关系在社交媒体下悄然发生转变。
1 微信中的新场景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提出“场景”一词,并表明未来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场景时代。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场景”将成为移动媒体的核心要素。彭兰指出,构成场景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社交氛围,由于场景的意义十分重大,其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要因素[2]。
微信打破了传统的情境定义,使私人情境和公共场所的界限变得模糊。微信本是私人化的社交媒体,具有私密性,但是互联网的公开性使得微信变得具有开放性。微信中的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的使用使微信交往变得泛化,私密性受到挑战,私人的情感也遭到公共化的危机[3]。微信还推动了不同场景的融合,在微信平台,用户之间的交往、朋友圈的分享等使“前台”和“后台”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朋友圈中自拍和生活的分享使得隐秘的“后台”有了不同程度的泄露,无异于将私人场景置于公共场景,供他人观看和评论,“后台”逐渐变得透明化和前置化[4]。这种行为使个人场景融入公共场景中,原本界限清晰的“前台”与“后台”也逐渐融为一体。
不同的场景会塑造人不同的行为,线下人际交往面对的场景是分离的,是根据不同的事件产生特定单一的场景,而在微信朋友圈这种混合的虚拟情境中,各种关系混合、圈层融合,原本分离的场景杂糅在一起,导致原本属于私密化的个人行为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公共行为,朋友圈私密的边界变得模糊。
2 新场景下社交关系的构建与转变
社交媒体又称关系媒体,是基于关系传播与关系转换的一种媒体[5]。提到社交媒体,人们快速联想到的就是微信,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在关系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微博、豆瓣不同,它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而人际关系是社交属性十分重要的维度之一,是社交媒体关系的本质。
2.1 关系构建
人际关系的确立依托于特定的场景,线上关系的构建在虚拟社区构建的“网生型关系”和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逐步融合[6]。“网生型关系”就是指现实生活中无关联,通过互联网的互动建立起来的关系。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就是通过现实关系的导入再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微信关系构建就是微信与用户之间初步建立关系,一是把线下的人际关系向线上转移,再向社会关系拓展的过程,利用关系资源进行价值转换,最后形成关系闭环;二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关系的构建,通过“趣缘”等弱连接孵化出新的人际关系[6]。
2.2 关系转换
关系构建向关系转换的过程是用户关系的实质体现,是一个从无关系、弱关系、强关系之间相互递进、相互转换的过程。1973 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其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基于社会测量学的视角首次提出关系强度的概念,强调从双方建立关系的时长、情感流露的强度、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衡量,并对强关系和弱关系两个相对概念进行界定[7]。在这四个维度的影响下,关系强度的转换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其一,强关系的维系与加固。微信建构的是熟人圈子社交网络,属于强连接的媒体。微信提供的私密化和移动化场景使用户交往变得更加私密、便捷,人们可以在线上随时交流与沟通,与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相互补充,使线下关系在线上得到维系。微信提供的新媒介环境——朋友圈,是把个人虚拟空间融入公共虚拟空间的一种途径。每个用户成为自己朋友圈的中心,在这个平台上积极建构和呈现自我,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表演,现场的“观众”可以随时进行观看和评论。这不仅是在呈现自我认同,也是在获取他人认同。每一次“观众”的点赞评论都能激发“主角”的激情,每一次用户之间的深入互动都能进一步维系用户关系,塑造了一种新的交往行为和交往体验。
其二,强关系转为弱关系。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功能的延伸,微信朋友圈的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人既在看别人又在被别人看。但是,由于初始朋友圈用户的构成都是熟人,与之建立的情感沟通都较为自如没有压力。然而,随着朋友圈人数的急剧增加,不熟悉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工作上的“朋友”、一面之交的“朋友”等都注入这个表演场景中。“观众”变得陌生,致使原本的场景发生改变,公开与私密、陌生与熟悉的界限变得模糊。微信被不熟悉的人充斥使朋友圈的分享无异于将自己的私人生活暴露在公共场景,他人可以轻松地窥视自己的私人领域,甚至对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转发,跨平台传播,使分享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而且在这种融合场景内,微信好友越多,朋友圈信息越泛滥,而身体的“缺席”又导致交往浅层化,机械的点赞、动动手的回应使原本浓烈的情感沟通变成空洞的数字符号[8]。
其三,强、弱关系转为无关系。符号的在场取代了“身体”的出席,在这新的融合场景中,用户的身份意识和身份信息逐渐模糊,虚拟数字ID、头像已经成为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曾分享说有时换了一个头像就不知道他们是谁。在这种浅层化交往的背景下,用户的主体性已经淹没在数字化信息当中。当朋友圈产生的信息越泛滥,交往就越容易流于形式,变得浅薄,交往的异化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为了缓解这种融合场景带来的不确定性,微信设置了拉黑、删除功能以控制好友的数量和质量,删除方主动切断与对方的往来,被删除方被迫与对方停止往来,甚至因此产生厌恶,可能在此后拒绝双方的再次交往。
3 新场景下社交关系转变的原因
3.1 网络技术赋权满足受众需求
