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角下小学数学组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2023-09-21福建省厦门市文安小学廖莉莉
■福建省厦门市文安小学 廖莉莉
结构是系统的属性,结构化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促进学生走向整体关联的深度意义架构、灵活迁移应用和系统框架思维。这一理念与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主张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层级结构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去设计大单元,通过序列式的单元探究、情境引导与实践体验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从结构化视角探索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策略与方法是具有前瞻意义的。基于此,本文从多个角度探索以结构化视角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
一、把握知识逻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适宜程度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客观分析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预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目标导学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依知识内在结构
在拟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分析新教材各单元的编排顺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初步调整各单元知识的教学顺序,确定具体的大单元教学结构,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方向。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抓住“位值制”“十进制”这一组数规则,将千以内数的认识融入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千”“万”这两个数级的递进,沟通学生的认知结构。将教材中“1000以内的数”“10000以内的数”这两个部分中对应的孤立知识点(计数单位、数位、数的组成、数的读写)进行整合,减少知识的重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经历数数的过程,感受大数(万以内数)的意义。
2.借助生活经验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顺学生身心特点
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设计相应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以层级递进的关系去呈现各个教学目标,以便顺利驱动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减法(一)》《万以内加减法(二)》单元教学中,这两个单元分别围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规律整理了相关内容,运算量逐步递增,旨在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从结构化教学视角来看,一线教师应将两个单元的知识整合起来,由此设计递进式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运算算理。
2.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算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3.概括笔算减法、加法的计算法则,形成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一线教师树立了结构化教学意识,那么则能在单元整体教学准备阶段客观分析各单元知识的内在逻辑,主动从学生视角预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以层级、多维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使单元整体教学活动顺利落到实处。
二、创设主题情境,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氛围
单元整体教学主张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序列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拓展知识储备、优化学习方法,从而顺利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也应主动创设主题情境,在课堂上还原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从数学视角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由此优化教学环境与育人氛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一)引班级活动凸显学习价值
利用生活实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活观察与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顺利理解数学概念的基本意义。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本班学生所选择的课外社团成员申请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所登记的个人信息去统计参加体育、音乐、舞蹈、美术、阅读、情景剧表演等多个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自主制作统计表。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思考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结合个人所统计的社团人数结果分析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利用统计图去展现各个社团的人数分配情况,对比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势,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借信息技术融通单位概念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积极整合视听资源,使学生积累生动形象的直接体验,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我国的国土面积和祖国山河的地域美景,使学生初步理解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概念,在视听资源的启发下初步形成1公顷的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土地测量方面的数学学习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的使用情况,顺利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整理了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结合本单元知识指导学生探究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换算进率,融通单位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面积单位概念。
(三)用游戏体验趣建思维结构
通过游戏体验、角色表演等趣味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各类活动中提出关键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位置》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一轮“说数对”的游戏活动,据此创设问题情境。游戏规则为:“裁判”以“第几行,第几列”的方式指定相应座位上的学生完成一个即时反应测试,如果该同学无法在3秒内站起来做出相应的回应,则代表游戏失败。在这一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明白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能真正理解行和列的概念。在本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关于位置描述、方位描述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分析以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先进性。
在主题情境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普遍能够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展现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主动参与项目任务探究和实践应用活动,顺利地展现自身的学习能力,切实转变教学形式,为发挥“双主体”作用做好充分准备。
三、开展探究活动,推动单元整体教学进度
结构化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需要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解放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率。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参与数学探究,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教师以原有的“长方形”面积公式为辅助,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和论证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使学生掌握通过添加辅助线和辅助面去改变图形形状的可行方式。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例,各小组要先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这两类图形的相似之处,再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切割、填补等,改变图形形状,利用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梳理探究思路,展示探究过程,提炼计算公式,通过组际间交流与教师指导总结关键结论,概括填补法、切割法的解题思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则可以借助以上探究结构模型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此,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际交流顺利建构知识意义,切实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率。
在单元整体探究活动中,小学生应该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去参与各项活动,教师要大力支持学生按照自身设想去解决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疑问、认知盲区进行数学指导,使学生顺利内化关键知识,掌握有效的数学思想,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扎实地推进整个单元教学进度。
四、设计单元作业,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效益
作业设计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结构化教学理念主张将各个教学因素统整起来,形成优质的教学结构。在组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各单元的整体特点设计单元作业,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
(一)层级作业让能力进阶
比如,在“小数除法”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上作业(见图1)。
图1
上述三类单元作业均是围绕“小数除法”单元设计而成,但是各个层次的单元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同,而难度越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越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单元作业,并根据实际的解题状态灵活调整作业任务,以便自主迁移单元知识,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单元教学实践中,除了利用上述书面作业指导学生自主迁移单元知识之外,教师还鼓励本班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与小数除法有关的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法则进行数学运算,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多元作业让素养融合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非书面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应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并在作业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数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高作业管理效率,为单元整体教学改革创造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比如,在《折线统计图》单元整体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设计以一颗植物的生长速度为统计对象,自主制作折线统计图,记录植物茎叶的生长过程的非书面作业。由此,学生不仅要参与农作物种植活动,还可以积极利用折线统计图去记录种植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统计意识,切实积累有效的生活实践经验。多元的作业设计不仅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还将学科间的融合贯穿始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五、重视评价反馈,改善单元整体教学条件
每一种完整的教学模式都包括“评价”因素,在结构化视角下构建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也应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以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多主体评价反馈以及多元化的评价工具的融合使用,积极归纳教学成败,客观判断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效益,改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条件。
以《小数除法》单元整体教学为例,教师鼓励学生在单元探究活动中撰写个人学习评价资料,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对小数除法运算法则的理解与应用情况,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自己是否保持着积极乐观、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同时要设计小组评价活动,即学生要客观评价本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分工与完成情况、组内成员的交流与互助行为,利用小数除法运算法则解决现实问题的状态等。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结论,教师结合本单元的作业检测、课堂观察活动等做出教师评价,指出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质疑设问、探究应用等学习行为及其效益,通过先扬后抑、赏识为主的方式呈现教师评价结论。由此,可以优化过程性评价反馈效果,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结论去调整数学学习策略,主动在课后查漏补缺、完善知识印象。如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摒弃了“唯知识论”的做法,有助于推动核心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从结构化教学视角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是具有可行性的,能够端正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结构化活动中积累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与认知。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客观分析结构化理念,深入运用在整个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