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手风琴音乐在我国的传播及风格阐释

2023-09-22洪梅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轻音乐手风琴流行音乐

洪梅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一、近20年流行手风琴音乐在我国的主要传播路径

从2005 年起,国内举办的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中多场流行手风琴音乐会使 “流行手风琴”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种专业活动或讨论中。我国的手风琴学习者越来越多接触到西方各国流行手风琴作品,国内各类手风琴赛事增设“流行手风琴”组别,相关作品曲集陆续出版。流行手风琴音乐在国内传播的近20 年中,随着媒体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流行手风琴”、手风琴音乐“流行风格”的认知通过专业音乐会、各项赛事中的流行音乐组、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自媒体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21 世纪初的专业流行手风琴音乐会

国内学琴者最初是在专业手风琴活动的流行手风琴音乐会中,从视听上感受到流行手风琴的乐器样式、演出形式和音乐风格。

1.乐器的外观

流行手风琴在外观上与传统音乐会使用的手风琴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黑色琴体、黑白键钮或键盘、体积较大的样式,它的右手键盘或键钮常是统一的颜色而不再用黑白区分,用绚丽的色彩装饰琴身,或是在风箱上喷印定制图案,彰显演奏者个性,体积较小巧,多为96 贝司传统低音手风琴。

2.乐曲的听觉体验

流行手风琴音乐常常是在有序循环中不断穿插变化的、律动性较强的音乐,快速跑动的炫技性旋律或明显地能推动情绪的节奏型为此类音乐的显著特征,容易使听众产生精神上愉悦的共鸣;演出时可利用录制的伴奏音乐加强节奏声部,突出旋律的手风琴音色。

3.表演方式

流行手风琴的演奏姿势可坐可站,演奏表情、肢体动作较为丰富,同时配合灯光舞美,营造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这些娱乐化的舞台表演特征,将手风琴与流行音乐建立联系,但从音乐作品的角度看,它又与人们熟悉的以歌曲演唱形式为主的中外流行音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国内的初期传播中,流行手风琴音乐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

(二)手风琴赛事中的流行音乐组

国内手风琴比赛的这类组别早期见于2005 年第一届“珠江手风琴”大奖赛中,比赛设置了“轻音乐与流行音乐珠江手风琴组”,演奏形式为独奏,要求演奏不同风格的轻音乐与流行音乐作品,包括原创或者改编的爵士、探戈、各国民间音乐,曲目量不限,但其中必须演奏规定曲目《无动于衷》,参赛者年龄为13 岁以上。《无动于衷》是一首经典的法国缪赛特(Musette)华尔兹音乐,具有法国民间舞曲风格。之后的国内各级手风琴比赛组别中,陆续出现“轻音乐组”或“流行音乐组”,并逐渐固定使用后一名称,对作品风格大多无明确的说明。早期由于缺乏流行手风琴音乐的曲谱,部分参赛者在选择演奏曲目时会从传统手风琴教材中选取圆舞曲、波尔卡一类轻松活泼的欧洲民间音乐体裁的乐曲,引起评判上对曲目是否符合流行手风琴音乐范畴地争议。随着我国举办国际手风琴赛事的增加、互联网的传播,学琴者越来越多欣赏到国内外高水平流行手风琴选手的演绎,逐渐加深对此风格的认识,并开始积极学习比赛中出现的曲目。

(三)数字媒体中的流行手风琴音乐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宽了音乐的传播的路径,手风琴以独奏、重奏、伴奏等多样的演奏形式出现在影视剧、娱乐节目和短视频等媒体中。除了演奏家的专业作品外,在数字媒体中更多展现的是手风琴与流行音乐文化的结合,是这件键盘和声乐器作为宣传工具、斯拉夫民族的音乐象征后,借流行文化载体再一次活跃于大众音乐生活。

2017 年短视频兴起后,许多专业手风琴演奏家、教师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大量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演奏视频,开辟了开放的、非正式的手风琴音乐传播新路径。数字媒体中的手风琴音乐传播离不开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音乐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歌曲歌词所附加的意义对大众情感抒发的满足。这类手风琴音乐的范畴类似于流行音乐,宽泛不明确,形式与学术化流行手风琴作品区别较大。

