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2020年中医医史文献学硕博论文可视化分析❋

2023-09-20贺柏翔梁靖一余新波卢昕玥孙灵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本学科文献学中医药大学

张 晗,贺柏翔,梁靖一,余新波,卢昕玥,张 兰,孙灵芝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7;3.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北京 100029;4.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5.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 201204;6.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医史文献学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及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主要分为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4个方向。本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多个中医药院校的重点学科。

李柳骥等[2]认为,中医医史文献学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在当前中医院校的教育中,中医医史文献学反而逐渐被边缘化,呼吁加强该学科的建设。李渡华等[3]在2005年发表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中,从内涵特点和体系特点进行论述分析,提出中医医史文献学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亟待深入研究。欧阳兵等[4]在《中医学文献型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现教育现状、提出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张晗等[5]在2022年发表的《中国医学史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近五年中国医学史论文的可视化分析》中,对近5年中国医学史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研究医学史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探讨中国医学史内外史发展的阻碍。

硕博论文代表我国每年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创新成果,对其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6],能充分展现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诸多学科如护理学[6]、情报学[7]、成人教育学[8]等,都从硕博论文入手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学科的热点前沿。但目前尚未有研究使用可视化软件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和报道。因此,本文运用VOSviewer、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硕博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与可视化共现,以窥探本学科领域的热点及前沿。

1 资料

以中国知网(CNKI)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Wangfang)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专业名称“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医史文献”为检索词,建库至2020年为检索时间。中国知网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 410条文献,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出1 697条文献。文献以refwork形式导出,由NoteExpress3.2查重筛选文献,最终纳入硕博学位论文1 795篇。

2 方法

2.1 数据处理

单位标准化处理:对更名单位均使用目前学位授予的单位名称;关键词标准化处理:由于大量文章存在关键词相近、不规范等问题,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造成较大干扰,本研究对数据进行统一清洗,合并同义词,删除无实际意义关键词,减少数据噪音与误差。

2.2 数据分析

将已处理的文献导入VOSviewer、Citespace、Excel软件,生成相关图谱及表格,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结果

3.1 论文年载量

目前数据库可检索到的第一篇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学位论文发表于1998年,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外医药交流史纲要——外来医药学对中医药学体系的影响》。笔者对硕博论文年载量的折线进行曲线拟合,根据曲线斜率将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学科发展大致分为3个时期:1998—2003年为缓慢上升期(y=5.3714x-3.1333);2003—2009年为爆发增长期(y=19.071x+8.4286),年发文量增长较快,折线斜率为上一时期斜率的3~4倍;2009—2020年为波折瓶颈期(y=-2.7238x+123.45),折线斜率为负数,年发文量增长较慢,见图1。

图1 硕博论文年载量

3.2 高校发文量

在纳入的1 795篇学位论文中,硕士论文共1 294篇(占比72.09%),博士论文共501篇(占比27.91%)。其中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2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11个。论文数量排名前5的单位分别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排名前5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论文产出量为1 050篇,占本学科论文总量的58.50%,为本学科主要的研究力量。中医医史文献学主要的研究单位除了中医药类大学外,非中医药类大学中,首都医科大学(3篇)、内蒙古医科大学(4篇)及河北医科大学(6篇)的中医学院下设立的医史文献学专业,近来也有硕士论文产出,见表1。

表1 高校发文量

3.3 导师指导模式

共有311位导师对本学科硕博论文进行指导,培养模式有单独指导、合作指导2类。单独指导模式排名靠前的导师中,常存库教授、张其成教授、刘小斌教授,所指导论文数分别占其所属高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本学科论文的40.98%、20.00%、44.05%。合作指导多为同单位导师共同指导,主要集中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导师合作指导的论文占本高校论文数较多,一方面反映在这些高校中,本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力较小;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各高校发展情况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见表2、表3。

表2 单独导师培养

表3 合作导师培养

3.4 教育经历分析

本次纳入的1 795篇文献中,共包含1 714名研究生作者。其中,仅于硕士阶段就读本学科的研究生有1 213位;仅于博士阶段就读本学科的研究生有420位;硕博连读本专业的共有81位,其中有52名硕博生选择在同一院校进行深造,连续在同一院校深造排名靠前的高校,分别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见表4。分析硕博生教育经历时发现,博士阶段的研究内容、方法、角度与硕士阶段多有联系。在同一院校继续就读博士的研究生中,在科研选题、方法上与硕士阶段更为紧密,研究内容外延性更广、内涵性更深;跨院校深造博士生,研究方向更多呈现出多元化结构,但容易出现断片研究,系统性稍差。

表4 同一高校深造研究生数量

3.5 高被引文章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数据为例,频次排名前10的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从49~160次不等,下载量则在3 000~15 875次之间,见表5。在频次排名前10的学位论文中,6篇为博士论文,4篇为硕士学论文,其中6篇属于北京中医药大学,3篇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1篇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俊冉等[9]认为,学位论文引用频次高主要是因为发表时间早,学术价值高,为后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被引量与下载量均居于首位的博士论文,对心绞痛的古今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辨析,对文献资料开展深入的分析,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和现状,总结各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这些高被引文章主要以冠心病、不寐、便秘、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现代高发疾病为研究对象,具有现代性和实用性,为学界提供十分重要的学术资料,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李经纬[11]提出,医学史应当更多地注重疾病史的研究,不断向古名医、名著寻求思想、理论、方药与技术支持,唯有此才能使中医学更富有生命力。对古今文献中疾病史的挖掘并与临床密切融合,是本学科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表5 被引频次排名

3.6 高频关键词

共有4 153个关键词,排名前5的关键词为:学术思想、《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病因病机、数据挖掘。

