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表达

2023-09-22曹译文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意蕴艺术作品意境

曹译文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一、艺术作品是内在思想与外在表达的有机统一体

(一)内在思想决定艺术作品的意蕴和意境

内在思想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它能够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意蕴和意境。而作品的意蕴和意境,也确实是围绕着其内在的思想诞生的。

无论是欣赏音乐、美术还是文学艺术的作品,在讨论作品内在思想时,不得不提到的是其所含有的意蕴和意境。意蕴和意境这两个概念,是艺术作品的重要构成。在欣赏某部艺术作品时,无论所欣赏的对象是舞蹈、音乐、美术、抑或是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其“意蕴”和“意境”的感受。我们所讨论到的“意蕴”是一个在艺术中常见的概念,常常与作品的内在意义、作品所拥有的含义归为一类。所谓“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虽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但大量研究指出,这个概念在各国美学理念中也均有体现,因而这也是人类艺术创造史上中外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其中,作品的“意蕴”被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材料之中的意蕴、形式构成之中的意蕴、作品内容的指称含义与表现意义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而这四层皆是艺术创作者有感而发产生的。正如林风眠所说,“艺术为人类情绪的冲动”。一项艺术作品的出现不是凭空产生的,艺术是因人类情绪的抒发和外露而产生的。可以说,作者的个人情感、个人思想,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创作的根基。

谈到“意境”,王国维先生对于“意境”和“境界”的概念就有大量的解说,以其论述“意境”最著名的《人间词乙稿序》为例,“意境”一词在这篇序中出现了多达16 次,并将“意境”的概念分为了“意”和“境”两部分。世人对于其提出的多项关于“意境”和“境界”的理论也做出了诸多研究。虽然对其理论众说纷纭,而能够确定的是,无论是“意”还是“境”,抑或是他提出的“境界”,都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感受,都无法脱离思想而产生。在王国维的散文《此君轩记》中提到,画家所画的是其“所观”的竹子,而不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竹子,其“所观者”实际上又是其“所畜者”,与画家自己的心灵境界发生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画家所画的对象也就不仅仅是客观的竹子,而成为他自己的内心境界了。艺术家所创作的,是其所见、所听、所感,因此难免会融入其主观的思想。

可以说,艺术家的内心,是艺术创作活动的根本条件。

由此可见,艺术家在创作时一定是有思想的,艺术家的情感、阅历,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意蕴和意境。内在思想于艺术作品而言,是参天树木之根,是怀山流水之源。

(二)外在表达彰显艺术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艺术作品外在的表达,与艺术家在创作后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会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意蕴,也会存在一定的风格和特点,而作品的风格、特点是通过其外在的表达直接呈现给受众的。

以绘画为例,一幅画呈现不同的黑白灰构成、不同的线条形式、不同的笔墨手法等视觉效果,都会影响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特点。因此,我们对艺术作品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时,首先且一定是从外在表达入手的。不同的外在表达造就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极简主义画风的作品必定不会使用烦琐的线条、色彩作为其表达方式;朦胧派的诗词也绝不会使用直白激进的辞藻。

以中国画为例,中国传统山水画又以“体”来区分作画的风格特点。例如“疏密二体”,就是以顾恺之、陆探微为首的“密体”和以张僧繇、吴道子为代表的“疏体”。这两类风格的评判标准关乎用笔的连续、稠密与简略、疏放,后来又拓展到运墨之浓淡、布局之疏密等层面。而吴道子和曹仲达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格,其认定依据也是其用笔的疏密、粗细、变化。北宋沈括在其《图画歌》中,从画面构成、景物形象、笔墨设色等方面点评了自晋唐至两宋时期的五十多位山水画家作品中具有的风格特色。

而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语言、文字的外在表达也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古代诗词中,以屈原、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字的潇洒俊逸、清洁明快;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字直白坦率、简洁易懂。近现代诗词中,北岛、顾城、海子,其诗歌或冷峻深沉、或明艳灵动、或浪漫柔情,他们用不同的文字,彰显出各自的文风和特点。以顾城的诗歌为例,顾城的诗词总是充满灵性的幻想,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纵使诗歌不能像绘画创作那样直接的以色彩和笔墨手法描绘客观事物,但顾城的诗歌却总能用一些隐含的词汇和生动描写,以诗笔词句调色着彩,描绘出充满色彩的画面,引发读者对画面和色彩的浮想联翩。其代表作《一代人》 《生命幻想曲》等,都有这一特点。这便是他通过文字的外在表达向读者反映出来的风格。

