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中国电影春节档:观察与启示录
2023-09-21陈旭光
陈旭光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080)
一、春节档概述:“日出江花红胜火”
2023 年的电影春节档,让中国电影人满怀希望又惴惴不安:疫情之后中国电影观众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如期到来?春节档能否拯救因疫情萎顿已久的中国电影产业?
事实让人备受鼓舞——春节档的电影不负众望,整个电影市场呈现出“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态势。以下一些数据指标可以为证:“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初步统计,2023 年春节档(1 月21 日—27 日)市场共产出票房67.58 亿元,同比增长11.89%,为春节档期历史第二好成绩。吸引1.29 亿观众走进影院观影,同比上长13.16%,国产影片票房占比99.22%。”[1]
67.58 亿元的票房成绩不容小觑,这是有“春节档”这一电影产业观念以来,历史第二的成绩(第一名是2021 年春节档的78.22 亿元)。另据统计,2023 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同比增加1500 万,平均票价反倒有所下降,这相较2022 年春节档观影人次下降而票价提高是一个利好消息。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统计,2016 年至2022 年,春节档平均票价由36.5 元涨至52.8 元,2023 年则一改往年连续上升的趋势,反而较2022 年的“最贵春节档”下降0.4 元(当然还应考虑到《满江红》片长159 分钟,《流浪地球2》片长173 分钟的“货有所值”)。这些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拾对电影的热情。
具体而言,在2023 年春节档上映的7 部影片中,《满江红》以26.06 亿元斩获春节档票房桂冠,《流浪地球2》以21.64 亿元紧随其后,这两部电影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了不小的差距。排名三到五位的则是《熊出没·伴我“熊芯”》(7.48 亿元)、《无名》(4.93 亿元)和《深海》(3.59 亿元)。
口碑方面,较往年春节档影片的评分普遍有所提高。如《流浪地球2》《满江红》《熊出没·伴我“熊芯”》《无名》《深海》的豆瓣评分分别是8.2、7.5、7.0、6.7 和7.3。“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3 年春节档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7.1 分,同比增长1.8 分,为2015 年开始调查以来春节档期最高分,同时居历史调查各档期满意度第三位。档期调查的6 部影片均进入‘满意’区间(≥80 分),其中满意度超过85 分的影片有4 部(《满江红》88.4 分,《流浪地球2》88.0 分,《深海》85.3 分,《熊出没·伴我“熊芯”》85.2 分),数量为历年春节档之最。”[2]观众普遍肯定了《满江红》的演员表演和《流浪地球2》的视觉效果。
从观影人次上来看,2023 年春节档也与往年有所不同,隐含了令人乐观的信息。根据数据总结分析,观看今年春节档的“总人次达1.29 亿。而总排场只有266 万场,同比下跌了15.4%。这说明,今年春节档影片的平均上座率更高了。此前的高点是2021 年春节档的1.60 亿人次、287 万场。《满江红》《流浪地球2》《熊出没·伴我“熊芯”》3 部影片的上座率均超过40%。可以说,他们的观众覆盖了老、中、青、少所有人群,说明观众没有抛弃电影。尤其是疫情3 年,很多人今年踏实返乡,一线城市上座率普遍不如往年,客源外流现象比较明显,三、四线城市观影人次明显上升。返乡人员再次带动三、四线城市的观影消费习惯,观影市场的再度下沉,将会给未来的市场恢复形成增长空间”[3]。
