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音乐文化的研究分析

2023-09-22张燕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音调平仄唐诗

张燕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兴起和黄金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唐朝诗歌被称为一座高峰,佳作繁多,影响深远,流传至今,现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佳作5万多首。与此同时,唐朝音乐在当时的世界中也是享有盛名,由于统治者对于音乐的推崇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唐朝音乐与唐朝诗歌交错发展互为融合。也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唐朝音乐文化

(一)吟唱唐诗是唐朝音乐独有的表现形式

在唐朝吟唱诗歌盛行的原因来自人们继承了我国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即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有固定形式的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使用了大量整齐的音节和顿歇,例如李白创作的《春夜洛城闻笛》,通篇字句精短,作者将四个音节与三个顿挫安排为一组,表达出错落有序的美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抑扬顿挫的音调与和谐的韵辙是唐诗的独特之处,唐朝诗人把若干种平仄格整理归纳成“平仄谱”,诗人大多依据此谱进行创作。在古体诗词中,一个韵辙贯穿全文是文人常用的写作手法,故而全篇给人一种整齐规范的美感。在吟唱过程中,诗句的抑扬顿挫变化就更为明显,平仄对比也较为鲜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好歌曲的诞生离不开好词句。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唐诗的吟唱是最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

(二)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绝大部分唐诗作品中,在对音乐的描写上均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1.以声喻声

“以声喻声”俗称“拟声法”。在当时,描写声音的手段常见为以形诉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作者描写琵琶声时,将其分解成几种形态进行精准描述,如“急雨、私语”都是形容声音的,但所表达的情景却是不同的,在此处均为描述琵琶声,可见作者写作技艺高超。“嘈嘈切切,珠落玉盘,银瓶乍破,刀枪鸣”描写琵琶曲调的多变,轻快缓急,画面感强烈,目不暇接,一曲终了,人还在琴师去创造的意境中难以抽离,余音绕梁,这般诸多的细腻的形象的比喻,赋予了诗歌摇曳生姿般的美感。

2.以形喻声

人的感官是相互交融转化的,以声音的交叠变化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以所见来比喻听到的声音这类的写作手法常出现在唐诗中,从声到形的联想,让音乐听起来更立体形象。高适的《听张立本女吟》中提到的“清歌”是一种声音,但不为人所熟悉了解,难以想象“清歌”具体是什么样子,但“月如霜”却为人们所熟知,以洁白月光来形容“清歌”的清凉明净,令人深思神往的韵味就体现出来了。

3.以感喻声

韩愈《听颖诗弹琴》的这首诗中,紧紧抓住了一个“听”字,便让人心驰神往,诗人在前半首诗中着重描写耳中听来的声音,时而“昵昵儿女语”时而“勇士赴敌场”又道“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音乐是全篇主要描述的主题,但全文却没有提到一个“乐”字,技法高超,以形塑声,诗的后两句,把对琴师技艺的描写进行情感上的升华,“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冰”与“炭”的强烈反差,既能将人引入快乐的天堂,又能将人拉回苦难的地域,使人千肠百转,回味无穷。

二、唐朝音乐文化的分析

(一)唐代诗歌本身具有的音乐性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文化,不难发现音乐与诗词相结合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唐人也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衍生出律、绝二体新诗,并将音乐元素渗透其中,相比以前的古诗词,唐诗更适合以诗人乐。这便是唐朝诗词能流传至今的内在因素。当时,唐朝的经济繁荣加之统治者的大力推崇,社会的各个阶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知晓音乐的较为专业的乐手,这也为唐诗的传唱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部分学者在研究分析唐诗的音乐性时,将目光都集中在诗体或者声韵的结构上,但鄙人认为仅用诗体及声韵结构是难以概括唐诗音乐性的,其音乐性更多的是渗透在内容之中。

大多数古诗均具备可唱性,能入乐的诗歌,其内容要有浓厚的情感表达,更要有让人心驰神往的意境。所谓意境,即指诗人笔下描绘的情景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呈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因此,情感越是浓烈,其意境越是令人神往的诗词的可唱性就越大,比如《渭城曲》全诗有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从对客舍,柳色以及细雨的描写,搭建了一个不舍友人离去的场景,情真意切,使人读之感伤,引起强烈共鸣。

具备入乐条件的诗词不仅要有着丰富的感情表达,更要有流动起伏的内涵,因为它可以为编曲提供捷径,用诗词内容的起伏去带动音乐旋律的编写,使演唱者演唱起来感情表达更为精准。李白的《静夜思》中,看似是在描写静止的环境,但其中的情感表达耐人寻味,如霜皎洁的月光照在床前,表达出游子只身在外的孤独,仰首凝望明月,低头思念故乡,虽是简单的一仰一低,却已神驰千里,万般头绪纵横心头。唐诗内容中渗透的音乐性是唐诗传唱的重要因素,但唐诗的诗体和声韵的结构也是唐诗是否能入乐的根本原因。

