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3-09-20肖丽婷
肖丽婷
【摘 要】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向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为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融合刻不容缓。本文从三方面系统论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共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策略分析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这一政策反映出了劳动教育丰富的现实意义。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承接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项教育功能,还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理应尽职尽责,在完成自身教育任务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政策要求,引领劳动教育同道德与法治课有机融合的热潮,真正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意识
自始至终,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关注热点,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探讨。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大中小学应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系统地阐明了劳动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基本理念等重要內容,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反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现状,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未被划入考试中,导致教师难以重视劳动教育在其中的应用,且教学过程大多具有形式化倾向,无法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理念,学生无法取得实质性效果。因此,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极度欠缺劳动意识。
(二)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尚未成熟
小学阶段,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榜样,其生活习惯、素质教养等个人因素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理念难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实践与运用的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教师。现阶段,伴随着教育领域的流动性逐渐增强,大批年轻教师获得了心仪岗位,站到了讲台之上。然而,相较于资深级教师,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未曾亲身投入劳动中,更不必说获取劳动教育经验了。因此,教师个人劳动素养的匮乏,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法受其影响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三)家校欠缺针对道德与法治同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沟通
劳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同时也将家庭与学校连接了起来,形成了教育沟通的桥梁。因此,要想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家校之间必须拧成一股绳,合力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习惯性地将教育责任推至学校、教师的身上,认为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导致学校无法与家长取得良好的沟通合作,学生得以劳动成长的机会大大减少。其次,部分教师的家校合作意识淡薄,未能及时同家长沟通学生的生活情况,致使劳动教育“一刀切”的现象严重,无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贴合,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劳动机会。最后,甚至存在部分教师将劳动与惩罚挂钩,时常命令犯错的学生参与劳动,通过劳动惩罚治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显而易见,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本质,长此以往,学生都会在潜意识中将劳动定义为可耻的行为、惩罚性行为,从根源掐断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前景。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一)缓解疲劳,启发心智
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创造劳动锻炼的机会,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提高自己理解并记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效率。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理念有助于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形成呼应,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端正的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思想品质,这对启发学生心智、促进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磨炼毅力,培养品行
于学生而言,长久处于温馨平静的教室环境之中,极易养成娇惰散漫的习惯,使学生沦为温室中经不起风吹日晒的花朵。这一现象与我国推行的素质化教育改革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顽强意志力的塑造。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开展兼具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的劳动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培养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劳动增强自身体制,磨炼意志力,为奉献社会、奉献祖国建立起强健的体魄。
(三)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素质化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坚定的执行态度和长远的培育计划,以使学生在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能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样不可忽视。从前者的角度出发,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是锻炼体能、优化体质的必要条件,只有劳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从后者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是非观念的残缺而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如果说“劳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那么“道德与法治”则教会了学生如何在社会中正确地生活,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道德与法治同劳动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获取思想、行为、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寻找有机切入点,实现有效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应注重劳动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入,实现劳动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的价值。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积极探寻教学中的切入点,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发展实践技能与品行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端正的劳动态度。例如,以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以及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了呈现更生动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搜集我国农业生产的相关纪录片,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农作物从植物变成工业品的全过程。在教师的讲解与演说之下,大部分高年级学生都能够凭借良好的理解力与观察力感受到生产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升华教学主题,即将课堂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化学生的思想感悟。教师可以以问答法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例如,“同学们是否有挑食、剩饭的习惯?”“是否意识到自己碗中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的劳作成果?”“该如何看待剩饭、挑食等行为?”当学生沉默下来思考问题时,教师就要进行及时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而在当今世界大环境下,仍然有许多与学生们同龄的孩子们正在遭受饥荒的折磨,只有节约粮食,才能不辜负自己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
(二)创建实践平台,强化动手能力
若教师单纯依赖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将难以真正把握知识的运用规律与实际价值,也無法建立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最终只能止步于浅层次的学习,无法获得要领。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锻炼作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劳动机会,从而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动手操作、专注劳动的魅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征得学校的同意后,在校园范围内举办大型的实践活动,并做好充分的宣传准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校园劳动体验。在设定活动主题时,教师可以参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某一专题进行规划,通过活动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以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例,本单元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为主要内容,与生活在学校大家庭中的学生息息相关。放眼整个校园,无论是学生上学放学、集体用餐还是教师班级管理都离不开良好的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中,师生的工作学习才有保障,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因纪律意识的匮乏、自制能力的欠缺,往往因自身问题为学校师生带来众多不便。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校园中举办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校园小志愿者维护学生日常的上下学、用餐出操等活动秩序,最终评选出优秀的志愿者进行奖励,颁发“奉献精神奖”。如此,不仅师生活动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志愿者的劳动经验也得到了丰富,尤其是原本违反纪律的学生,在充当志愿者后有了更加强烈清晰的纪律意识,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实现了质的蜕变。
(三)构建三位一体,提供全面支持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经过世世代代的延续,已然形成了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国大中小学将劳动教育置于教育重心,不断强调劳动育人的重要性,引领了一股劳动教育热潮。然而,在此背景下仍存在部分家长因溺爱而忽视了对孩子劳动能力培养情况,致使学生在过度呵护下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只能终身依赖于他人。为树立正确的教育典范,进一步解决这一教育问题,学校要积极同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制度体系,真正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布置实践类家庭作业,组织学生回家帮助家长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活。与此同时,家长需要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或录制学生打扫家务的整体过程,并将其放松到家长交流群中,打卡完成作业。若家长因观念问题而阻止学生完成作业,则需要及时和教师沟通,由教师向家长合理阐明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争取获得家长的赞同与支持。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还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父母的不易,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其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行。其次,在家长交流群中,家长可以随意点击学生的作业进行观看,并自由交流自己在学生完成此次作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最后,教师可以选择部分作业素材,撰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并将其投稿到学校公众号平台上,引发社会群众的关注。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是当下义务教育必然的趋势。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塑造自身丰富的劳动素养,并将劳动精神注入教学过程中,以劳动精神带动学生的意志力发展,使其形成正直、优秀的思想品质,并具备全面有效的劳动技能,从而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3(1):18-20.
[2]王娟.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根发芽[J].基础教育论坛,202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