2023 年春节档,让不少观众燃起了观影热情,让电影人看到了希望,恢复了信心。当然,下一步如何走,还充满艰辛与不确定性。故非常有必要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寻找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意义。
二、类型样态多元:“头部”大片与中小成本互见
2023 年春节档共上映7 部影片,覆盖新主流、科幻、悬疑、喜剧、古装、动画、体育等题材或类型。其中最引人注目、居于“头部”位置,且明显构成竞争态势的是《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节前已长线放映的《阿凡达2》和上线几日匆匆撤档、择时再上线的《中国乒乓》,本文不作评述)。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在《三体》(电视剧版、动画版)的衬托呼应下,携“流浪地球”IP 影响力而来,可谓不负众望,与2019 年《流浪地球》相似,又掀起了一个科幻电影热潮。
《流浪地球2》的成功表现于多个方面,笔者概括为:“技术的升级,体现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视听奇景、死亡与生存的末世哲学思考、速度与巨物的奇观美学与‘想象力消费’、数字生命的伦理悖论、更为开阔的全宇宙视野和全景全知叙事、更高的信息密度、更复杂烧脑的情节、更丰富的人物和人间情怀,以及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中国想象和‘中国方案’……”[4]
《流浪地球2》系《流浪地球》的“前传”,叙述了刘培强(新主流大片标配式演员吴京饰演)成为驾驶宇航器撞击木星英勇牺牲之前的故事。在原著作者刘慈欣同名中篇小说架构的宏大科幻世界观中,地球文明赖以生存的太阳将发生“氦闪”,持续膨胀并毁灭地球。在宇宙中极其渺小但主体精神非常伟大的人类必须展开自救,才能延续地球的生命、人类的文明。于是,人类开始了一场需要跨越2500 年之久的“马拉松”式自救。《流浪地球2》忠实于原著的这个设定,但以电影艺术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改编和再生产。《流浪地球2》不断以字幕标出时间段落和危机爆发倒计时的方式,宣告一个接一个灾难降临的时间。在“世界末日”倒计时的令人窒息的紧张中,人类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般的,“非如此不可”的悲壮而执着的自我拯救。
在共同面对人类和地球危机的联合政府中,中国代表提出拯救地球的“移山”方案。这是一个鲜明体现中国想象、中国思维特点的“中国方案”,其核心就是“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理念。这与西方文化崇尚流浪冒险精神,“造诺亚方舟去流浪”的文化理念不一样。这也是“方舟派”与“移山派”的分歧。“《流浪地球》系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想象、民族意识,传承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神话’模式,提供了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对家园不离不弃、最大程度尊重生命的拯救模式。”[4]
《满江红》虽是古装,取材于与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有关的历史题材,但实际上是一种中小成本的,具有明显喜剧风格的悬疑/探案类型电影,具有互联网时代符合青年文化性的“戏说历史”“娱乐化历史”的特点,并不是对历史的正剧式表现。
影片场景集中,观影时间与电影时间几乎一致(与同样由张艺谋导演、陈宇编剧的《狙击手》一样,大致符合法国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规范),这一“刻意而为”的时空特点与其说是美国电影《正午》《绳索》、俄罗斯电影《俄罗斯方舟》等的互文,毋宁说影片的创意、形态与近年风行的影视跨媒介生产的“剧本杀”新媒介形态有相当多的关系。毋庸讳言,《满江红》的叙事结构很像“剧本杀游戏”电影(《扬名立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黑马”电影均是中国近年来公认的与“剧本杀”融合跨越的电影),讲述了一群人“分角色”“实物扮演”,聚集在一个大院里“身体力行”地推理案发情节,过重重“关卡”,以“身体”、生命寻找“真相”的故事。