(四)流行手风琴乐谱的出版

器乐音乐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乐谱的出版。2000 年至今国内出版了若干本流行手风琴曲集,较为有代表性的如:

(1)《现代手风琴流行曲集》(2003.4)以华尔兹、波尔卡、探戈等西方民间舞曲体裁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法国现代手风琴音乐为主。

(2)《流行手风琴曲集——缤纷手风琴世界》(2010.4)中包含爵士、缪塞特、布鲁斯、桑巴、探戈等各国多种风格的流行手风琴作品,并为部分法国手风琴音乐附带专用伴奏音乐。

(3)《手风琴世界杯流行金曲》(2014.5)是2011 年底64 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流行音乐组各国选手部分参赛曲目的选编,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专业性。

(4)《流行手风琴曲集(影视金曲)》(2019.11)是国内外广为人知的影视主题曲改编的手风琴音乐,具有通俗性,广泛适应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琴者。

(5)《贝加尔湖畔——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2020.9)中出现了我国手风琴演奏家改编或创作的流行手风琴作品,并包含独奏、二重奏、手风琴与人声等3 种不同演奏形式的曲目。

这5 本曲集的曲目鲜明地体现出流行手风琴音乐在我国传播从专业到大众的趋势,内容从西方原创作品到我国改编作品,在手风琴音乐推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流行手风琴音乐的风格阐释

由于乐器及其音乐在各国的发展背景不同,流行手风琴音乐的风格阐释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流行的内容更迭加快,也使流行手风琴音乐在专业和大众两个领域出现明显的区别。

(一)在专业赛事中

流行音乐、轻音乐等词汇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初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地输入陆续出现在国人视野中。在我国手风琴各级赛事中,最初设立的“轻音乐”或“流行音乐”这一组别名称,反映出人们一方面为区分此类手风琴音乐与传统的、以西方古典音乐为范式创作的手风琴作品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将以往对一般器乐流行音乐或轻音乐风格的认识与此类手风琴音乐风格进行比较而得出的概括。

1.国内赛事

轻音乐(light music)在19 世纪的西方是对某一类管弦乐的总称,20 世纪中期在广播作为新传播媒介时期达到鼎盛。

“轻”是相对于“严肃”的西方古典音乐形式而言,通常是篇幅较短的管弦乐作品或组曲,目的是吸引更广泛的听众。有时也被称为情调音乐(mood music)或音乐会音乐(concert music),在欧洲大陆和美国广受欢迎,也常常被作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主题或背景音乐。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传入我国。light 此处的意思为仅供娱乐消遣的,轻松愉快的,不严肃或不深刻的意思。

若用西方文化中的轻音乐表述此类手风琴音乐,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是雅俗共赏的器乐音乐,很少使用人声,但没有交响曲、协奏曲的较大型结构;作品标题和音乐中出现某种情绪、地点或时间等程式化的关联;即有原创作品也有大量经过重新编曲的改编作品。而我国的轻音乐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是20 世纪80 年代为了区别时代曲等被认为是轻松、轻快、轻巧的“黄色音乐”而使用的概念不明确的音乐类型名称,社会文化环境逐渐开放后它很难概括音乐生活中的通俗现象,很快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概念取代,正如手风琴比赛中“轻音乐组”这一组别名称很快被“流行音乐组”所取代。随着对流行手风琴音乐作品逐步熟悉、了解,人们意识到它与轻音乐不同的更多样的风格特征,如爵士和探戈音乐元素、即兴演奏、个性化的音乐情感表达而不是协同演奏。而流行音乐一词,在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使用更为广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实践背景,涵盖风格类型多样,更容易为多数人所接受,“流行音乐组”逐渐成为手风琴比赛通用的组别名称。

2.国际赛事

国际手风琴赛事章程中的英文组别名称能较有针对性地说明在竞赛中的流行手风琴风格所指。

流行音乐组的英文表述为“Virtuoso Entertainment Music”“Junior Virtuoso Entertainment Music”,以18 岁为界限划分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此处,Virtuoso 意为艺术大师,尤指音乐上的名家;Entertainment 英文释义为the profession of entertaining,即非一般的娱乐,而具有需要长期训练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娱乐表演之含义。

