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洱源县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措施探讨
2023-09-20徐睿
徐 睿
(洱源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大理 671200)
洱源县是云南省最大的以散养为主的奶牛养殖区,奶牛饲养在洱源县已有500 多年历史,乳业已成为全县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县域内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1]。但近年来,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饲养奶牛收益下降,农户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受挫,奶牛存栏急剧下滑,生鲜乳产量减少,满足不了乳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奶源竞争激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安全的乳制品需求不断增加,倒逼乳品企业严格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力度。新形势下,洱源县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1 生鲜乳生产收购及监管现状
1.1 生鲜乳生产收购状况
洱源县位于云南省中部高原偏西,呈高山、峡谷、平坝、湖泊相间地貌,常年温和湿润,温和湿润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为奶牛饲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的条件。2021 年末,全县奶牛存栏26 997 头,其中,能繁母牛常年占比65%左右,分散饲养在全县8 个乡镇10 658 户农户和牧场中, 3 000 头以上的奶牛场仅有1 个,100 ~300 头奶牛场4 个,饲养5 ~100 头以下的奶牛养殖大户、家庭适度规模奶牛场共365 个(户);但饲养10 头奶牛以上户数逐渐增加,5 头以下大幅减少。2021 年末全县生鲜乳产量89 555 t,日均产奶228 t。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设68 个生鲜乳收购站,其中机械化挤奶站54 个,生鲜乳运输车17 辆。
1.2 生鲜乳监管状况
经过多年来的监管治理和清理整顿,全县生鲜质量安全监管不断规范,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实施,生鲜乳收购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乳品企业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完善,构成了生鲜乳收购站快速检测为辅、企业检测为主的检测体系,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为生产加工优质乳制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看,全县乳业发展仍处于传统乳业向现代乳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乳业生产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的格局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依然突出,全县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依然任重道远。
2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奶牛饲养分散,生鲜乳生产监管难以监管到位。全县奶牛分散饲养于千家万户,生产规模弱小,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难以做到饲料、用药、管理等统一,生鲜乳生产环节难以监管到位。
(2)部分农户未能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的规定,兽药残留检出情况偶有发生。奶牛诊疗用药后,兽医未告知农户兽药休药期,期间不能交售牛奶。受经济利益驱使,少数农户不顾休药期规定,依然交售牛奶,导致兽药残留检出情况偶有发生。
(3)乳品企业不注重奶源基地建设,部分地区存在抢购奶源现象。随着全县传统乳扇制作规模扩大,对牛奶需求量大,利用牛奶价格机制冲击原有市场,打破三家乳品企业收购格局。甚至有省外的一些奶贩子也渗透到洱源县,走村串户,打探消息,高价利诱,倒买倒卖,扰乱生鲜乳收购市场秩序。
(4)部分生鲜乳收购站质量检测不到位,为乳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由于试剂等检测费用增加,虽然企业承担了一部分,但大部分由生鲜乳收购站自行负担。收购站业主为减少检测成本,不按应检尽检的要求检测,实行抽检,由于检测不到位,为乳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5)部分生鲜乳收购站生产、收购记录不完善,档案保存不完整。部分生鲜乳生产、收购从业人员对生产、收购、销售记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负工作,记录不及时、不认真,记录档案不完整,给质量溯源带来很大困难。
(6)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训指导,从事生鲜乳生产收购监管、生产收购等的人员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但与新形势下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监管等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乳业生产分散,制约生鲜乳生产环节有效监管
生鲜乳生产环节监管是源头监管,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关口,从源头上杜绝兽药残留等不合格牛奶销售,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但全县乳业生产分散,规模弱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奶牛分散饲养,给生鲜乳生产环节监管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作为饲料原料的农副作物调运受阻,饲料价格成倍增长,奶牛饲养成本增加,而牛奶价格涨幅远低于饲养成本的涨幅,饲养奶牛亏本,挫伤了奶牛饲养的积极性,部分农户不愿增加投入,饲喂、管理松懈,导致奶牛抵抗力降低,疾病多发,用药增加,兽药残留风险增大。
3.2 监管体制不顺,日常监管不到位
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洱源县没有设立专职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乡镇畜牧组分级监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还承担着动物检疫及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能,任务十分繁重,人员少且身兼数职,存在缺经费、编制不足等突出问题。乡镇畜牧组不但承担着辖区内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畜牧科技服务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本职工作,还要服从乡镇安排的其他中心工作,乳业生产监管困难重重,日常监管难以到位。