由于场景和故事集中,张艺谋最初甚至试图以“一镜到底”完成拍摄。“剧本杀”式推理,不断反转式的剧作结构,不仅使影片充满悬念,且使该片情节集中、节奏紧张、环环相扣,充满游戏精神和游戏思维。从某种角度看,影片密集的反转颇具游戏可玩性、烧脑推理性、刺激感和爽感。无疑,《满江红》首先是年轻的“游生代”①“游生代”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术语:“笔者大胆推断——在互联网媒介强势崛起的基础上,与电子游戏关系更为密切的‘游生代’导演或游生代观众正在崛起?”这一术语系在“网生代”基础上生成,意指互联网时代“玩游戏长大的一代人”。参见陈旭光、李典锋:《技术美学、艺术形态与“游生代”思维——论影游融合与想象力消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2 年第2 期。喜欢的“菜”。
《满江红》巨大的票房成功及现实多元题材发展趋势,可能预示着此类具有“剧本杀”思维特点的电影,无论是艺术还是产业,在未来有着蓬勃发展的潜力。在笔者看来,此类电影本身就有跨媒介思维和运营的特征,完全可以同步发展线上游戏和线下“剧本杀”体验经济产业。
由《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的竞争,在影院外的网络上,影迷观众也展开了争论(包括部分可能的“水军”和真“粉丝”之间的骂战)。在笔者看来,《流浪地球2》口碑不俗,票房也不错,但春节档需综合考量,尤其以投资和利润产出比来衡量。笔者曾就电影评价标准问题,提出过一个“综合开放、多元立体”[5]的评价标准体系的观念,主张除艺术美学、现实美学、技术美学、文化深度、大众文化性等标准之外,还应该列入制片和票房的标准,要看影片投入多少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运作是否工业化、规范化,是不是“多快好省”等。就此而言,《流浪地球2》无疑有着巨大的投资、极高的工业化制作和充满诚意的努力。而《满江红》作为某种“剧本杀”电影,由于场景和故事高度集中,成本不高且可控,故从创意制胜、“以小博大”等角度看,堪称今年春节档的大赢家。
紧随两部“头部”电影的,是“儿童向”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一部资深的、“长胜”型、品牌化、系列化的贺岁档电影。
《熊出没·伴我“熊芯”》是《熊出没》系列第9 部。这部呼唤现实主义温情,拟人化表现母子亲情关系的动画片在春节档表现不俗:首日票房超过1.3 亿元,较前作大幅提升25.5%,创下该系列最佳首日成绩,在档期内实现了连续6 天破亿,最终成为春节档季军。由这部电影,我们很容易联想到2021 年春节档“黑马”——《你好,李焕英》。可以说,《熊出没·伴我“熊芯”》是“动物王国”版的《你好,李焕英》,同样是寻找妈妈、母女(子)沟通、互相理解认同的动人的亲情叙事。
剧情上,电影一开始就设置悬念,且悬念解密的时间延宕得颇长,连大人都可能长时间被“骗”。悬念谜底最后抖开时,已到全片时长的2/3。如果说,片中的教授是坏人还不算太意外的话,那么,熊妈妈是真母亲还是假母亲的悬念着实抓住观众很长时间。最后,悬念解开——熊妈妈还真是原来的妈妈,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机器人妈妈。这个反转比较大,实为意料之外,但所有情节连贯成一体,又在情理之中。熊妈妈很多古怪的行为与机器人可以被“清空记忆”的科幻设定关系密切。
于是,《熊出没·伴我“熊芯”》的情节反转在于熊妈妈是智能机器人。她在受命照顾孤儿小熊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做妈妈,而且渐渐有了母亲对子女的感情。这一“人设”别有味道——“对话”或者说“致敬”了不少经典科幻电影情节,如讲述人和人工智能之间母子关系的《人工智能》,讲述人与游戏角色关系的《头号玩家》,还有稍后的《失控玩家》,这几部电影都对人工智能过于发达后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先行性思考,试图艰难地回答——机器人是不是有记忆,甚至有感情?如果人工智能或者游戏世界的人有了感情之后想做人,人类能否承认,能否接纳,能否与其和平相处?