由此可见,在比赛中此类型的手风琴音乐突出特征是演奏者训练有素、富有表现力,且作品兼具较高的技巧性和娱乐性。从参赛曲目的国别看,比例最高的是法国手风琴作品,如法国作曲家安德烈·阿斯蒂尔、费雷德克里·德尚、杰龙·理查、理查·噶里亚诺、弗兰克·安杰列斯等人的创作;音乐风格源自欧美民间音乐,如:西欧的缪赛特、波尔卡、华尔兹,美国的爵士,南美的探戈、桑巴、曼波、巴萨诺瓦等,但不完全是民间传统的,而是多种音乐元素融合的,特别是融入爵士乐的和声、音阶、节奏。

近年在两大国际手风琴赛事的中文版章程中,可见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的“流行音乐表演组”、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的“全世界各个年龄阶段的高水准轻音乐独奏表演者”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对参赛者的要求。

另外,无论轻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流行手风琴音乐,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与多种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受到世界各地各种音乐风格的复杂影响,2022 年72 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更细化出流行组、爵士组、世界音乐组、理查德·加利亚诺组等与流行手风琴音乐相关的组别。

(二)在大众传播中

在社会生活中传播的流行手风琴音乐与流行文化、流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似的属性,它是不同于古典音乐的大众音乐文化,“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其制作与传播手段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具有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流行手风琴音乐主要是非原创的,以流行歌曲为载体,通过参与伴奏——常常是抒情性旋律的演奏,形成乐器音色与歌曲意象的连接,同时它的传播依附丰富的影像和歌词的文本。近10 年网络兴起的自媒体短视频属于当下的流行媒介文化,借由短视频平台传播的手风琴音乐表现出广义的流行概念。从提高音乐类短视频流量需求的角度看,在内容方面手风琴音乐作品主要为热门流行歌曲和怀旧歌曲演绎、中外经典民歌、旋律优美可供业余学琴者演奏的西欧原创手风琴作品等,它们迎合大众娱乐审美,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符合流行文化的通俗性与娱乐性。

另外,在我国业余手风琴音乐教育中也逐渐加入更多的流行手风琴作品。

20 世纪90 年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西方古典乐器传播的冲击,手风琴在社会音乐活动中的比重逐渐减少。

2006 年李聪先生提出的“手风琴多元化发展”成为我国手风琴学科建设新目标,这种“须打破学院派片面追求‘精英’教学的观念,将手风琴音乐从‘象牙塔’中请出来”的举措引起手风琴音乐教育观念的重构,促进手风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流行化的传播扩散。

首先,在我国社会业余手风琴音乐教育中选用的曲目多以各类社会音乐考级教材为主要参考依据,教材编委由各大音乐学院权威的手风琴学者组成。2008 年之后出版的各类社会手风琴考级教材普遍降低技术难度,强调以提高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为目的,强调手风琴音乐艺术与大众文化结合是手风琴持续发展的路径。考级曲目不再是大量古典钢琴改编曲,而是趣味性与可听性高的、体裁与内容多样的中外原创或歌曲改编作品,其中不乏经典的、耳熟能详的民歌、流行歌曲,高级别乐曲部分参考手风琴比赛流行音乐组的曲目。

其次,手风琴是一件键盘和声乐器,左手键钮采用低音纯五度排序以及单个键钮可演奏传统和声进行所常用的和弦设置,使演奏者可以较轻松完成流行歌曲的基本伴奏编配。这些是业余学琴者可以广泛参与社会音乐娱乐活动的基础。

三、流行手风琴音乐的文化背景

一个群体所创造出的独特的音乐文化、风格,除了体现在音乐本身的律、调、乐器和节奏旋法等具体艺术手法,还和该群体所处的历史、人文背景密切相关。流行手风琴音乐在专业领域与社会生活中的风格范畴是有区别的。前者建立在手风琴诞生、发展过程中深度参与欧美民族民间音乐,并结合乐器特色与专业创作而形成;后者是手风琴在当代城市音乐生活实践与流行文化传播中,与流行音乐结合而产生。