由此可见,外在表达是艺术家所呈现出来的,无论是否完全与艺术家的思想完全一致,都会展现创作风格和特点。

二、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表达相互影响

(一)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决定其外在表达

内在思想是创作的基础和核心,外在表达是根据内在思想呈现的,内在思想对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内在思想又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紧密相关。因此,作品的内在思想,不仅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也有可能包含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反映。

李可染先生的中国画在艺术界享有盛名,其作品“黑山黑水”的风格,与其当时特有的内在思想密不可分。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中表现的关键之处,表达深刻意蕴的美术作品需要用极高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传统山水画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亟待创新,表现形式迫切需要得到丰富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李可染先生积极探索,研究中西方绘画的艺术观念,在中国传统笔墨的绘画中融入了西洋画的技巧,同时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传统、民族内涵。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作品所呈现的是同时包含了“继承传统”和“洋为中用”的笔法,是中国画的改进和创新,又与西画有所不同。因此他的作品的本质,仍然是中国画而不是西画。而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黑山黑水”的表达方式,其本质也是中国画精神的体现。

由于内在思想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各有差异,因此不同艺术家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的外在表达,才会千变万化。油画中凡·高、塞尚、伦勃朗以及莫奈、毕加索等,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因其家庭、阅历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其内在的思想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个人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同样的,在中国绘画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级的画家,所作的画在外在表达上也各有不同。

正如在绘画创作中,有很多画家都会选择有关故土的题材,在这类绘画作品中会存在大量的地域性的文化和内涵,而其所使用的物象、绘画方式、手法也都会与故土所特有的人文、风俗以及自然景物有关。地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绘画认知。故土的历史渊源、地域风貌,都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创作中,我将直接感受到的地域文化,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间接表达出来,将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品格呈现于众。同时,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些不同的思想感情,使同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不同艺术作品时,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

(二)艺术作品的外在表达促进内在思想的传播

艺术作品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其外在的表达。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中也提到了外在表达的必要性,“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及自身,增长与不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

以美术为例,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美术”的定义,但中国古籍中表达类似类似于今天“美术”一词的词汇,一般有“绘缋之事” “刻削之道” “锦绣文采”等这些类似于“视觉艺术”的具体术语。外在表达是艺术家将自身思想与外界联系起来的媒介,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内在思想需要通过外在的表达来完成,没有外在表达的内在思想只是空想,是无法产生其实际价值的,也是无法传播的。同样的,作品的意蕴和意境虽然是由其内在思想决定的,但也需要由其外在表达将其呈现出来。

外在表达能体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表达的时候,其表达能力的强弱、创作经验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对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同时,艺术家所选用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使内在思想几乎相同的作品也有了不同的外在呈现。因此,即使是临摹的作品,也不能做到完全“一模一样”。由此可见,外在表达有时并不能与艺术家最开始的创作思想完全一致。

而艺术作品的完成,可能会赋予自身新的思想,当然,这种新的思想也与受众的感受息息相关。就像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提到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到同一棵古树时的想法会存在许多差异,同样的,他们在欣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即使面对同样的外在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审美活动的性质不像实用性、科学性那样理性而客观,审美性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规则。虽然可以将艺术作品在思想上传播的终止称为“艺术的悲哀”,但这在当前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对于艺术作品而言也是无法避免的。艺术作品内在思想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凡·高的画作,其创作风格、绘画手法在当时,不被接受,而在现代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兼具内在与外在的艺术美

(一)外在表达应具有美感

优秀的艺术作品,毫无疑问应当有独具美感的外在表达。创造美感,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致的追求。美感的呈现水平,也是评判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的一大标准。

