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2023-09-20刘掘茫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法律法规进口电商

于 尧,刘掘茫,张 静,王 鑫

(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天津 300461)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扩大,进口食品贸易金额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受到进口国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同、包装运输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以及跨境电商进口产品来源不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仍然较高。因此,本文对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升进口食品安全性的对策,强化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

1 进口食品安全概述

1.1 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是指我国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食品[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进口食品的渠道、种类、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跨境电子商务成为进口食品的重要渠道,保健品、乳制品、酒类以及糕点等成为进口食品的重要类别。

1.2 食品安全

我国自2009 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明确指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确保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无害的前提下,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营养供给。具体而言,食品安全是指全流程的安全,不仅包括食品的种植和养殖、加工、包装环节,还包括食品的储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环节,都必须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并且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2]。

1.3 食品安全风险

国际规定中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是指食品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食品安全风险分为微生物危害、滥用食品添加剂、杀虫剂、化学危害和假冒食品5 类,之后又加入转基因食品、辐射食品、农兽药残留、激素滥用等。国内对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分为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物理学危害因素3 大类[3]。

2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及影响因素

2.1 进口食品现状及进口食品安全风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2021 年我国进口食品金额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2021 年,我国进口食品总额达到了1 354.6 亿元,达到了近10 年的最高点,同比增长24.5%[4]。2021 年我国进口食品的种类主要为肉类及其制品、粮食及其制品、水海产品及其制品、乳品、水果及其制品,我国进口食品的来源地有181 个,进口食品渠道主要是电商平台[5]。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式相对好转,但进口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在跨境电商平台,劣质奶粉、保健品、各类零食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6]。跨境电商渠道正在沦为假冒伪劣食品、有害食品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例如,2019 年发生的“法国拉杜蓝核桃油事件”,该食用油存在增塑剂成分残留,却在电商平台宣传为婴幼儿辅食;2022 年,海关总署发出3 次食品安全风险公告,包括美国雅培婴幼儿配方奶粉、意大利费列罗巧克力以及以色列部分巧克力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被召回,但已在中国市场海淘渠道进行销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进口食品安全风险恐慌。

2.2 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

2.2.1 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

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是进口食品安全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7]。从政府层面来看,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后,尚未建立全面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尤其是没有健全进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监督制度,监管上仍然较为宽松,尤其是跨境电商食品安全监管中侧重检疫,缺乏完备的检验标准,这种风险监测更为关注税收征管风险、染疫风险以及生物安全风险等,但是针对跨境电商进口食品出现的多重转包、食品安全标准不一致等监管尚无明确标准,导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渠道成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洼地。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尚未充分履行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甚至没有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岗位和专职的食品安全监管员。

2.2.2 风险管理措施不完善

①检测技术和能力呈现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沿海地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较高、检测设备及人员较为充足;内陆地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检测设备不够先进、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②食品安全风险信息采集系统仍不健全,相关的风险信息主要是监管主体通过现场抽样检测获得,但风险信息采集不能获得社会其他主体的风险信息,且风险检测结果并未全面公开,也就无法充分发挥监管主体风险管理的成效[8]。

2.2.3 社会参与度不高

当前人们对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大多数是被动参与,只有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才会主动到相关部门寻求解决办法和法律援助。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由海关、农业或卫生部门开展,由于缺少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导致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缺乏足够的活力。此外,食品安全风险的举报投诉机制仍不健全,投诉和举报渠道仍不完善。

2.2.4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法律法规体系是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有力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但从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针对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还存在较多需要强化的地方。例如,当前涉及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虽然目前的法律体系涵盖了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环节,但针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条款仍然不够详实,易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监管约束不够等问题出现[9]。

3 进口食品安全风险应对的策略

3.1 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①政府层面应该做好宏观统筹和安排,不仅要完善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预警体系,从全国层面上构建融合多部门信息的信息交流平台,强化海关、农业、工商等多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进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机构,组建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队伍。②企业层面应充分发挥企业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在进口食品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必须进一步加以明确,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甚至是消费者,都可参与进口食品安全监管。

3.2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①建立“管检分离”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将政府部门检测实验室与企业、第三方机构及高校的检测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在全国各地建立适应地区食品安全检测需求的实验室,并且明确实验室是具有独立性的,不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管理。②强化进口食品安全检测的前瞻性,目前很多实验室都可以开展普通的进口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但很少有实验室可以开展前沿的食品安全检测项目,因此政府部门必须从长远角度进行进口食品安全检测的谋划,对可预测的前瞻性的进口食品安全检测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政策倾斜和政策优惠推动各地实验室开展这些项目检测。③加强我国食品进口企业以及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与国际之间开展的检测合作,从而积极推进食品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并根据生产工艺变化、检测技术变化以及消费市场变化,随时对进口食品标准进行更新和调整。

3.3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①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在强化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确保信息的准确可靠性,还应该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立进口食品安全检查信息反馈机制,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进口食品信息收集中。②充分发挥进口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全国各地进口食品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为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升行业协会的技术水平,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3.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应全面梳理有关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通过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10]。例如,建立专门针对进口食品的《进口食品监管条例》,对境外食品代购、跨境电商食品销售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对《进口食品监管条例》进行全面的解读,充分宣传条例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条例内容,从而营造更好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氛围。加大对进口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仅要对进口食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还要加大对进口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

4 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集中在商品质量保障不高、商品来源不明、售后服务困难等方面,对于食品安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监管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本文提出了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对策,推动进口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法律法规进口电商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电商下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