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材解读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3-09-21黄成枝
黄成枝
[摘 要]《中华民族大团结》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专用教材,注重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建构,并为师生搭建了教学与实践支架,助力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渗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理念。基于学情用好用活《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材解读;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8-0086-03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开设初中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桂教民教〔2022〕1号)文件精神,2022年春季学期起,八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专用教材为教育部组织编写、戢广南主编的《中华民族大团结》(见图1)。本文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为例基于学情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为各个学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参考。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解读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可谓是新时代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设课程教材建设的国标范本[1],其目录如图2所示。
(一)进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建构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二课,依据《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2](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进行内容编排,它一气贯通,图文并茂,同时进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建构。
第一单元“伟大的中华民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基。第二单元“共同铸就美好家园”,内容聚焦我国各民族共同建设、保卫祖国的历史,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使命感。第三单元“共同建设精神家园”,内容聚焦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注重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四单元“同心共筑中国梦”,内容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引导学生树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综上可知,《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编排内容,呈现“民族认同→民族使命→文化認同→共筑梦想”的进阶模式,旨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行动自觉。
(二)为师生搭建了教学与实践支架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的编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注重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搭建支架。《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的单元内容编写框架如图3所示。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四个单元的开首语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为题记,语言优美,表达精简,契合单元主题语境。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导语,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单元主题和重点内容。每篇课文均编排了“引言”“正文”“回答问题”“民族花园”“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等七个板块的内容。“引言”板块正向定位,引导共情,激发兴趣。“正文”板块展示课文主题内容,多维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回答问题”板块助力师生提炼与回顾课文重点内容,夯实知识基础。“民族花园”板块为学生提供知识链接,补充拓展课文学习。“讨论交流”板块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问题语境,强化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思辨。“探究分享”板块为学生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实践园地”板块创设应用情境助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意识内化为行动自觉。每篇课文这七个板块的编排,为师生搭建了教学与实践支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行动自觉。
(三)渗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在内容编排时渗透了以下四个理念。
1.国家意识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的12篇课文都渗透着国家意识。如第1至第3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第4课为学生植入个人抱负与祖国发展交融的理念;第5课将国家意识内化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意识,外显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创设“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等板块,引导学生主动讲述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与深刻认同。
2.历史认同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贯通历史认同的理念意识。第一单元是后面三个单元的思想基础,通过后面三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历史认同。如“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诠释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多元融合的历史真相;“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诠释了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的历史事实;“共同创造科学成就”“共同繁荣文学艺术”则揭示了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璀璨的中华文化,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等等。
3.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文化内涵深厚,处处彰显文化自信。如“共同建设精神家园”单元聚焦各民族共同构建并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形象等内容,从精神家园的维度强化文化自信的共同体理念。通过学习,学校了解到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传承和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从而形成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行动自觉,增强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4.行动自觉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编排“实践园地”的意图是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形成努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行动自觉,并且能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第10课“伟大梦想 共同追求”精心创设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梳理查阅体育健儿所获荣誉等相关资料,再到理性思考与“体育强国”关联的问题,最后转化为行动自觉。《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支架,最后都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行动。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2022年秋季学期,我们课题组在对贺州市各县区八、九年级师生进行抽样走访调研时发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落实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落地不实
调研数据显示:有36.76%的学生没有《中华民族大团结》这本书或对这本书没有印象;有44.96%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每周是否设有这门课程。这组数据表明,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学校没有常态开展,课程落地不实。
(二)未设专任教师
因师资不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未设专任教师。目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由八年级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师、历史教师和道德与法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普遍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中华民族大团结》这本教材,使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不够,且受时间的限制,《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中的“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等内容并未实际开展教学。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实施路径探索
上述走访调研發现的问题引起了教科研部门的重视。为帮助教师用好用活《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一专用教材,扎实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落实,我们课题组进行了6个月的实践探索,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科融合、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让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活动最受学生欢迎。调研数据显示,有72.8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丰富民族团结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共同建设精神家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内组文学习的同时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进行采风实践活动。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表格、图文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实践活动内容可涉及寻找家乡在农业生产、工程建设、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精神元素。这样,通过课外采风实践以及课内以图文、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实践成果,学生以研学的方式形成了仁爱、诚信、正义等传统美德。
(二)励志演讲或讲故事,传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的文本内容通俗易懂,教师可设置励志演讲或讲故事等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第一单元有3课内容,分别是“爱我中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举行一次主题为“从我做起,爱我中华”的演讲,演讲所用的案例材料可从第1课至第3课中选取,要求全员参与,演讲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实践任务,教师可以按课时推进演讲活动。第1课时,以组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3篇课文,拟写演讲提纲,选取演讲素材,尝试写演讲词。第2课时,引导学生完善演讲稿,组内合作尝试演讲。第3课时,进行班级展示,教师组织引导,适时点拨,促进课堂生成。通过演讲活动,学生深刻领悟了中华民族精神。
对于第一单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挖掘地方资源,以讲述贺州感人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贺州本地资源,聚焦贺州悠久历史,寻找能体现贺州各民族同胞敢于担当、无愧贺州人的感人故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感人故事。举行讲故事活动,可有效强化学生的民族共识和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跨学科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纲要》在实施路径的维度上倡导学科融合。一是由学科特点决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渗透在许多学科教材中,如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这些学科也都设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二是由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没有独立的质量检测环节。学生学习该课程没有压力,再加上这门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容易被学科教师和学生接纳。调研数据显示,有45.95%的学生建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任课教师能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在授课时融合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特点,指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撰写实践报告;部分成员在授课时融合了体育艺术的学科特点,将民族体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用体育舞蹈的形式表达“爱我中华”的民族团结理念。此外,朗诵、演讲、讲故事等方式也是学科教师可以赋能的教学形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我们课题组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实践表明,基于学情用好用活《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本土资源,实现跨学科融合,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路径,也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有效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龚永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的守正与创新:从《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说起[J].民族教育研究,2022(6):2,177.
[2] 教育部等四部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021-04-20)[2023-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s3081/202205/t20220517_628242.html.
[3][4] 戢广南.中华民族大团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