3.3 生鲜乳收购站建设管理相对滞后
近年来,由于全县奶牛存栏减少,部分生鲜乳收购站因收不到牛奶而倒闭退出,特别是机械化挤奶站更为突出,收奶点乘虚而入收购牛奶。但目前,尚未对收奶点设置条件作明确要求,收奶点设置的机动性、灵活性、隐蔽性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增加了很大困难[2]。生鲜乳收购站、乳扇作坊利用这一特点在牛奶量高的自然村设置收奶点,收购区域相互渗透,挤兑、抢占奶源,不但扰乱了生鲜乳收购秩序,还给生鲜乳收购带来安全隐患。
4 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
4.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为切实加强绿色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大理州人民政府2021 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支持建设“8+1”万头奶牛牧场。洱源县人民政府结合实际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相关政策支持,巩固乳业现有资源优势,提升乳业生产格局。强化奶牛良种改良,提高奶牛个体单产;积极向省州争取“粮改饲”项目支持,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和牧草种植,降低饲料成本。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乳品企业、养殖协会、合作社等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奶牛养殖大户、家庭适度规模场、标准化规模奶牛场的扶持,适当给予价格优惠,激励养殖大户、家庭适度规模场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3]。加快推进机械化挤奶进程,引导农户使用手推式挤奶设备挤奶,减少牛奶污染概率,实行优质优价、同质同价,提高奶牛饲养积极性,确保奶源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2 切实开展生鲜乳收购环节监管
生鲜乳收购站是连接乳品企业和农户的关键环节,切实开展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推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以《大理州生鲜乳收购站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DB5329/T 66——2019)为依据,结合《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换证时机,对现有生鲜乳收购站优化重组,取缔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生鲜乳收购站。建立生鲜乳收奶点准入机制,实行收奶点备案准入,规范奶点收购行为。进一步完善乳品企业管理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收购站管理收奶点,收奶点联系农户,监管部门适时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按谁建设、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乳品企业的主体责任,不断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经营秩序,保障广大农民利益、企业利益、政府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平衡 发展。
4.3 强化生鲜乳质量监测
督促乳品企业不断完善生鲜乳检测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生鲜乳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项目,加大检测频次,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牛奶进入加工环节[4];加大对生鲜乳收购站快速检测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建立绩效奖惩机制,检测效果与利益链接,督促生鲜乳收购站严格执行应检尽检的要求。积极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的生鲜乳抽样检测任务外,利用县域内检验检测资源或第三方检测平台,加强监督检测,抓实源头把控,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4.4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从业人员和执法监管人员的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水平和执法监管能力。加强对奶牛养殖者、乡村兽医等从业人员生鲜乳质量安全相关要求、奶牛禁限兽药、非法添加物质的宣传,规范奶牛用药行为,营造良好的兽药使用氛围,让奶牛养殖者自觉履行休药期的义务。
4.5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县乡(镇)上下联动,定期、不定期开展生鲜乳生产收购活动的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查处,并列入诚信档案,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等司法部门严加制裁。
4.6 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维护生鲜乳购销秩序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通知》要求,督促乳制品企业与生鲜乳收购站按照《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GF-2016-0157),规范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督促养殖加工购销双方严格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对签订不符合示范文本要求的合同、签订霸王条款合同、随意毁约争抢奶源的乳品加工企业和不遵守合同的养殖企业,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必要时对乳品企业进行约谈和通报。同时建立合同备案制度,由县级监管部门及时将购销合同录入“全国奶业监管平台”,切实提高合同履行约束力[5]。
5 结语
综上所述,乳业生产分散、规模化程度低是影响洱源县生鲜乳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动乳业生产向规模化转型,加大生鲜乳生产、收购监管、监测,不断提升生鲜乳质量,满足新形势下生鲜乳质量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