欧洲民歌体裁众多,内容广泛,功能多样。它们的民间器乐几乎都是娱乐性的,舞曲是其主要体裁,各地不同体裁的舞曲,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拍和特征性的节奏型,音乐特征鲜明。手风琴于19 世纪初起源于欧洲,正值民间音乐兴盛,手风琴出现在欧洲各国民俗音乐中。它的制作、改良、发展过程也是逐步深入欧美民间,成为许多国家传统民间音乐演奏乐器的过程。民间舞蹈的盛行推动了手风琴在欧洲的传播,如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塔兰泰拉舞曲、欧洲中部吉普赛人的民间音乐舞蹈、美国的卡津和柴迪科音乐、阿根廷探戈、保加利亚和爱尔兰民间舞蹈音乐等,都具有使用手风琴演奏的历史,并陆续在不同地区分别融合了爵士、摇滚、非洲与印第安舞曲节奏、东欧风格等,形成现代的复杂风格。作为欧洲民间乐器的手风琴,型号通常比较小巧,重量轻,适合随身携带,也适合与民族舞蹈乐队配合在需要长时间站立表演的场合使用。

手风琴在19 世纪初诞生不久后就随着欧洲移民加入了美国音乐的发展。手风琴在美国的城市和乡村社交聚会、剧院、小酒馆、婚礼、舞会等场合演奏,参与了20 世纪初早期福音、蓝调和布吉伍吉的录音,在20 世纪中后期加入许多爵士、流行、民谣和乡村音乐乐队。在此基础上,爵士音乐作品成为专业流行手风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偶然。爵士乐源于欧美民间,有着民间音乐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其他音乐元素,即在大众中流行,也吸引专业作曲家的注意,在美国民族音乐学中被承认作为学术音乐的价值。爵士手风琴音乐所表达的音乐语言是欧洲大陆民间音乐在美国的延伸,是非主流的音乐文化,始终带有娱乐性、流行性特征。爵士手风琴曲谱的出版去除了即兴演奏的要求,非经典而是程式化的爵士乐。音乐素材的标准化,听众规模的扩大化,使这类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相似的,探戈是源于拉美底层人民的音乐,皮亚佐拉引领的“新探戈音乐”流派将探戈结合了古典、爵士等不同的音乐元素,并使其流行化,将探戈和班多钮手风琴带入高雅音乐殿堂。

20 世纪初期手风琴刚开始在我国传播时,无论是市民眼中简易的玩具、街边卖艺人招揽生意的手段,或是小范围学堂乐歌的伴奏乐器、鼓舞士气的文艺工具,都表现出一种实用的社会功能性。20 世纪后期,我国手风琴专业建设、社会考级的曲目编订,体现出力图摆脱手风琴社会底层形象的内在要求,通过难度大、技术性强的乐曲建立其西方专业学术乐器的地位。传统的手风琴原创或改编乐曲并不大众化,直到它与流行音乐结合,倾向通俗的、平易近人的表达,追求本能情感的释放,充分发挥乐器的娱乐功能,提升商业价值,才在传播中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四、流行手风琴音乐发展的意义

流行文化是一种普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流行手风琴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艺术存在形式,具有复杂性,它的音色带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印记,在中西方呈现多样的表现形态,在流传中反映出不同人群的音乐经验。

新媒体时代,逐步开放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环境及高效的互联网传播媒介逐渐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大众对多元的音乐类型接受度更高、更宽容。流行文化渗透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表达情感和诉求的途径,当人们不再以传统的音乐标准衡量而是从流行手风琴音乐的自身特色进行考量,将手风琴与流行文化结合,由此获得更多社会认可。音乐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传递情感符号,包括过去和当下的情感体验。当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场景相融,成为日常的审美经验,就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流行手风琴音乐正是具备这样的特征才得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今后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中也应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有持续且有力的大众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轻音乐手风琴流行音乐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3种不同类型轻音乐对奶牛泌乳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李谷一谈轻原因与轻原因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