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食品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023-09-20冯洋洋
冯洋洋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1 药食同源理念的提出及分类
药食同源的理念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即药食两用,书中提到食物也可以作为药物(如药膳),提高人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或者治疗疾病的效果。从先秦时代,人们就发现某些食物制成汤后既有满足温饱的作用,也可以治疗疾病。到两汉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多种药材根据功能进行分类,到隋朝时期,便有人提出了食物均具有药物的特性,饮食应注意相生相克,合理搭配等理念。明代《本草纲目》细化了药食同源植物的食用方法,并明确了适宜人群以及用法等。当代,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发现药食同源物质在降压[1]、降血糖[2]、抗氧化[3]等药理活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关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截至2022 年,国家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规定,并经过安全性评估等一系列举措后,共纳入100 多种中药材,包括丁香、山药、山楂等。
有研究对目前已公布的中药材进行分类统计[4],结果显示,有95%的药材属于植物类药材,其余的为动物类药材;从功能的角度而言,主要以补虚类药为主,清热解表类次之;从药用部位而言,植物类药材多采用果实或者根茎部位;从药性而言,多为温性,而寒性、热性药材占极少数,并且绝大多数药材没有毒性;从归经的角度而言,以归肺、胃和脾为主。药食同源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与现代技术和经验相结合,把握中药材的作用部位和功效性能,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和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帮助医生医治更多的患者。
2 药食同源研究价值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以及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追求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即从过去的“饱腹”到现在的“养生”,从过去追求“辛辣刺激”到现在追求“温和滋补”。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老龄化问题的逐渐显现,由慢性病引起的心血管等疾病也成为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仅在我国,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合理膳食以及食补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国家的医生开始尝试用食物代替化学药物来对患者进行疾病干预和健康管理。同时,“农产品处方”“医农结合”等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与药食相关的养生知识深入日常生活中,其中最普遍的是根据节气食用不同的食物。在四季的变化中,人体也会出现诸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一系列的变化,而与之对应的,人们应该在饮食方面做出调整以滋补身体,使其适应多变的气候环境。①春季气温变暖回升,人体内的寒气渐渐散去,阳气慢慢产生,此谓“春生”,这个时间段人们应该多进食豆类、枣类食物,疏通肝气,抵抗病毒和细菌,如肝炎病毒。②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容易让人心生燥热而且出现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但此时也是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食用去火的食物,由于去火药食种类众多,因此人们在食用时要根据上火类型不同,比如心火、肺火、胃火等,食用针对性的食材,比如莲子煲汤主去心火,带莲心的莲子用水煎后的汤可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夏季胃口普遍变差,多食用去胃火的食材可以促进胃消化,保护胃黏膜。此外,有研究报道,生姜提取物可以通过调节Cag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的表达从而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5],进而降低胃肿瘤的发生率;猴菇多糖、黄芪多糖等可以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等物质保护胃黏膜。③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这既是对夏季常食冷饮后的脾胃功能进行调理,同时也是为寒冷的冬季做准备。初秋宜进食鱼、山药等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之后应多食一些润肺的食材,少食煎炒辛辣的食物以抵御秋燥之气。④冬季气候寒冷,身体机能也随之有所下降,新陈代谢变慢,这时应多食用对肾有滋补的食材,比如枸杞、大枣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补肾益精,补血安神。
在健康卫生体系下,依据药食同源的理念,各地区不断深化贯彻“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例如,依据黄芪、丹参和没食子酸等不同食材的抗菌、提高免疫力以及改善血脂代谢的功效,种植地的企业加大相关提取物的研发力度,并将该提取物广泛运用到保健和医药领域。与此同时,如何保护相关产地的环境,对珍贵食材的生长地加以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新疆地区因其独特的温带大陆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盛产多种名贵药材。而当前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野生资源的滥用,很多野生动植物资源面临濒危的状态,因此为了保护珍贵药材的生长环境,需要维护好当地的绿化环境,做好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对野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食材有效物质提取的效率和利用率,提升当地药食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3 药食同源相关农产品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由于药食同源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临床上其药用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针对药食同源中药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当今的焦点。