在唐代以前的乐府诗中,也有诗词用于入乐,但因其篇幅冗长,句式排列方式繁杂,语句长短不一,没有固定的平仄音韵,与当时过于短小的音调韵律不匹配,这就使得音乐与诗歌难以结合。而在唐人的律、绝诗体中,不会出现以上情况,严谨、工整、精炼、短小的独有特点简直是为入乐量身定制。并且律、绝的形式,声韵结构等方面都极具音乐性。

1.鲜明的节奏

律、绝体诗有着篇幅固定,音节、顿歇均匀称整齐等特点,在诵读及吟唱方面均有明确的节奏。如王之涣的《塞上曲》,句型严谨,字数固定,皆为四音三顿组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区别于王维的五绝《送别》,三音两顿组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唐朝诗词中,严谨规整的句型和清晰明确的节奏也颇为常见,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花非花》等,与律、绝体的区别较大,不过均是伶人演唱时的第一选择。究其原因,有变化的音调及规范的平仄才是为人传诵的重要原因。《蜀道难》中的字句长短不一,但也是在其规律中变化,有章可循。

2.抑扬的音调

声调上的讲究也是唐朝诗歌的一大特色,故而在演唱时抑扬顿挫,仅用音调平仄的变化就能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演唱者按照旋律进行演唱时能更精准地捕捉到诗词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例如王维的《送别》,其中的平仄调音调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若干平仄搭配中的一种,被称为“平起”。多种平仄音调被唐人总结整理编写出“平仄谱”。多数人参照“平仄谱”的音调进行创作,这也是律、绝体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也为唐朝音乐的旋律创作提供了基础。当然,唐人对于“平仄谱”的使用也是遵从创作内容的,并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给创作留有极大的空间和自由,如《送别》中的“春”与“归”作者就没有按照固定的音调来创作。

3.和谐的韵辙

提及诗歌,首先想到的一大特征就是押韵。部分诗歌中的押韵并没有严格地遵循平仄音调,诗词中可以转换韵脚。相比唐朝诗歌的创作在韵辙上就极为严苛,韵脚在固定位置,需要一个韵律贯穿全文。隔句押韵是创作中遵循的规律,即“以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一、二、四”句式押韵居多。有严谨韵辙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演唱也会顺畅通透,情感表达更为清晰,通篇规范,有益于诗歌中艺术效果的表达,对于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更为精准。相对于传统文化,唐诗更容易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篇幅较短,区别于长篇诗词,语义晦涩难懂,缺少记忆点,得经过磨炼编改方可如乐。可谓是费时费事,对精改过后的诗篇是否还是完整表达初始诗篇所表达的意境不能确保。所以在当时,乐工们也不会选择篇幅较长的诗歌进行演唱。底层民众对文化的需求较低,对文化需求较低,故而在民间流传的范围较小。而律、绝体的出现满足入乐的基本要求,也便于人们记忆,更能引起各阶层的人们喜爱,才能广为流传。

(二)唐诗入乐是音乐文化表达的需要

唐朝是诗词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闻一多先生把唐代喻为“诗的唐朝”。

唐朝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诗人乐。唐朝诗人薛用弱曾在《集异记》中记载了一个开元年间的真实故事:在寒冷的冬日,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相约踏雪寻梅,途中经过一家酒馆,偶遇几位梨园伶人携带乐器在此演唱,王昌龄提议,以伶人演唱三人的曲目数量来定胜负,王之涣,高适欣然同意。当伶人唱到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眉目含笑,接着伶人又唱到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片刻,终于有人唱响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听罢,三人相视而笑。

唐诗就是这样一篇篇地被传唱,伴随着弦乐流传出去。唐朝以诗歌融入音乐的情况较为普遍,绝大部分诗歌都能谱成歌曲,部分是把诗词本身当作歌词为其赋予词调,所以很难有把诗词和音乐截然分开的。

诚然,表达情感主题的诗歌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不同时代的人,在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手段和方式上截然不同,每个时代赋予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统治者对于文化种类推崇不同,封建文化将人们的目光和追求多禁锢在江山社稷上,或科考求仕,或光耀门楣,或家国天下,少有儿女情长,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常见为友情或亲情。如山河仍在,家国已亡的悲壮情思,或是桃花满山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色,又是对月举杯的孤独,抑或是鸟宿池僧伴月脱俗的清高境界,万千感情穿梭在诗词中,推进了唐朝文化的迅速发展。

