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以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2023-09-20温建梅

传媒 2023年17期
关键词:传播学院课程教学

文/温建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新闻传播类院校作为培养“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的人才基地,在“新文科”、新技术及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向和路径的改革势在必行。

山西传媒学院于2000年开办电视新闻专业,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有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和数字出版4个专业,是山西省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广播电视学专业于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山西省最早开始招生的专业,2021年被认定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不仅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山西广播电视台等国家级、省级媒体,也有新浪、搜狐、字节跳动等有影响的新媒体。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于“产出导向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是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2020年6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了深化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等内容。笔者结合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实践,探讨在新文科、新技术背景下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以及新闻传播学院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培根铸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学全过程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视野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实践。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将课程思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以及学校要求,学院制订了《新闻传播学院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纳入对学生的考核。每学期有安排、有督导、有总结,先后召开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整理了《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案例集》《课程思政教案汇编》及《课程思政成果汇编》等。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从而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教学过程中,学院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理论教学中,更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例如,《广播新闻节目制作》课以主题化编排的方式贯穿实训全过程,立足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主动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和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策划创作相关题材的新闻作品,2021年3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生创作的纪录片《晋绥首府,红色兴县》用影像记录、展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项目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三等奖、山西省第十七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一等奖。2022年5月,制作六集抗疫系列广播剧,用声音记录了全国抗击疫情期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感人事迹;2023年5月,以汶川震后15年为创作背景,寻找地震中的真人真事,制作六集系列广播剧,用声音反映了汶川地震中的励志故事。同时,利用小学期开展的“重温《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赴兴县蔡家崖新闻采写实践”“‘望长城内外’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和方法来思考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使命担当,如何做出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新闻作品,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反响。

产教融合:打造“4+4+3”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产教融合即生产与教育相结合,在实际生产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练”。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通过媒体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倒推出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学院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本院高级职称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媒体一线工作人员等共同组成,围绕学院人才培养及媒体的工作任务,定期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商讨学院的教学和媒体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事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培训计划等内容的核心要求为面向媒体产业行业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保证人才培养与媒体人才岗位需求高度衔接。

课程体系建构中,学院紧密围绕媒体生产标准、前沿技术、岗位需求,课程体系突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多元化拓展,坚持主流价值观塑造与引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四种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校内课程实训、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大理实一体化实践平台,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

校企合作: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育人模式

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关心和支持下,2014年6月,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制定了《山西传媒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每年学校工作要点,积极贯彻落实,同时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验班。

一是互聘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到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等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实践,同时学校聘任媒体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及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毕业指导等。这样不仅扩大教师的作用范围,提高本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媒体人员对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二是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学院与山西日报社、山西广播电视台等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学生实习和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由校内教师和媒体记者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已形成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创作、实践资源共享。

学院与中国青年网旗下的短视频制作平台“青蜂侠”于2020年11月签署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并为“移动视频传播实训室”揭牌。中青网“青蜂侠”派资深记者常驻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行业一线的经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根据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参加的学生每年从卓越班进行挑选,利用课外时间在实训室学习并参与短视频制作。实训室自成立以来,每月师生共同生产视频可达100余条,发布在腾讯、头条等各平台上,视频关注度高,频登热搜榜单。特别是2021年7月同学们赴河南拍摄防汛救灾的新闻《暴雨非常可怕!搜救队长李延照:我们把“遭遇战”打成“主战场”》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并收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感谢信。

“青蜂侠”驻校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授课和教学指导,有效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高度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拓了其视野,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缩短了实习期,教师及学生的媒体实践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项目导向: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以项目制为导向,与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企业之间的多方协作,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联动,共同开展项目主题,并将实践内容与课程关联,将课程与毕业创作挂钩,形成项目为依托,实践为抓手、课程为平台、毕业创作为结果的产教融合模式。教研相伴,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论文创作水平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快收集第一手的行业资料,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案例,也为科研成果反哺媒体一线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9年以来,在5G、VR等技术推动下,以媒体融合、全国县级融媒体建设改革为契机,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与媒体行业人员联合进行项目研究,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进行了太谷、娄烦、曲沃等多家县级融媒体的节目质量提升培训,实现从大屏到小屏的思维和制作的转变等,完成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广电行业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及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山西省舆情监测平台建设研究”等项目。

新闻传播学院与山西省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共识、内容共商、学生共管、成果共享的全程融入式育人模式。合作双方从每学期开始,从专业课程内容至学生毕业创作的全过程紧密合作,相互融通。例如,2023年2月开学初,学院将曲沃融媒体中心“芳华晋都”曲沃旅游推介项目为纳入课程作业的选题范围,以联合创作方式将五门专业课“串联”,各专业课在完成正常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把实践课程内容围绕曲沃融媒体中心项目进行策划。在这过程中融媒体中心记者参与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将行业标准引入课堂,开展基于岗位的实际项目教学,让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真实的内容生产问题,实践成绩的考核按照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双主体”考核,由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给出成绩,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管理中。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后,融媒体中心将学生作品直接用于“芳华晋都”项目宣传推广,举办线下推介会,让学生参与并分享创作心得。

通过课程项目的完成,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提前做好了和融媒中心业务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将毕业实习、毕业创作再以项目制方式融入行业,学生带着毕业创作选题来到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实现了从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项目制合作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的动向,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技能,加快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流通,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同时作为人才储备,将学生纳入融媒中心人才数据库,可根据学生就业需求,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明晰全媒体传播行业对接的专业,构建全媒体行业运营、管理、内容生产和技术服务平台方面全链条的人才培养。通过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工厂”,企业专职工作人员常驻基地做兼职导师,这样学生在课内实习和课外“工作”之间切换,从入校到毕业可以不间断实习实训,达到“实践即实战”,四年不间断,课程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让学校和工厂之间“零距离”,创造“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条件,也达到了学生就业“零距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服务新媒体、新平台、新文科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实现全媒体传播行业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增强了专业设置与全媒体传播行业的契合度,实现产业、教育、媒体的融合发展,教师参与行业标准、用人标准制订,如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标准等,构建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专业与行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和行业企业互动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这对培养塑造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坚守好中国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