这是非常尖锐的伦理难题。这部电影能够直面该前沿问题,颇有勇气和想象力。可以说,“儿童向”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涉及人机伦理难题,但解决得巧妙且温情满满,体现了“低幼化”的中国动画电影有了一个可喜的“成人化”或“合家欢化”的提升或转向。
除了上述“前三甲”,春节档其他几部影片也都有可称道之处,但也都有自己的问题,都有在春节档中表现欠佳的自身原因。《深海》是导演田晓鹏在石破天惊的《大圣归来》之后“七年磨一剑”的动画片。大海深处绚烂魔幻的奇幻性和想象力令人称奇,动画技术“粒子水墨”的探索颇为惊艳,尤有价值,但电影故事却被很多观众评价为“很烂”。《交换人生》叠合喜剧与奇幻,汇集了雷佳音、张小斐等明星,但“身体互换”桥段未免老套,剧情缺少张力,太过平淡。值得关注的是《无名》,该片以标识鲜明、特行独立的“文艺范”,在强手林立的春节档,在评价两极、争议不断中仍然取得尚可的票房,虽然梁朝伟、王一博的号召力功不可没,但程耳以《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积累下来的艺术电影口碑和个人风格的极致化表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影片带来的启示——这样一部小众文艺电影能取得不错票房,说明中国电影观众基数之大和“分层分众化”的可能性。
三、新主流电影的可持续与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颇具中国特色的新主流电影继续发展,且应时应势表现出强大的舆情影响力与票房号召力。势头强劲的中国新主流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从《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到《战狼2》《红海行动》,再到《长津湖》《水门桥》,因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时政之优势而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笔者看来,新主流电影大片一般投资成本较高,制作规模较大,奇观场面较为宏阔,常以中国故事、红色经典塑造国家形象,凸显中国气派和中国风度。此类影片实践一种新型电影工业美学运作模式,即“政府牵头、国家主题、‘国家队’主体与民企‘地方队’合作、集中优势人才、多导演通力合作的新型电影工业模式”[6]。这一模式在《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中已经有过实践,在《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水门桥》中继续延续。
新主流电影在题材、类型、创意、叙事等多方面有自己的新探索和新拓展,常常成为中国电影当仁不让的“头部”。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时政优势的新主流电影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显然,按中国电影界对新主流电影的大体共识,如重大题材选择,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自信表达,中国故事的正剧化风格表述,产业上的重工业型,大投资、大场面、“头部电影”的体量和地位等来看,这个春节档中的《流浪地球2》、临时撤档的《中国乒乓》、古装喜剧《满江红》,甚至作者风格极强的抗战题材谍战片《无名》都表现出或明显或隐晦的主流化倾向,可归入广义的“新主流”之列。当然,春节档各式新主流化电影一方面显示出新主流电影发展的极大潜力,另一方面更呈现出某些新可能和新路向。
《流浪地球2》可归入科幻题材的新主流大片之列,也许可以称其为“科幻新主流电影大片”。不难发现,《流浪地球2》既表达了全人类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对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中国人的实干精神满怀信心,表现出强烈的中国“主体性”,以及自信自强的中国姿态、中国立场和中国文化意识。除了对中国方案的自信和坚持,中国代表在联合政府中与讲英语的联合政府高级官员剑拔弩张的冲突等细节设置就具有强烈的“主流性”,这可能是编导演的无意识,也可能是一种自觉的“主流归趋”。可以说,《流浪地球2》又一次成为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天花板”,成为重工业型电影工业美学的完美实践和有力例证,也成为中国新主流电影大片的又一个高峰。
《满江红》中,担纲主角的是著名的“开心麻花”喜剧演员沈腾、相声演员岳云鹏等,整体风格是喜剧化,甚至小品化的,加上表演功力强、戏路宽的张译和雷佳音的喜剧化表演,使得影片整体呈现喜剧风格,甚至在前面大半部分能感觉出某种游戏、戏说历史的味道。当然,在最后全军朗诵荡气回肠的《满江红》之时,又在一种亦悲亦喜、悲怆居多的风格中,把那种爱国主义情绪渲染到极致,使得影片正式上升到“主流”地位。这何尝不是一种正史题材的新主流?当然,表现风格更多样化,先喜剧小品化,后正剧悲剧升华,也未尝不是新主流电影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向。
《无名》是一部非常具有“作者性”、风格化的小众艺术电影,以其碎片化的叙事,迷宫式的结构,异常精心的构图、造型、音乐,及明星演员精彩内敛的表演等为标识,但似乎在“作者性”方面过头了一些,不太尊重观众对电影的剧情方面的期待和诉求,成了一锅“作者性”艺术电影与商业化谍战电影的“夹生饭”。虽然,观众把情节连贯成完整连续的情节线并非难事,但前面的冗长、缓慢、故作高雅足以磨损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耐心,更冲淡了本来应有的惊喜或惊奇感。影片最后一个“补遗性”的镜头更流露了影片略显生硬的“主流性”归趋:王一博扮演的隐藏得最深的地下工作者,在枪杀敌人之前,几乎是狠狠地撂下一句承认自己共产党员身份的话——“我也是!”
