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1+3”模式探索

2023-09-21李兴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哥儿古诗文初中语文

李兴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阅读指导与发散思维培养缺少关联,写作与发散思维缺乏融合,生活实践与发散思维应用脱节的问题。因此,在文本阅读、写作训练、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重点论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1+3”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1+3”模式;培养;发散思维;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8-0010-03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而具备发散思维,正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应用“1+3”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背景与依据

(一)国家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的国家与国家之间,谁掌握了前沿科学技术,谁就拥有更强的话语权,谁就可以驶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否,又取决于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情况。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是我们国家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有关人才培养、思维能力养成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在大江南北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有的地区甚至已进入实践的“深水区”。

(二)教育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应顺应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以发展学生为本,立足国家长远发展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发展高质有效的新型模式。初中语文教学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又要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助力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指导与发散思维培养缺少关联

在阅读指导中,一些教师着重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致学生在阅读时多关注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只关心所谓的中考考点。

(二)写作与发散思维缺乏融合

写作中的审题、立意、选材等都涉及发散思维,然而,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仅进行了简单的思维应用,对作文题的思考流于表面。

(三)生活实践与发散思维应用脱节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生活实践,应能推动学生在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发散思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生活实践,未能很好地推动学生应用发散思維,与发散思维应用脱节。

三、“1+3”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为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笔者进行了“1+3”模式的应用探究,具体路径为从阅读入手,再迁移到写作,最后延伸至生活。“1+3”模式中的“1”指的是“发散思维”;“3”指的是“阅读、作文、生活”这3个载体。“1+3”模式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发散思维成果迁移到写作上,进行发散思维写作,最后把通过阅读与写作掌握的发散思维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现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在鲁迅《社戏》一文的教学中独立抽取出“迅哥儿”作为触发点,从选材角度引导学生提炼核心立意。一是可以从迅哥儿在城里读书学习,在乡村钓虾、放牛的素材中,提炼出“劳逸结合”的立意;二是可以从迅哥儿乐意听从双喜、阿发的出行看戏安排中,提炼出“守纪律、守规则”的立意;三是可以从迅哥儿乐意跟伙伴们一起看戏中,提炼出“入乡随俗、合作、帮助”的立意;四是可以从迅哥儿跟随母亲归省中,提炼出“从民俗、扬传统、亲近自然、城乡接合”的立意;五是可以从迅哥儿到赵庄看戏中,提炼出“乡村生活美好”的立意。通过这样的以“迅哥儿”为核心的思维发散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得到训练。经常使用这样的训练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习惯,进而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精髓内容与典型事例。

又例如,在鲁迅小说《社戏》教学中可以独立抽取出“迅哥儿”作为触发点,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深入剖析文本。其一,迅哥儿在城里读书学习,在乡村钓虾、放牛,乐意跟随伙伴们一起看戏,跟随母亲归省等,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迅哥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其二,从迅哥儿看戏前经历了一波三折以至情绪起起落落中,可以看出小说情节的设置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其三,从迅哥儿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中,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江南水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的思维发散得更广了,对迅哥儿这个人物形象的了解更全面。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在古诗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将初中语文古诗文进行分类,以类别作为触发点,引导学生在多类别的古诗文阅读中培养发散思维。例如,首先,以“主旨”为触发点,引导学生把相关古诗文分为励志类、爱国类、送别类等,让学生从更广的面去归纳、理解古诗文的主旨。这样做能增强学生从更广的面去把握古诗文主旨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次,以“作者”为触发点,如引导学生列出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李白的古诗文,再分别从内容、主旨、写法、启发等方面进行细化归类。再次,以“写法”为触发点,引导学生分别列出运用了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的古诗文。最后,以“意象”为触发点,引导学生列出涉及春景、秋景、夏景、冬景等的古诗文。

(二)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在文本阅读中养成的思维发散习惯迁移到写作中,让学生在写作中做到举一反三。举例如下。

在写作训练中,以“相遇”为触发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遇?和谁相遇?”,继而让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如从家庭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家里的长辈、同辈、小辈等相遇。从学校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老师、同学、食堂阿姨、水电工人等相遇。从社会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警察、医生、小贩、服务生、环卫工人等相遇。

