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分阶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改革

2023-09-20郝君

传媒 2023年17期
关键词:编导思政目标

文/郝君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简称《宣言》),并对新文科未来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宣言》以及之前教育部、中宣部提出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意见,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下简称“编导专业”)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对于教育教学主体而言,要明确混合式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课程改革。

一、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形态,它改变与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设计与流程,特别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前置,对课堂教学的高阶性设计与参与式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编导专业的混合式课程建设多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线下教学设计滞后于混合式课程建设。传统的线下教学设计,既要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要体现高阶内容的引导,致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占比较大,学生参与性较低。而混合式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前置,线下教学则更加专注于对高阶内容的答疑解惑。

相较于其他学科,编导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艺术统考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所以,在高三阶段他们就已对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进入大学后,混合式课程的慕课资源,又帮助他们完成了基础知识的二次掌握。因此,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线下教学设计,既降低了学生的知识获取量,又压缩了高阶内容的教学时间,易走入“课程建设提速,教学改革滞后”的建设误区。

2.混合式课程的课程思政易陷“孤岛困境”。“教育的载体是课程,因此,课程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情感的使命,即课程应具有情感价值,并通过其价值的实现完成培育学生情感的旨趣”。编导人才的思想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通过强化学生的社会使命,实现培养栋梁之材的教育目标。

近年来,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的课程思政讨论多侧重在“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环节”等方面,这些讨论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多是从教师维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对思想教育的需求,极易使思政教学陷入一种“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孤岛困境”。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与专业特色契合度不高。编导专业做为应用型学科,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的搭建上,应当紧扣传媒艺术的学科特点,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既能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客观测评,又能兼顾对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的综合评价。

对传媒艺术而言,“大众对艺术创作者和艺术作品,越加产生一种平视的姿态”,因此,传统的由教师一人,给予一个分数,完成一门课程评价的考评体系忽略了传媒艺术的特点,即便重视了过程性评价,依然无法弥补单一维度评价的局限性。所以,编导专业的混合式课程考核应当紧扣课程特色,尽可能多地在成绩评定的维度拓展中体现出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与媒介性等特点,提升课程考核与专业特色的契合度。

二、重塑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的分阶目标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为掌握而教”,强调“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而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的分阶目标,是对“课前-课中-课后”知识目标掌握标准的细化,是对各阶段技能掌握标准与能力目标的改进,是对“三全育人”思政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1.细化理论课程分阶目标,提升混合式课程建设质量。后疫情时代,教育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混合式课程对学习过程的解构重组更加吻合编导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制定出更吻合混合式课程学习的分阶知识目标就尤为重要。

在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知识目标的分阶制定过程中,第一阶目标,在课前慕课学习阶段,学生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编导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借助慕课实现对基础编导理论的梳理与自我需求的架构,带着知识需求清单进课堂,奠定课堂学习基石。第二阶目标,在课堂参与式教学阶段,要注重对高阶知识的讲授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高质量的知识图谱梳理中去,实现对高阶知识的专业探讨与论证,完成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为课后实践创作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阶目标,在课后实践转化阶段,要重视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借助小组任务驱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文献阅读、线上资源链接以及实践创作等手段,完成知识目标的横向拓展,让分阶知识目标的确立既兼顾学习阶段学习的差异性,又体现本科教育的知识深度与宽度。

2.明确各年级实践分阶目标,提升学生业务能力。“人才的能力提升不仅是指单维的技艺精进,还包括了通过方法论的初步形成具备发现新命题、探索新命题、解决新命题的自觉。”设计分阶实践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中夯实各项实践技能,实现编导人才的复合型培养。

在实际教学时,要依据学生学情差异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分阶能力目标。第一阶为基础能力目标,主要针对学生低年级学习阶段,在其尚未完成专业设备的基础操作与实践课程之前,学生应当具备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完成拍摄与制作短视频的能力,实现自媒体所要求的能力目标的培养。第二阶是专业能力目标,主要针对学生进入高年级完成专业设备的课程学习之后,强化锻炼学生的专业设备应用与训练,具备制作出符合播出标准的高水平内容生产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技术能力储备。第三阶是实践能力目标,主要针对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要进一步实现对行业先进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真枪实战中,提升对当下最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分层能力目标的进阶式锻炼,让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即合“学情”又合发展。