四、“青年向”“想象力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想象力消费”系笔者近年提出的致力于创作现象的总结与提升的一个理论命题,“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催生了一代人的想象与消费,可以无中生有,可以跟现实没有关联——这是一种想象力的消费……这种‘狭义的想象力消费’主要指青少年受众对于超现实的玄幻、科幻魔幻类作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7]。该理论命题源于中国影视行业现实,探析当下互联网新媒介时代的想象力新美学和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新模式、新文化,重思影像与现实、人主体之本体论关系以及电影观念和电影理论新变。
笔者认为,2023 年的春节档,预示着“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良好发展态势。
《流浪地球2》一马当先,表现出极强的科幻想象力。影片设定了一种灾难即将来临的想象模式——太阳老化膨胀,行将吞没地球,在此之前,地球已经或冰天雪地或洪水滔天,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既要建造地下城居住,更要建造发动机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新家园。中国人在登月太空电梯被毁坏(隐喻西方神话中“通天塔”的倒塌)的严峻背景下,需要在倒计时的压迫下完成“移山”“逐月”计划的可行性论证,以此说服联合政府暨地球人同意实施“中国方案”。而这,必须多方配合,实现月球上的核爆以及地球上的计算机根部基站修复与联网。
无疑,这些奇思异想的超级想象,依据的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未来人类灾难的核心假设。这种假设在美国科幻大片中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则几乎没有过,因为中国文化对考虑未来灾难的“忧天”的“杞人”总是嘲笑有加。于是,在这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假定性世界观基础上,《流浪地球》对未来世界的自然风貌、社会生活、人类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大胆夸张的想象和整体性改造,在世界观的整体呈现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但也并非另创一个完全新异的遥远世界,逼真感、现实感与新奇感交织,为观众呈现了未来世界的一种惊心动魄的“灾难奇观”。
《流浪地球2》想象领域的拓张是全方位的。笔者曾经认为,“想象力消费”型电影至少有对外的扩张型和对内的向心理、生命意识掘进型。[8]《流浪地球2》在向内与向外两方面都进行了想象力拓展。如果说从乔治·梅里爱《月球旅行记》开始的星际旅行跨越是向外的想象,人与数字人、复制人、智能人的情感伦理纠葛则是向内的。同样,如果说《流浪地球》第一部及原著小说是外向型的外太空化的宏大叙事、宏大想象,《流浪地球2》则并行不悖地加入面向人自身或社会的内容——引进“数字生命”概念和数字人物丫丫、图恒宇,增添了人与数字人、人工智能关系的严肃伦理思考,既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也为续集埋下了伏笔。相应地,影像叙事节奏也加快了很多,兼具高密度的信息量,较之2019 年的《流浪地球》,有加强版之感。
《熊出没·伴我“熊芯”》是动画电影,却具有科幻元素,包括一些常常在科幻电影、赛博电影中出现的前沿科技设定。这是把一部欢乐、喜庆的,适合“合家欢”观看、重温亲情的贺岁档电影,与充满高科技想象的科幻配方进行了融合。
另外,动画片《深海》的海底童话式的奇幻叙事,喜剧片《交换人生》的奇幻假定性设定,都使这些电影趋近或归属于超现实的“想象力消费”形态。即便是《满江红》风格的喜剧、虚构、悬疑、反转,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超历史”的大胆重构式的“想象力消费”。
总体而言,“想象力消费”型的电影,因为与互联网游戏、虚拟现实的新媒介背景密切相关,具有游戏精神和非现实、超现实、超历史等特点,对此,我们要充分宽容和理解,不宜用现实主义、正剧化历史原则来苛刻地要求,作为大众文化,影视剧本来就具有健康娱乐消费的大众文化性。
五、系列电影与品牌化优势明显、趋势可期