比如在抗衰保养领域[6],由于自由基的积累会造成DNA 以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发生损伤,从而引发诸如皱纹、褐斑,严重甚至会造成心脑血管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含抗氧化剂的药物加以指导干预。而通过对人参、枸杞、马齿苋、当归、葛根、姜黄及山药等多种药食同源产品的抗氧化能力、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酚含量等多个指标进行提取测定,发现人参中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和黄酮类,枸杞中含有枸杞多糖、色素以及类黄酮和甜菜碱等物质,马齿苋中含有香豆素类和生物碱等物质,当归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物质,葛根中含有葛根苷、三萜皂苷和葛根素等物质,姜黄中含有有机酸、生物碱等物质,山药中含有皂苷物质,这些活性成分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从而证明上述药食同源的食品在临床上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用价值。此外,相关的动物以及细胞模型实验也证实某些中药例如马齿苋的水提物可以提高小鼠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且降低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甘草提取物能够增加肌肉细胞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少相关酸性代谢产物的含量;生姜提取物不仅对小鼠脑组织有作用,在小鼠血清以及肝脏中均检测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提升、抗氧化活性的增强;葛根素能降低小鼠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蛋白-1 的沉积,并且降低脑组织中氧化物的水平,从而提高小鼠的认知能力。因此,很多研究针对这些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合成,不仅深入了解了相关的抗衰机制,同时也将这些活性成分运用到抗自由基药物以及抗衰保健产品上。
3.1 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随着年轻人群体性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以“药食同源”为主题的保健品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保健品应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对人体具有调节作用。随着保健产品的宣传和开发力度的加大,相关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保健品主要集中在补充气血、提升免疫力、安神助眠等方面。保健食品竞争的背后是技术的竞争,而对中药材成分、作用机制以及功能的基础研究是技术发展的基石。例如,生长在我国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的青果(Canarii Fructus),又称橄榄,果型呈纺锤形,味苦涩,其化学成分包括多种酚类、黄酮类以及多糖类等有效抗氧化分子,此外,还包括以铁为主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膳食纤维,还有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等大分子物质。针对这些分子进行的体外活性研究表明,提取物中的多种物质在清热解毒以及抗菌消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青果中的酚类和黄酮类具有对抗乙肝肝炎病毒的作用[7],青果中的短叶苏木酚酸甲酯以及异柯里拉京活性物质可以对抗甲流病毒[8],总黄酮及没食子酸可以对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且建立的炎症模型实验中发现其具有抗炎镇痛的功效。基于对青果深入的基础研究以及多个细胞、动物模型的验证,以青果为原料的保健品应运而生,包括咀嚼片、茶饮以及果汁等多种产品,现已开发出的相关品牌有陆尔草牌沙参青果双花含片(国食健字G20130048)、九巴牌利木达含片(国食健字 G20050711)、珍世堂牌珍珠青梅含片(国食健字G20110522)等,分别具有清咽护肝、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也表明青果含片对咽部上火发炎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较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在药品中的应用
药食同源的食物除了具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食物本身具有的安全性是其一大优势,因此通常会在很多中成药中添加一些药食同源类食材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疗效。早在20 世纪人们就发现桑叶中含有多酚、黄铜、植物纤维等多种成分以及钙、铁、锰多种营养元素(约占25%)。相关药理以及体外试验已证实,桑叶中的活性成分对血液中脂质、胆固醇的含量具有调节作用,同时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临床上表现为抗菌消炎、降糖降脂、清肺清肝等多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以桑叶为原料制成中成药的药品也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实施和验证,比如可以疏肝利肾的桑麻丸、宣肺止咳的桑姜感冒片、清燥退热的秋燥感冒颗粒等。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药食同源食材的起源、研究、生产以及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梳理,各项内容表明,随着“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实施,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从药食同源食材的活性成分角度而言,多种食材中含有多酚、多糖以及植物纤维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消炎抗菌、抗衰抗氧化等多种功能。此外,体外细胞、动物模型以及多种临床试验也证实,药食同源食材的有效活性成分可以调节炎症通路、细胞增殖凋亡通路以及代谢等多个通路上多种物质的代谢水平。尽管如此,很多药食同源食材的基础作用机制仍然不够明确,这给未来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后续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提高生产工艺流程,还要对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以保证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