伊莱休·卡茨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定需求,通过媒介获取内容得到满足。微信作为社交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人际交往、维系社会关系。微信构建的虚拟社交场景永久在线,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机会,而且可以通过视频、语言、图片、表情包等还原并拓展真实社交场景,产生的“社会临场感”,让人们在交往时享受亲密互动的乐趣。这个“真实化”的场景不仅满足了用户基本的社交需求,还在与人沟通时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在朋友圈发布动态时满足用户的自我呈现需求,使用户积极主动地与好友之间产生频繁的互动,从中获取满足感和愉悦感。
3.2 城市化进程加快下的社交复杂化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认为人类将在一个虚拟化、数字化的空间中生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常态,社交媒体作为人际传播生产内容的新平台,在用户进行内容创造时,搭建了一个虚拟的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这个场域中,个人的交往圈子变得烦冗。“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充斥在这个社交圈层的同时又被划分为更多不同的圈子,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社交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信强连接下的交际圈吸纳的不再是来往密切、互动频繁的好友,更多的是在工作中或生活上无法避免甚至不会再有进一步接触的泛泛之交。信任度和熟悉度受到挑战,微信朋友圈逐渐成为被生人凝视的空间,用户很难或者不想在这个空间创造有意义有深度的话题,导致娱乐化、浅薄化、同质化信息泛滥,人们越发感觉交往疲劳。
3.3 媒介可供性的支持
媒介技术的驱动促使社交场景发生改变,微信使人、技术、社会三者相互融合并建构新的场景,促进了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融合。媒介性技术对于社交媒体的可供性主要体现在移动可供行和社交可供性两个方面[9]。移动可供性具体表现在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三个方面;社交可供性具体表现在可致意、可传播、可协调三个方面。微信内设在智能手机等小型可携带产品内,缩短了媒介与人的距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上生产、获取、传播信息。媒介技术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让具身传播与离身传播共存,激发人们交往的欲望,也使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4 新场景的构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4.1 人际关系的延展
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局限于血缘、地缘、业缘等小范围内,几乎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技术支撑下,微信建构了新的移动场景,在这个虚拟场景中,人际交往以文字、图片为主,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束缚,不仅可以实现远距离沟通,还可以利用“非实时沟通”的特性,实现非同步交流,提高交往的频率,缓解面对面交流时的压力。微信使传统的人际关系由线下逐渐延展到线上,而线上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发展到线下。现实生活中建立的关系可以通过微信或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延续,而社交平台上的好友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行为打破情感隔阂。如果相处愉快,还可以通过线下见面等形式把线上关系延展到线下,人际关系进一步得到拓展。
4.2 交流的无奈
微信原本是基于现实关系形成的社交网络,但随着微信的普及和功能的扩展,很多人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陌生好友的加入而导致好友圈快速膨胀,远远超过人类脑容量限制的只能够拥有150 段稳定社交关系的“邓巴数字”。微信所连接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友,而只是认识的人,这导致微信从熟人关系的强连接逐渐向一般好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弱连接拓展,形成强弱连接交叉共存的景象,造成人际交往的重压,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倦怠和压迫。而且,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下降,使得人们很难实现完整有意义的沟通,好友很多,但能联系的人很少,再加上身体的缺席,“交流的无奈”成为微信交流的常态。
4.3 陌生人社交迎来风口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熟人社交向生人社交拓展,微信内设添加好友、微信群、小程序等方式使生人快速加入熟人社交群内,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渠道,还提供了一个适应陌生人之间交往的场景。微信朋友圈构建了一个基于熟人交往的混合场景,初次添加的好友可以通过查看好友以往的朋友圈来估量好友的身份和人物特征,降低双方的陌生感。微信游戏小程序为玩家创造了一个娱乐场景,用户可以与其他玩家通过链接在同一场游戏中互动,相识并成为好友。微信群把私人空间的范畴扩大,模糊了与公共场景的界限,把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微信对新场景的建构改变人的行为,陌生人借助场景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以流动的形态与熟人圈层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10]。
5 结语
梅罗维茨提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等重要。微信构建的新移动场景和融合场景改变了用户的角色和行为,带来角色的融合与身份的转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改变了人际关系的维系与转换,形成独特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融合的媒介景观。彭兰认为场景可能成为移动媒体的新入口,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场景的开发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防止技术改变社交的本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