中国电影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做好具有超级IP 特质、可持续发展的系列电影,是一个重要的动力源和发力点。“成人向”系列电影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唐人街探案》系列,该系列电影多年来也是贺岁电影的重磅,如2022 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获得了高票房,仅次于“国民喜剧片”《你好,李焕英》。但该系列也遭遇了发展瓶颈。《唐人街探案3》展现出较好的品牌效应,探案题材、延续式人物、解密式叙事、喜剧化元素、游戏式节奏等多重特征使该片延续了之前系列作品的重要品牌元素。但从剧作等方面的不足来看,系列IP 作品需要维护好品牌,需要不断更新“故事宇宙”,更需要完善剧本逻辑,尤其应提升价值观念的传达与主题的展现。
动画电影颇适合做系列电影,而且适合在春节档“合家欢”观看。近年,在动画系列电影中,《熊出没》做得最为成功,可谓是每年春节的资深贺岁电影,其经验与启示值得总结。
《熊出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化运营,至今已经是第9 部。9 年来,它的票房非常稳健。在其系列化运作一步步稳健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系列电影的潜力和希望。当然,系列电影在有了坚实稳定的“人设”之后,应该不断拓展新类型,与各种类型进行叠合。尤其是,在牢固的人物关系之外,还应该加入一些新人,甚至追求形成“复仇者联盟”式的英雄群像和“宇宙世界”。在《熊出没》系列中,一直延续的是大熊、二熊和光头强的“铁三角”人物构架和角色设定,久而久之,难免显得单调。
2023 年春节档除了《熊出没》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运作和品牌化布局也值得关注。
从系列电影生产的角度看,自《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开始,创作团队并没有迫不及待地消费已经成形的IP,而是回到起点,交代前因后果,耐心地架构好世界观大格局,再试图一步一步稳健前行。其系列电影、宇宙世界观打造的意识非常自觉,雄心不容小觑。
尤其是图恒宇这个人物背后的暗线——“数字生命计划”的加入,既出现了全新的人物——未来数字黑客帝国的上帝(可能是续集中的图恒宇、丫丫父女,也可能是早就在操控一切的MOSS),也出现了解决地球危机的第三条道路。“数字生命”的引入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哲理、伦理思考的深度,把科幻电影的一个永恒难题——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世”相处时必然遭逢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悖论引进了电影。另一方面,影片也借此打造了全新的人物故事线,为《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第3 部、第4 部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引发观众对续集电影的期待:下一部,会不会变成与智能人的生死大战?作为数字人,人工智能的图恒宇是人类的天使还是魔鬼?在《流浪地球》中像夸父逐日一样壮烈牺牲的吴京能不能在现实世界或数字世界中复活?无疑,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
六、总结与启示录:迎向无限未来
总结2023 年春节档的经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以及未来春节档继续追求辉煌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总体而言,2023 年中国电影春节档在票房成绩、类型格局、题材多样性等方面都表现尚可:新主流电影的一马当先及强势引领,想象力消费类电影表现亮眼,伦理情感喜剧题材或风格持久普适,IP、品牌强大品牌效应的昭示,既足以沉淀经验,也足以给我们启示。但“盛世”需要“危言”,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尤需冷静,反思总结才是提升之“王道”。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启示:
其一,寻找新主流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不能满足于一两部“头部电影”的票房奇迹,还要注意主流主题的艺术化表达。毋庸讳言,新主流电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时政的优势,但在强势发展之余,有时也容易陷入题材雷同、低级重复、过于拔高主题等窘境。2023 年春节档,历史题材、科幻题材、谍战电影的多种新主流路向为新主流电影可持续发展开辟了较为开阔的前景。
