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09-20于敏
于敏
摘要:朗读能力,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品质,对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之路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较早地具备出色的朗读能力,那么他的语文学习能力往往会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 朗读能力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却常常被忽视。本文从语文朗读教学实际出发,探寻有效开展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丰富朗读形式,开展情境表演[HTSS]
新课标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的变革。在朗读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能够激活学生朗读意愿,强化其朗读体验,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在语言环境中感悟、体验朗读技巧,使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比如,在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时,本课的第二、三自然段是全文中非常关键的两个地方,也是朗读教学的重点。第二段写了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第三段写了小鸭子捉鱼给小公鸡吃,其中有小公鸡与小鸭子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它们的对话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笔者用了范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读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心情。教学第三段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时,笔者将色彩丰富的图片与课文文字内容相结合,全面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并让学生戴上小公鸡、小鸭子的头饰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会。
二、利用咬文嚼字,训练重音表达[HTSS]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重音表达技巧。重音往往是一句话中最重要的字眼或是情绪的高潮部分,读好了文章中的重音,就能把握好朗读的情绪,也能读出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在重音表达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例如《匆匆》这篇散文,讲述了时间流逝飞快、珍惜时间的道理。学生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要品味文章的内涵,也要感知文章的语言魅力。笔者在开展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促进学生感知文章重音:“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强调的是什么,其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字是什么?学生认真地研究了这一排比句,发现其中“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再”说明了事情还会发生,仿佛时间会在燕子、杨柳、桃花的身上轮回,所以“再”是关键字。在掌握了这个关键字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学生突出“再”这个字。通过重音表达,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不甘——时间似乎对其他事物都很宽容,都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唯独对人很残酷。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感知了作者情感,真正实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朗读教学[HTSS]
在当前信息技术20的支撑下,在朗读课上,我们可以使用更加方便、快捷、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读”促“悟”,以“读”培“感”,以此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朗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又高效。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再“聚焦”该段落,请学生指出哪些字词要读出重音、哪些字词要读出轻音,哪些地方快读,哪些地方慢读,哪些地方要读出愉快的语气,哪些地方要读出心情沉重的语气,并用“画笔”标红处理,请学生再读。经过这些处理后,再请学生比赛朗读,并用平板拍摄上传,方便大家欣赏和对比朗读效果。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运用,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也为朗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只要使用恰当,一定可以打造出更富魅力的朗读教学课堂。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筛选出优质的朗读资源,为学生的朗读提供良好的范本。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特别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标准范读音频,其中每首古诗都匹配了对应的译文、注释、赏析、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简介。最重要的是每首古诗都匹配了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制作的标准范读录音,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这套标准范读录音制作严谨,每段话、每句诗甚至每个字的发音都经过语言專家的认真审听和严格把关,有些字词的读音经过查阅多种工具书才得以确定。因此,其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得力助手。而且,参加录音的大都是我国当代朗诵艺术的名家,其深厚的朗诵造诣使这些经典诗词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史上这些不朽的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听众在大饱耳福的同时,其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四、集体朗读,集中学生思绪[HTSS]
积极的朗读氛围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结构的识记,也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一些朗读意识薄弱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继而努力地想要跟上大家。例如上课铃声响起后,课代表会带领大家齐读一篇课文,笔者会认真聆听整篇课文每一个字的发音,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落实到每一个字,及时纠正。聆听一遍,也是对预习朗读的检查,如果齐读中一个字出现了不同的发音,笔者就会让学生停下来,作出判断,表扬那些读正确的学生,这样的表扬是对学生保持认真预习朗读习惯的鼓励,是一次意志力的助力。
齐读课文有助于集中学生思绪,有助于调整课堂节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齐读课文还是体会作者感情的好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雄壮激昂的文字,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中的“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通过齐读可以把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体会到作者看到这个情景时震撼的情感,从而为作者这样的文字表达拍案叫绝。
五、个性朗读,引发课堂思考[HTSS]
在课堂个体朗读时,笔者会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去准备,举手的往往是胸有成竹的学生,这时所有的听众都会屏息凝视,对“演员”的表演充满了期待。对表演出色的,听众会不由自主地鼓掌;对表演不佳的,观众也会不由自主地面露惋惜。这时笔者会很友好地指出“表演者”的不足,或是请其他同学说说感受,请“表演者”再试一试,或请其他同学试一试。
例如,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祖父的园子》中“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句话,笔者请了两位同学朗读,他们读到句中“不动了”三个字时语调都往下走。笔者问大家他们读得怎么样,大家皱着眉头。笔者问:那应该怎么读?这时,万欣琳同学举手了,她以上扬的语调读出了“不动了”三个字,大家这才眉头舒展,觉得味道对了,向万欣琳同学投去认同的目光。这时也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样读感觉就对了呢?大家经过讨论悟出了原因:因为作者是非常喜欢这只蜜蜂的,所以语调应该往上扬,尽管感觉“不动了”三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令读者惊讶,但作者的心情依然是喜悦的。通过个性朗读,学生不但展示了个性,更是激发了课堂上的思考,完成了对重点内容的关注和体会,促进理解,提高能力。
六、理解文本,把握朗读节奏[HTSS]
理解文本,是学生调整朗读情绪,把握朗读节奏的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文本,在断句、停顿等方面就会出现错误,在朗读时自然把握不好节奏,也就不能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好正确的朗读节奏。
例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学习中,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可能在朗读题目中就会出现停顿错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朗读本首诗之前,就先要求学生探索出本首诗题目的含义:“秋夜”,很明显是秋天的夜晚;“晓”是白天,或者说天亮;“将晓”就是指天将要亮的时候;“篱门”就是竹子或树枝编的门,也就是篱笆门;“迎凉”就是出门感受到一阵凉风;“有感”就是指产生了感悟。整合起来,题目的含义就是“秋天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出了篱笆门,迎面一阵凉风,产生了感悟”。通过整合,学生再进行朗读时,就可以正确停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间、行动、遇到的事情、思绪都交代清楚了。同时,学生也通过题目明白了这首诗可能会写的内容。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朗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不理解整首诗的含义,就会认为前两句景色写得特别美,读起来笑容满面。但是,这是首送别诗,饱含了愁与怨。因此,我们必须要紧扣“柳”这一意象,从古诗中“柳”常作为离别的象征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无奈,理解景色描写是为了衬托出离别之愁苦与痛楚,当学生再读诗句时,自然就能够把握诗歌本身的情感基调和朗读语气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朗读节奏,掌握朗读技巧,将文本的情绪和内涵在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度朗读,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朗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方法优化朗读教学,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掌握朗读的技巧,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理解文章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关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6):87
[2]任小彬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4):83
[1]刘飞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6):250251
[2]刘政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5):161162
[3]王新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学段朗读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