整理出现频次≥20的关键词,生成共现图谱,可分为4类主要方向:①中药学:围绕中药学、《本草纲目》、方剂学、功效等节点,可看出《本草纲目》、药物功效等中药学研究在本学科中的重要地位。②中医基础:围绕《伤寒论》《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临床应用等节点,此类研究注重中医经典,医家学术思想等中医基础医理的探寻,意在挖掘临床的应用价值,是本学科的研究基础。③中医临床:围绕临证经验、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关键词,突出本学科临床的实用价值,说明切合临床问题是本学科的出发点。④中医数据挖掘:围绕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统计学等主题,以数据挖掘,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分析医家或古籍中的用药规律,是本学科当前的热点领域,见图2。

3.7 关键词突变

结合12个关键词突变,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学科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1998—2010年,以传统文献研究为主,辅以统计学研究。这一阶段,研究内容多强调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传统临床文献研究,其中辨证论治突变强度最高,这一热点从2003年持续到2008年。2011—2020年,以统计学研究为主,辅以传统文献研究。这一阶段,研究方法稍有变化,除医家的学术思想外,更注重古今文献的数据挖掘。尤其重视对宋朝、民国时期展开探寻,持续时间较长。数据挖掘突变强度最大,这一爆发性热点从2013—2018年,持续近5年,见图3。

图3 关键词突变

通过比较分析1998—2010年,2011—2020年高频关键词,发现2个时间段有相同之处但又存在差异。相同之处表现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案、中药学6个关键词均位于两表前10之列,是近20年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可见本学科对经典、临床研究、本草学术的重视。不同之处表现为:研究时期从清朝向宋朝、民国改变,数据挖掘迅速跃居高频关键词第2,见表6、表7。

表6 1998—2010年关键词变化

表7 2011—2020年关键词变化

3.8 具体研究方向

对本学科中医家、医著、地方医学、疾病史、本草史、针灸史等6个具体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各方向出现频率前10的关键词,见表8。在医家中,本学科更偏重研究孙思邈、张仲景、黄元御、叶天士等古代医家,相较而言,近代医家的研究较少。在医著中,《黄帝内经》《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是本学科热点研究领域。在地方医学中,除敦煌位居首位以外,更多探究岭南、广西、台湾等南方地区。在疾病史中,主要探寻妇科病、肝脏疾病、传染病、儿科病等常见病。在本草史中,药物药性、用药特色是研究热点,具体药物中,砒霜、朱砂、半夏位居前列。针灸史的穴位、经络、治疗是研究的热点。

表8 具体研究方向

4 讨论

中医医史文献学自1998年发展至今,在论文数量上经历缓慢上升、爆发增长、波折瓶颈这3个时期。论文数量排名前5的高校单位发文量占58.50%,为本学科主要研究力量。导师有单独、合作2种指导模式。硕士与博士的论文发文量比例约为7:3,攻读硕博专业均为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选择就读同一院校。2006—2008年是本学科的研究黄金期;高被引文章主要集中于这一阶段,现代高发疾病、经典文献是本学科的研究根本;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疾病史是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数据挖掘为2010—2020年的热点领域。

本学科论文数量在2003—2009年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在200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中,中医文献学被列入规划教材,这标志着中医教育界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在加强,很多中医院校也相继开设中医文献学课程,本学科在诸多高校中也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但2009年之后,研究趋近饱和,缺乏相关动力和研究热点,开始有波动下降趋势。

各高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硕博论文年载量有一定差距,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同单位导师合作培养较多,跨高校培养力度较弱,尽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已开始了这种跨校的合作模式,但总体上,本学科跨校培养机制还未能得到更好的拓展,明媚等[12]鼓励研究生跨校合作,接受不同学校的文化熏陶,对研究生开阔思路、拓展思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硕士论文数量发展不稳定,有较大变化;博士论文数量虽有变化,但较平稳。导致硕士论文发展较不稳定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本科阶段本学科多作为选修课[2],未来就业面窄,选择范围局限[13],文献型研究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

本学科研究重点是古代医家、中医经典著作、南方地区、疾病史,但对近代医家、非中医经典著作,北方地区、本草史、针灸史关注相对较少,未来有必要加强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寻找新的突破点。

2019年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使得中医药文献领域的智能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大数据理念不断兴起,数据挖掘这一方法,通过特定算法实现对大量数据进行有效信息提取[14],逐渐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2021年,张君冬等[14]认为,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在中医药方面的文献逐渐增多,其研究主要是数据挖掘、预测各类疾病进程,目前有中医人工智能系统、中医知识库等研究成果。李经纬[11]提出“人工智能、数字化的研究已引入医史文献,特别是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医古籍、中医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研究已有多家单位正在开展,国家投资也较丰厚”。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下,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研究,在延续既往整理传统方药文献的基础上,将向人工智能数字化方向倾斜,如何与人工智能深入地融合交叉,或将成为本学科在未来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难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突破本学科目前的研究瓶颈,应设立刺激鼓励机制,加强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的重视和研究培养力度,寻找新的研究角度、方法;其次,为促进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的创新性、深度性和外延性,有必要进行跨高校联合培养;最后,要提高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临床性和实用性,有必要进行高校-医院联合培养,加强本学科与临床的切合度,古为今用,适应当今中医临床的发展。

由于一些特殊的中医医史文献硕博论文未能纳入数据库收录,因此导致本研究可能存在数据缺失的局限性。但本文基于现能够检索的硕博论文,旨在反映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展现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的诸多细节,以期为我国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学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本学科文献学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分号的基本用法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荀子》文献学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