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音乐核心素养 构建有效聆听路径
2023-09-21福建省福州市琅岐第二中心小学陈庸兴
■福建省福州市琅岐第二中心小学 陈庸兴
在音乐核心素养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聆听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聆听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文化认知。本文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结合人教版五年级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从新歌旋律、乐曲节奏、媒体技术、赏析活动和交流平台等角度,探究有效聆听教学的路径,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美国著名音乐家科普兰曾经提出,要想更好地理解一段音乐,学会聆听比任何的行为和方式都要重要,聆听才是与音乐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法。在实际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聆听这个行为是进行音乐内容输入和理解的前提,是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也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紧扣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优化和创新聆听教学,改变学生对听觉艺术的认知和审美,实现情感共鸣。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释放和表达,也是心灵之间的一种碰撞和融合。对小学生来说,要想获得音乐上的感知和情感上的互动,需要对音乐进行有效聆听,从童谣、儿歌、民歌、流行等不同形式的音乐中,用耳朵去捕捉心灵上的节拍、脑海中的旋律以及大自然中的那一抹风。在实际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实施和优化聆听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的音乐输入提供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完成音乐知识和内容的积累,还能为学生的音乐理解和表达提供必备的支持和帮助,实现乐感的有效引导和培养。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最早起源于地头田间的劳动号子,采集了来自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也注入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音乐中的丰富情感体现在每一个欢快的节奏中,蕴含在每一句仔细斟酌的字里行间,融入悠扬婉转的旋律里。学生要想体会这些乐曲中的情感,必须构建有效的聆听途径、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让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学生认真聆听的方法,来完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开启聆听旅途的钥匙,搭建科学的音乐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和感知。这样的教学实践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完成内心情感的激发,实现音乐与内心的互动交流。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构建以生为本的音乐课堂,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找到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喜好和偏爱,并以其为突破点,进行教学创新和优化,以多元的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并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稳步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和模式,将聆听教学的优化作为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打开学生的听觉感知,丰富学生的敏感内心,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提升其艺术实践的创意表达。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有效聆听的问题分析
(一)聆听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一个音乐作品的组成是复杂的、结构是多元的、情感也是存在起落的,要想实现有效聆听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抓住音乐作品的重点,有针对性、阶段性地开展聆听活动,帮助小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渗透,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表现形式和独特创意。在音乐聆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没有抓住教学重点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而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从头到尾没有重点地进行聆听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缺乏对聆听重点的突出,无法帮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的感情发展和变化,更无法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降低了聆听教学的实施效果。
(二)聆听教学方法不够多元
要想提高小学音乐聆听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新颖、趣味的教学方法,如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诗歌、语言、图画和视频等,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聆听意愿。在音乐聆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聆听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就无法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会极大影响聆听教学的开展效果。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多元的有效聆听教学法,才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成长的个性化需求。
(三)聆听教学互动不到位
师生互动的开展是保障聆听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小学音乐聆听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能够有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自由、轻松、踊跃地参与音乐作品聆听活动,带着跳跃的思维实现聆听效果的提升。在音乐聆听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够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脱离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年龄特点,选择的互动问题和策略并不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失效的、不到位的、空有其形的互动,对小学音乐聆听教学的开展必然起到冷场的反作用。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构建有效聆听路径的方法
(一)依托新歌旋律,培养聆听技巧
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学唱新歌是常规的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出发,对音乐内容进行二次转化,完成音乐知识和技巧的输出,实现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这种二次理解后的内容可能造成音乐理解偏差。因此,在进行新歌教学时,对音乐本身进行聆听,作为新歌学唱的首要环节进行展开,是十分重要和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聆听教学环节的创建和优化,充分利用教师教唱或影像、音频播放,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整首音乐作品,通过新歌的旋律完成学生听觉上的唤醒和激发,并通过有序的、进阶的聆听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聆听来完成音乐作品的认知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聆听技巧。