但应注意,新主流追求有理、有利、有节。“有节”意味着含蓄和节制,即要尊重艺术表达主题的特殊性和含蓄性。主题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情动”中“润物细无声”地显现的。例如,在《流浪地球2》中,在折射国际政治格局,强化“中国方案”时,不宜夸大对立冲突,不宜张扬一种压倒一切的外交姿态。正如尹鸿的反思:“影片中尚有一些故意为之的冲突设置。实际上,当人类命运如此彼此关联的时候,人类的喜怒哀乐未必都体现为国与国、种族与种族、文化与文化的冲突,更多的是普遍人性的差异、不同智慧的冲突、不同传统的选择。所以,电影如果能既自觉地表达文化主体性,但又尽可能避免某种片面性,真正讲好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未来的故事,将会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世界意义。”[9]无论如何,地球是一个“国国平等”“人人有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和谐共处是硬道理。更何况,中国电影还试图努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当淡化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立,尊重国外普通观众的感受无可厚非。
其二,喜剧“合家欢”“情感向”依旧是硬道理。明星喜剧演员的扎堆集萃和精彩的喜剧化表演为电影《满江红》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之成为春节档票房大赢的典型案例。动画片《熊出没·伴我“熊芯”》持续稳健的成功也印证了“合家欢”“情感向”的重要性。
其三,呼应“想象力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积极适应观众不断年轻化的现实,尊重青少年受众暨“网生代”“游生代”受众的消费需求。
“网生代”“游生代”受众对游戏、科幻、玄幻等青年亚文化具有巨大的消费诉求及潜力。应继续信任并加大扶持新导演,大力支持幻想类电影的创作,争取再造《流浪地球2》式的辉煌。此外,电影受游戏影响越来越大,“影游融合”趋势增强,应大力扶持玄幻、魔幻、科幻及影游融合等面向青少年观众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满江红》巨大的票房成功及多元题材发展趋势,可能预示着此类具有“剧本杀”(影游融合的一种特殊样态)思维特点的电影在未来还有着蓬勃发展的趋势。此类电影具有跨媒介思维和运营的特征,可以以电影为IP,同步开发线上游戏、线下“剧本杀”体验经济和拍摄地旅游经济等。与此相应,“悬疑/探案”类具有游戏、解谜性质的作品将会成为下一个红利类型,因为它们能够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想象力消费、“探案解谜”消费等文化消费需求。
其四,在工业、技术方面,几乎每年春节档的大片制作都是对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一次极限提升,也是对中国电影生产工业管理水平暨“电影工业美学”程度的一次考验和提升。往年的《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均是如此,此次在《流浪地球2》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显然,科幻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天然具有极强的工业化特征,科幻电影的工业化程度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其超前的想象力甚至还可能引领科技发展。
当然,在电影大片重工业型电影工业美学的基础上,还要与互联网时代完全“拥抱”,加大加深电影与互联网的融合,注重IP 品牌的维护和跨媒介开发。互联网时代,口碑为王,舆情领先。要重视互联网短视频营销,打造品牌矩阵,维护好品牌。
总之,我们应该奉行“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就电影而言,“人”与“人民”无疑就是观众)的原则瞄准观众需求,控制生产成本,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与国内潜力无限的观众市场红利,也时刻准备着瞄准海外市场,同样尊重海外观众,不断拓展题材,凝练主题,发展美学风格、类型样式均丰富多样的电影工业美学,打造和谐、繁荣、多元的共同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