凡历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一定是“美”的,而它的美感不仅仅是美术上单纯的“好看” “漂亮”,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优美华丽的辞藻、修饰。吴冠中在《绘画的形式美》中指出,“美”与“漂亮”是造型艺术领域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说,“漂亮一般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而美感之产生多半源于形象结构或色彩组织的艺术效果。”有“美而漂亮”的作品,有“美而不漂亮”的作品,也有“漂亮而不美”的作品。“美而漂亮”的作品自然是最好的,但“美而不漂亮”的作品也是有价值的。他认为,美术中的喜剧作品是美而漂亮的,而悲剧作品是美而不漂亮的,但是悲剧作品也仍然有其伟大之处。而“漂亮而不美”的作品,是庸俗的。其次,他在《笔墨等于零》中提到,“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诚然,笔墨是绘画作品的外在表达的重要手段,但把绘画作品的表达与笔墨直接混为一谈也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漂亮”和“美”是外在表达的两个方面、两个层次。一部优秀的作品,首先它应该在形象结构、色彩组织是美的,其次它展现出的风格、特点也应该是美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笔墨徒有形式的绘画作品,即使在其他层面上富有“美感”,也很难被留存和欣赏。而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也在并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漂亮”的定义也开始发生改变,逐步向“美”靠近。因而在“漂亮”的基础上,拥有了美的外在表达,才能在众多作品中更加脱颖而出。换言之,只有外在表达富有美感,才能进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和价值。

(二)内在思想应促进时代的进步

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思想应当对时代的进步和新思潮的产生起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顺应时代和人类精神发展的。换言之,一部优秀的作品其内在思想必然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下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思想大多是不同的。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也应当包含对时代精神的表达,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需要在时代精神的四重维度——时间性、空间性、人性和真实性中具体展开。

首先,时代精神是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相互交叠,是“现在”的表达,也是过去的未来和未来的过去。所谓时代性反映当下时代的状况,以过去为基础,又有对过去的总结;以未来为蓝图,又在未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就是艺术所要表现出的时间性。

其次,艺术作品表现的空间性是指一项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应该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是典型的、是将世界优秀文化结合,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结果。

再者,当代社会的艺术创作,是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而时代,也是“人”的时代。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一定是聚焦于“人”或者聚焦于“人”所处于的这个社会的。因此艺术作品在强调内在思想的独创性、个体性的同时,就要考虑到人性、社会性。

最后,真实性,艺术的内在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却不拘泥于现实,不被现实所束缚,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客观表现,它应该是以点带面的。正如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以及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方式,是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将时代、社会的无数个小的点凝聚成了一个大的点。可以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同样的,诗词中夸张的手法,也是高于生活的时代精神的表达。

除此以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思想应同时兼具改革和创新。其本质应当具有创新性,而不是对前人一味地模仿和借鉴。当然,创新并不是说凭空臆想,也不是说对传统完全视而不见。他是新思想的诞生,而新的思想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同样,创新也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它应该是在经验、阅历及情感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迸发的。

(三)外在表达应为内在思想传播助力

一项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具有了美感、又拥有了内在思想的优秀内核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其外在表达能够为内在思想传播助力。随着人们对于艺术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对于艺术作品的品质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艺术创作也逐渐具有了普遍性。每时每刻,在世界的某个地点都可能正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而一项艺术作品,只有被传播、接受,才能富有其社会性的价值。艺术作品不仅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是于存在领域对真理的公开设立,是将理念引入共同生活之中的最直接的方式。而艺术作品的外在表达,又是与接收者连接的媒介和桥梁。从这种角度思考,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就必须力求外在表达与内在思想一致、统一,这也就需要艺术家有足够的技巧、经验,足以支撑外在表达的具体呈现,避免词不达意、画虎类犬地失误。其次,外在表达不能为了好看而好看,也要考虑到其含义。单纯具有外在表达的美感,作品是空虚的,也是禁不起推敲的,外在表达的美感应围绕着内在思想而产生的,是思想的凝聚,也是思想的呈现。艺术作品以其内在思想的丰富性和外在表达的多样性,在人类发展的长卷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又漫长的过程,艺术作品是每个时代的反映、是每个艺术家在创作时情感的外在流露,其内在思想与外在表达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没有人能够提前预知艺术发展未来的走向,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凡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无一不同时兼具内在与外在的艺术美、同时有时代和个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艺术作品的这些特点,艺术事业才能作为一项独特的上层建筑蓬勃发展,并且我们相信,它将在经济基础稳步提高的未来,因人类精神世界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不断完善、取得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意蕴艺术作品意境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