以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依马呀吉松》的教学活动为例,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藏族民歌,其中不仅包括有明确含义的歌词内容,也包括很多没有具体含义的衬托性歌词,在聆听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有效普及这些音乐知识,避免学生因为这些象声词产生误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首藏族民歌进行旋律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视频,将《依马呀吉松》作为背景音乐,搭配非常有藏族特色的堆谐舞步,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聆听过程中理解和认知藏族文化,以多次、非重复的聆听活动完成音乐内容、情感表达、旋律划分、歌曲特点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有效掌握聆听技巧。
(二)感知乐曲节奏,培养聆听情感
节奏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曲作者用来表达情绪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需要掌握的基础乐理内容。但是,有的教师为了降低音乐教学活动的难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会下意识地忽略音乐节奏的存在和引导,忽视这个部分乐理知识的渗透和培养。这种“高效课堂”会造成学生乐理知识的欠缺,影响后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聆听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效提炼乐曲的节奏,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意识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完成节奏背后情感的探知和体验。
以人教版五年级音乐《鸿雁》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节奏舒缓、感情深沉的蒙古族民歌,歌曲以节奏相同、歌词不同的形式进行歌曲的演绎和情感的抒发。基于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聆听这首音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跟着节奏用手敲击桌面或做出手部动作,感受来自西北牧场上悠扬的马头琴声,体会西北人民独有的深沉和苍凉。在这样的聆听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搭配风吹草原的背景影像,学生在节奏的附和中、在悠扬的歌曲声中,逐步感受蒙古族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完成情感的积累和推进。
(三)借助媒体技术,营造聆听氛围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小学音乐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推动了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稳步前行。最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作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提出通过设计多元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聆听教学,在营造良好的聆听氛围和环境的同时,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以人教版五年级音乐《美丽的家乡》教学活动为例,这首歌曲非常欢快,是一首介绍黑龙江丰富物产、表达自己对故乡热爱的乐曲,但是对没有去过黑龙江、对当地文化风俗不够了解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通过耳朵聆听歌曲,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歌曲中涉及的物产和盛景,如将“棒打獐子瓢舀鱼,锦鸡飞到锅台上”“青松白桦满山冈”等歌词内容通过视频资料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了解黑龙江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同时,完成歌曲内容的有效聆听,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感知作者对黑土地的深沉热爱。
(四)组织赏析活动,培养聆听习惯
歌曲赏析是当前小学音乐教材重要的组成板块,是培养小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开展聆听教学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紧凑,会缩减一部分歌曲赏析教学活动,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但是,这种缩减造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产生局限或体验偏差,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为此,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教材中的赏析内容,以赏析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音乐《花木兰》的教学活动为例,虽然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教材选择的是用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版本,并不被小学生所熟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入——学生静听——教师示范”的模式进行聆听教学。首先,通过微课视频将花木兰的故事与音乐进行有效结合,给予学生直观的展示;其次,教师让学生闭上双眼,随着再一次响起的音乐,引导学生对当时的人物行为和环境氛围等进行有效回顾,体会花木兰的英勇、智慧以及替父从军的无奈;最后,教师选择其中一种乐器对乐曲进行全新演绎,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
(五)搭建交流平台,拓展聆听渠道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等原因的限制,在聆听音乐方面对作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成长性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独特性”,搭建音乐交流平台,如小组探究、音乐编创、微课展示、翻转课堂、慕课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跨越多元的、差异化的音乐聆听渠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实践,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唤醒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学习。
以人教版五年级音乐《渔舟唱晚》的教学活动为例,作为一首经典的古筝独奏作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挖掘这首曲目的经典之处。教师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聆听活动,如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乐曲演绎,查阅经典背后的故事和来源;交流聆听之后的深刻感受等,将《渔舟唱晚》作为音乐交流的“探路石”,点燃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资料分享拓展聆听渠道。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沉浸式的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美妙的音乐视听世界,感知音乐的独特美,体会音乐的价值所在,教师唯有聚焦新课标要求,进行有效的聆听教学,方能达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