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内涵、特征与策略
2023-09-21耿炎枢王春姣
耿炎枢 王春姣
[摘 要]高中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明确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内涵、特征和策略,对于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尤为重要。文章在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内涵的基础上,阐明其具有的实践性、创造性、整合性、安全性的特征,并提出相关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化学教学;内涵;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3)18-0041-0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1],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中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提出,融合学科劳动教育课程,利用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某种内在关联性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以熏陶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2]。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也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指明了方向。高中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明确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内涵、特征和策略,对于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尤为重要。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内涵
《简明教育辞典》中指出:“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3]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4]。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5]当前,劳动教育更关注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注重手脑并用、身心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形成“五育”融合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而存在,必须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化学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方式也从原有的体力劳动逐渐向脑力劳动的方向发展。融合学科劳动教育课程则是基于“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某种内在关联性”[6],在学科教育实施过程中嵌入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以渗透和熏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利用劳动教育与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相关性,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其形成劳动精神,规范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这意味着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理解和把握教学背后的劳动价值观、原则和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渗透过程中,劳动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相结合,相互发展,不仅丰富了多维化化学教育的价值,而且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培育和深化。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特征
(一)实践性
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不论学习机制还是学习方式上都存在区别,参与性的实践是整合劳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选择。因此,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理解能力,并在协作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发展高阶思维,融合创生所思、所学、所想。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调查和解决由“先学后用”转变为“学用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建构了化学基础知识,发展了核心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劳动意识。基于此,教师需要打破时空的界限,依据劳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劳动能力,发展劳动素养。不同的学科与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关联性,意识形态较强的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等属于与劳动教育强关联的学科;而意识形态较弱的理工类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属于与劳动教育弱关联的学科[7]。实验操作在高中化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划和设计实验任务,在此过程中明确强调实验仪器的操作规则,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规范意识与劳动效率观念。
(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强调内在关联、自然融入、体验创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导向”“做中学”等。项目式学习为劳动教育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拓宽了渠道。学生要完成某一个项目,就不得不亲自动手做。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融入创造性思维,发扬创新精神。因此,在化学项目式学习中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探索,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整合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有结构化的思考和系统化的设计。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以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使劳动教育与化学学科教学融合的普遍性和丰富性得到充分体现。把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有机渗透于化学学科的目标理念之中,避免劳动渗透中出现过于片面和随意的情况。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年龄、性别、性格和思想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融入劳动教育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和类别的不同,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和劳动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劳动方式以及适合的劳动强度。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整合需要注意章法和原则,应以大概念、大观点去整合不同的内容,如将大气污染、酸碱土壤治理等社会热点问题整合在一起。在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过程中,尽可能地使整合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此整合才有存在的意义。
(四)安全如此性
安全性是任何教育的首要原则,尤其是在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化学仪器或药品,实验中也存在一些危险的环节。为此,教师应在平时知识的教授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渗透各种原理的过程中制订操作流程及相关的规则,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深挖劳动元素,优化内容供给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针对教育目标,要求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7]。结合文件,我们从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必修二中梳理出含有劳动教育素材的章节共21节,将近占了教材的三分之一。
教材中的劳动素材十分详尽,有体现传承发展的,如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一节中,宣传了侯德榜的卓越成就,弘扬其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也有展现勤学苦练的,如必修一第三章“铁 金属材料”一节中,介绍人类从四千五百年前就开始使用铁器,对人工冶炼铁的精湛技艺及其相关历史进行了介绍,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的整理如表1所示。
2.深入挖掘化学史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理念
化学史实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产生影响。20世纪末期,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科学史”作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科学家艰辛的探索。化学史有助于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尊重和热爱劳动,对劳动人民心存敬畏。
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中“氨的性质探究”时,教师可以哈伯合成氨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引入,介绍氨气性质探索的历史线索:哈尔斯将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并将混合后的物质放在用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水被吸收进曲颈瓶中却没有气体放出(1727年);普利斯德里改进哈尔斯的实验,成功制取氨气(1774年);奥斯特瓦尔德研究了氨氧化反应的热力学理论(1902年);勒夏特列和能斯特先后开始研究氮和氢气合成氨的反应(1900年);哈伯用氮气和氢气成功合成氨(1908年)。通过介绍以上事例,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一百多年来,人类从最初发现氨气到能够大量生产并利用氨气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同时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物质论证、发展、改进的艰难探索,以此增强学生坚持劳动、不断改进劳动技术的意识。又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化学反应与电能变化”一节课中,介绍了意大利生理学家加帕尼在解剖一只青蛙时将青蛙的脚用铜钩钩住,悬挂在铁栏杆上,他意外发现蛙腿一旦触碰铁栏杆就会抽搐一次,而这种肌肉收缩是由动物电引起的,这就是史上第一个“化学电源”的发现。这个有趣的事例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意识到细心观察的习惯有时候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二)实践形式多元化,培养劳动精神
1.利用化學实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化学实验可以在技能层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介绍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并演示有关药品使用、物质加热、仪器连接等基本实验操作;在实验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室清洁工作,让学生明白干净的实验室是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的。除了清洗实验仪器、擦拭实验台,还要培养学生使用药品后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爱惜实验仪器,节约实验药品,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自制酒驾检验仪器”“自制消毒水”“自制原电池”“漂白花朵”等课外实验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非常适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中获得快乐和真理,同时养成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习惯。
2.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内容。”[9]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涉及实验、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应该加以改良。如在讲授化学实验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步骤、仪器、原料以及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应用于概念性定理内容的传授,如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提出原子模型的化学家,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3.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在应用层面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接受劳动锻炼,磨炼顽强的意志。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知识后,开展以“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为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和掌握日常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并为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拓宽思维与思考方式。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从容应对学习与生活所需的基本劳动操作能力。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中的“二氧化硫的性质”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围绕“二氧化硫研究”这一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测试地区的雨水进行采集并进行pH值的测定,根据测试数据及化学知识分析酸雨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原因,从而给出依据该地区特点的酸雨防治对策。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深层次巩固课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团队合作能力。再如,开展以“芳香类中草药”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常见的芳香类中药有薄荷、艾草、香茅、紫苏、金银花等。芳香类中药对于阻断病毒性疾病经空气传播以及治疗呼吸道感染具有极佳的效果。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蒸馏、萃取等方式提取芳香族化合物中的精油或者制作薄荷清凉膏等副产品,并在校园中模拟微信官方店铺活动进行推介,或将制成的芳香类产品送给社区;同时可以开展识别药材、开发中药种植基地等延续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中医,让学生意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医之所以流传千古,离不开先辈的辛勤努力和刻苦研发,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了文化自信,内化并巩固学生的劳动价值体认,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可行且必然的,体现了“劳以树教育之德、劳以增学科之智、劳以强学生之体、劳以育化学之美”[10]。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中包含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实施化学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外铄内化并行,提高融入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融合教育发展的意义。功利化、应试性的教育终究会被时代摒弃,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也会在新时代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转向复合式教学。其次,教师应该明确化学教学发展中融合课程的意义。化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会促进学科教学提质增效。最后,教师应该明确复合式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趋势。如果想更高效地实施融合教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备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11-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zt1818_bd/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2-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姜文闵,韩宗礼.简明教育辞典[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56.
[4]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6] 解庆福,邵志豪.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21(9):130-136.
[7] 郝志军.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理據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75-7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0] 徐雪平.学校劳动文化培育的价值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4):18-20.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