教师从以上三大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人、事、物。其一,从人的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写和自己帮助过的人相遇,作文可立意为奉献、爱心、善良、热心、责任、担当;写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相遇,作文可立意为感恩;写和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相遇,作文可立意为爱国、奉献等。通过阅读,学生和化悲为乐的宗璞、既读书又钓虾的迅哥儿相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意为坚强、豁达、乐观;又和劝吕蒙学习的孙权相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意为好学;还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相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意为胸怀大志。其二,从事的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写和卖菜阿婆主动把老菜叶剥下再打称的事件相遇,作文可立意为善良;写和学校电工轻车熟路地修理好风扇的事件相遇,作文可立意为技术精湛、熟能生巧。其三,从物的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写和齐心协力搬青虫回窝的蚂蚁相遇,作文可立意为团结、合作;写和雨后直挺生长的小树苗相遇,作文可立意为坚强;写和初春破土而出的小草相遇,作文可立意为顽强;写和在屋檐结网的蜘蛛相遇,作文可立意为持之以恒;写和雨里捉虫喂小燕子的燕子妈妈相遇,作文可立意为母爱;写和在花丛中采蜜的蜜蜂相遇,作文可立意为勤劳;写和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相遇,作文可立意为美好;写和光芒四射的旭日相遇,作文可立意为希望;写和夕阳相遇,作文可立意为珍惜时间。

在以上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后,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这样他们在写作时会更胸有成竹。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聚焦点”的方法,从众多立意中选择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最终下笔成文。另外,还可以反方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样以“相遇”为触发点。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相遇是什么?如相遇是“奉献”,则可选择现实生活中自己帮助他人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如相遇是“感恩”,则可选择他人帮助自己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如相遇是“劳逸结合”,则可选择迅哥儿读书钓虾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如相遇是“好学”,则可选择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如相遇是“善良”,则可选择卖菜阿婆主动把老菜叶剥下再打称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如相遇是“团结”,则可选择蚂蚁齐心协力搬青虫回窝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如相遇是“美好”,则可选择雨后出现彩虹的事例为素材作文。学生以主旨为基点进行发散思维后确定立意,再选材写作。这样做可以产生“聚焦点、拓宽面”的效果。

(三)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可应用发散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阔视野。经过文本阅读、写作中的发散思维训练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应用发散思维解决其中的问题。范例如下。

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已成年且身上只有十元钱,你怎样用这十元钱在不违法犯罪的前提下生活三天?请说说你的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形成了多样的方案。有学生提出用这十元到批发市场买红薯,再拿到菜市场上去卖,以赚取差价用来生活;有学生提出用三元买垃圾袋,三元买水,四元买面包,然后用垃圾袋装从街上捡回来的废旧品,再拿到收废旧处卖,赚取生活费用;有学生提出用五元买面包,五元买化妆品,到街头唱歌、表演魔术,用街头收益养活自己;有学生提出到餐饮店打临时工,用辛苦付出换取一日三餐;等等。

顺势引导。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果让你根据以上同学的方案选出一个最适合当老总的同学,你会选谁?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初步筛选出卖红薯赚钱的同学和到店打工的同学。学生普遍认为卖红薯赚钱的同学聪明勤劳,善于发现商机,可以带领大家致富;到店里打工的同学用双手创造财富,让自己不挨饿。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决定选卖红薯赚钱的同学做老总。因为他说话更干脆利索,能够侃侃而谈,显得更自信。

借势助推。教师再次提问:作为卖红薯赚钱的老总,你现在要裁员三个,你会裁谁?为什么?学生普遍认为要裁掉有负能量的不合格员工,那么第一个要裁掉的就是想靠买彩票中奖生活的人,因为他想的是不劳而获;第二个要裁掉的是想在街上乞讨的人,因为他想的也是不劳而获;第三个要裁掉的是饿两天只吃一天饭的人,因为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逃避,这样的人容易好吃懒做,留在公司用处不大。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显示出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进行“辐射线、聚焦点、拓宽面”的实践操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教师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和已积累的社会经验,应用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发散思维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模式。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1+3”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注意事项

思想导向要正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时,不能因过度发散而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健康。

方法指导要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发散思维时,要明确发散的触发点、发散的方向、发散的目的,做到收放自如。

思维习惯要养成。教师在保证思想导向正确与方法指导到位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习惯,把发散思维习惯融入学习、生活中,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提高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培養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构建高效的思维模式,并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以及平常的生活中,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为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做好准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1+3”模式,可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格尔森.如何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学习与思考的187个教学工具[M].郑晓梅,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哥儿古诗文初中语文
禁锢与突围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李哥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狐女
狐女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