唐朝音乐里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极其广泛的。历史政治事件,英雄事迹,壮美山河,壮志难酬,近乡情怯等等均是音乐诗歌的传唱内容。它们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百态,人情世故,心情变化,志向抱负,为每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美好事物的赞赏歌颂是唐朝诗词表达的主题,但也有部分作者的诗词中反映出对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生活的担忧,即便是在我们自由公平的现代环境中,它描述的意境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感染和激励,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唐诗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唐诗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

唐朝音乐的兴盛带动了唐朝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且刺激衍生出了一些文体形式。

唐代的传统文化受当时经济的影响空前高涨,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唐朝的音乐和诗歌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推动下迅速发展,当然唐朝音乐的多样性也是促进唐朝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乐工们所演唱的词调,均需要唱词和歌,而这些诗词和歌均来自诗人或业余作者的创作。即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曲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因而需要更多的新的乐章和填词,最广为流传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春日游玩,命李白当场为其创作《清平调词》三章。

第二种情况,部分民间诗人以当时的民间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的新词,如《竹枝词》便是刘禹锡根据当时的民间曲调填写出的新词。

第三种情况,是在特定的场景中,现场即兴创作乐曲和歌词,其内容要符合当下的情景,需要将音调和诗词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作品。这就考验创作人的创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第四种情况就是以外来的乐曲来填词写诗,进行创作,如《凉州词》。

(二)唐诗与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多种文化表达形式,那么唐诗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引领文学创作的方向。文学写作历来讲究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部分当代流行词曲家,参考古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拆分重新编写并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来演绎。当然,现代的词曲创作和唐诗的创作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其紧密联系。

首先,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体现,大部分流行音乐在创作形式上,仍在借鉴或模仿唐诗的语言风格,把古典的诗词赋予新的音乐形式,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押韵已经渗透在流行音乐的词曲创作中,另一方面,在主题选择上,均可以借鉴已有的经典的诗词,不论是家国天下的大事,还是儿女情长的小事,传统诗词在语言的表达上更为精准,情感上更为浓烈。

比如,青年歌手眉佳演唱的《燕衔泥》“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笑低语……”巧妙的语句安排,让人身临其中,不禁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眼看近却无”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跨越空间、时间上的结合,使得画面更为灵动。亦有电视剧《夜深沉》主题曲中唱到“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分飞各东西。”映射出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部分流行歌曲不仅在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借鉴,也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的流行歌词也是从唐朝词曲中吸取了大量营养,比如优美整齐的韵律和引人入胜的巧思意境,原本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

现代的歌词创作虽然是以古典诗词的创作思路发展起来的,然而,流行歌曲和唐诗是相差千年的时代产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唐诗和流行歌曲在表达方式和手段上的根本差别。文学作品大都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创作背景,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形成都会被当时的社会形态所影响,这是时代赋予文学创作的独特印记。流行歌曲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它与唐诗之间,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也是很少主观上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的主要原因。

1.主题与内容方面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让当时的人们在诗作上的表达更为含蓄精炼,多是将国家社会,山河社稷,或是心中大爱、友情、亲情等作为创作的主体,但当今社会,人们的情感更为开放,关注人本身的情感和感受也更多,所以在作品上的体现都是个人情感居多,在语言上,更为直白坦诚。

2.语句运用方面

现代的流行歌曲里面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比如部分流行歌曲里面提到的电话,是现代人们交流使用的普遍方式,在唐朝“电话”这一词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别说是“穿新衣,剪新发型”在唐朝社会“一骑红尘妃子笑”是那个时代最为浪漫的时代印记了,但很少会出现在今天的流行音乐里。这些时代赋予的烙印,是不可逆转和更改的。

3.语言表达方面

现代流行音乐中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传承和借鉴唐朝的传统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常的书面用语被逐步简化,形成更直白地表达,已成为词曲创作中的主要用语,在词曲创作中占有主体地位,对语言格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严格的音调结构和韵辙是唐朝诗词独有的特征,对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押韵形式比较单一和宽泛,一些歌曲只要求语句表达清晰,正确使用即可,对意境的表达是不能和古诗词相比较的,唐诗的创作有着严格的要求,曾有贾岛“推敲”的佳话传承,现代的流行歌曲更注重直白地表达情感,通俗易懂。

唐朝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行歌曲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无止境的,唐朝诗歌将会成为流行词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从词语韵脚到句式结构再到段落表达等方面,均会被现代词曲创作所借鉴。

四、总结

综上所述,没有诗意的音乐是略显苍白的,而诗词中缺少了音乐性,在艺术效果的表达上会较为逊色,音乐与诗歌的相互结合才使得唐朝文化在传播文化中大放异彩。

唐朝诗人给我们留下大量的佳作,其中的艺术财富更为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并且努力传承,在传统的文化中吸收其精华,挖掘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现代文化贡献出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音调平仄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唐诗赏读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