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堂容量的统编教材教学探微

2023-09-20袁海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袁海洋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内容多、知识点密集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给课堂确定合理合适的容量。文章拟从“精炼内容,形成学习重量”“浓缩活动,把控学习质量”“提升思维,挖掘学习深量”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量、活动量与思维量。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课堂容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3-0065-04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内容多、知识点密集的特点,不少一线教师在教学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出现时间紧的问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容量。课堂容量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量、活动量、思维量。本文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对基于课堂容量的统编教材教学进行简要探究。

一、精炼内容,形成学习重量

重量是物理学名词,指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指向地心的力的大小。从课程角度来看,学习重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量。

(一)依據课标,立足教材

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而且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基本参考工具。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本课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以及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进一步滑向半殖民地深渊等内容。基于以上内容,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认识民族危局之下,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对国家道路的近代化探索及其局限性,从他们的探索中感受民族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确定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一节课的主题思想。教学立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完成。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中,笔者根据上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立意。将本课内容置于近代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以思考,以中华民族的危机与应对为基本线索,以“农民阶级——空想式抗争”“地主阶级——修补式改革”两大主题构建本课的教学结构,从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中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初高中衔接

教师关注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衔接,不仅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还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节约时间。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已经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也就是说,高一学生是基本掌握本课所涉及的史实的。基于此,笔者弱化基本史实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回顾相关知识点,同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二、浓缩活动,把控学习质量

质量作为物理学概念时,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是物体密度和物体体积的乘积。在课堂上,如果物体体积对应的是知识量,那么物体密度对应的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教学强调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某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掌握学科知识,强化合作意识,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可以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洋务运动在某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其原因,要求有对应的史料进行支撑。各小组成员汇集史料,从中挑选最典型的史料上台进行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成果,用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影像史料展示关于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包括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教育等方面),还用文字史料来介绍每一项成果最初创办的原因。学生小组展示本组成果后,笔者将其中较有价值的史料进行汇总,如下所示:

史料一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史料二    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史料三    李鸿章指出,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持通事。凡关于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史料四    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学生结合各小组的发言,得出以下结论:洋务派最初认为中国只是武器军备不如外国,故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发展带来的燃料、资金不足问题,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的过程中,发现语言不通会给中国带来“大害”,因此创办翻译学校;在海疆屡被侵犯后,认识到必须加强海防,于是建立新式海军。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疑问:洋务运动发展过程有何特点?学生经过讨论,给出答案:缺乏计划性。

各小组课前搜集、分享、分析史料,课上与其他小组交流成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二)引导学生自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进行自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进入尾声时,给学生发了一张自我评价量化表(见表1),让学生在课上完成。待学生完成后,笔者请两位学生就自己的量化表内容进行发言(这里仅展示其一,即表2)。课后,笔者将全班学生的量化表收齐,再对量化表反馈的情况进行分析,制订适用于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的教学计划。

三、提升思维,挖掘学习深量

学习深量,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增加学习深度,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一般包括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史料情境

史料教学是常见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辨别、概括、归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围绕课本知识运用史料,使课堂成为系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史料教学中引用的史料,既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基于以上认知,笔者做出以下设计。

关于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通过展示图像史料的方式。如在讲到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笔者出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进一步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历史地图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关于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通过比较与概括史料的方式。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笔者给出史料五、史料六、史料七、史料八。

史料五    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

——摘编自马勇《马勇讲史:觉醒》

史料六    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编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史料七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史料八    明治天皇获悉军港设施落后时,在1887年谕令从7月1日起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予以资助,从而掀起了官员与民众为海防捐款的活动。

—— 摘编自皮明勇《中国近代军事改革》

通过分析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就已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建立了近代海军,另外日本全国上下对甲午中日战争十分重视;中国虽开展了洋务运动,建立了新式海军,但仍受封建制度束缚,另外当时部分中国人把甲午中日战争视为李鸿章一人之事。通过对比,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中国这个传统的封建帝国无法战胜日本这一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史料,能够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而揭露历史发展的深层规律,提高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二)合理设置疑问

课堂上,教师合理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做到论从史出。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14年之久,一度占据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在讲相关内容时,笔者先给出史料九和史料十,然后提出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为什么会发展如此迅速?

史料九    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

——摘自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史料十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学生结合史料九和史料十,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最早宣传平等平均思想,这一思想对广大民众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因而他们纷纷加入其中。

接着,笔者给出史料十一,并提问:上述太平天国运动宣传的理想社会是否实现了?为什么?

史料十一    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議是也,即潜佐将施行。”

——摘自张德坚《贼情汇纂》

学生依据史料十一,认识到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后,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土地制度依旧存在,整个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因而建立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并没有实现。

最后,笔者给出史料十二,并提问:根据史料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依然是封建政权的原因。

史料十二    欲由襄樊一路直取河南……杨秀清觊觎江浙财富之区,欲由长江径取江宁为巢穴,争论不绝。

——摘自汪堃《盾鼻随闻录》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个体小生产者,缺乏长远战略意识,又提不出科学的指导思想,故而无法冲破封建藩篱。

至此,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对课本中提到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必然的这一结论有了深刻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既是坚持论从史出的过程,又是提高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总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推进新课改、推行新教材的背景下,确定合理合适的课堂容量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在确定课堂容量时,需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重量、质量与深量,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量、活动量和思维量,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期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石志群.对课堂容量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2):12-13.

[2]  任云.立足教材,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例谈高三复习课中教材使用的重要性[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6):23-26.

[3]  陈志刚,于萍.也谈教学立意的理解与实施[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2):27-32.

[4]  曾清浩.例谈高中历史教学立意确定的四种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2021(3):6-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陈必升.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7]  万志春.基于史料探析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路径:以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22):70-72.

[8]  刘芳芳,张帆.历史学家谈高中历史教材:张帆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9):3-7.

[9]  贺丽.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