3.夯实课程思政分阶目标,重视人才注“芯”教育。编导人才的思想培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宣传领域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思政育人的分阶目标设计要尊重学生思想认知的成长规律,紧扣课程的各阶段学习特点与实践创作的不同阶段,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

在课程思政的分阶目标设计上,第一阶为外驱力支持下的思政目标,以教师思政育人为主导,重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借助教学内容与思政资源的深度契合,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为其注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芯”。第二阶为内驱力支持下的思政目标,以生生之间的思政共情为主导,借助混合式课程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明确艺术创作方向,激活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第三阶为创造力支持下的思政目标,依据学生各阶段实践能力特点,强化艺术创作使命,借助混合式课程的课后实践转化,鼓励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学生注入中华民族之“魂”。

三、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分阶目标的改革应对策略

“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高频、高速使用的数字时代,线上与线下的双向融合发展趋势越发显著和重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高阶性的问题探讨。在这一前提下,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在分阶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1.建立分阶教学新形态,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组合拳。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分阶目标确立,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线上慕课资源的建设,更要重视对线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通过打造“线上慕课+线下BOPPPS”教学新形态,落实慕课设计目标,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方面,BOPPPS做为加拿大教学技能发展工作坊开发的参与式教学模型,可以帮助教师在导入(Bridge-in)环节利用多种翻转测评方式把控学生慕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反馈-矫正”明确线下教学目标(Objectives),在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和后测(Post-assessment)环节借助多种互动手段完成高阶内容的有效学习,最终利用内容总结(Summary)衔接课后实践。另一方面,线上慕课的教学设计同样要有分阶目标意识,明确慕课的课程先导作用,视频教学内容要能满足线下课堂的知识储备诉求,线上测试的题目设计要能反馈慕课学习的真实效果,切实发挥好混合式课程的“桥头堡”作用。

2.创设“教师引导+生生共情”的课程思政网格情境。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要细化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科学衔接,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要提出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的科学探究,积极搭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多元融合路径,将课程思政由教师单向输出,转向“教师引导+生生共情”的双向交流,使学生自觉加强政治信念和社会使命。

在课程思政网格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思政”的唯一传授者,而是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引路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逐渐向水平维度延伸,课程思政的交流也将形成一种网格状变化。例如,在“拟态演练”时,教师可在选题的设定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学生在实践创作过程中自觉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最终在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中实现课程思政共情。虽然在课程思政网格中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网格化的形成,促进了师生间课程思政的多向沟通与反馈,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融入与全员参与。

3.建构“作品盲审+三方评定”的三维考核体系。编导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改革要从“考核内容多维度”“成绩评定多角度”等方面入手。多维度的考核内容评定可以促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日常学习的各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强化锻炼学生的“新”媒体应用技能与团队协作意识。成绩评定的多角度则是充分考虑到艺术赏析的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采取“作业盲审+三方评定”的方式,建构起“师生评议”“生生评议”和“同级评议”的三维考核体系(如图1)。

图1 三维考核体系

这一考核体系的设定恰是考虑到传媒艺术的内容生产必须重视受众反馈,受众的口碑与评价是一部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对于学生期末作品的成绩评定由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在成绩评定时,借助“学习通”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打分功能,得出学生成绩平均分,再将三方成绩依据权重计算出最终成绩。在“作品盲审”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与受众反馈,体现出了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

编导专业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做到紧扣学科特色,通过重塑课程的分阶目标,创新课程教学设计,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完成实践创作,实现课程学习的成果产出,让学生能够成为以高度自觉的政治素养为核“芯”的复合型新闻传播卓越人才,避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让高等院校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编导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想一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