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策略

2023-09-20陈俊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陈俊超

[摘 要]“双减”政策的推行,旨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使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劳动教育如何切合 “双减”要求走学科整合之路,成为不少教师思考的问题。“双减”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探究劳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3)13-0050-04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为了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意味着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实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作为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明确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劳动实践经验。

202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原来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决定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从此,劳动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有了发展的空间。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落实“双减”政策要努力实现教育要素的良好协同,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单打独斗”“主次不清”“重智轻育”等情况,通过学科整合,高质量推进“五育融合”,优化教育生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因此,教师需要整合多学科资源,在学科融合的综合学习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观念塑造和思想引领的专业特长,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中自然地接受劳动教育,同时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基于学科融合的大教育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劳动活动,逐步磨炼个人的意志,形成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担责任的精神。接下来,笔者就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探究劳动的意义

大部分初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也懂得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前的初中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且有一定数量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能力差。这些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同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本课教学首先要探究劳动的重要意义。

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视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是一颗“螺丝钉”》,该视频讲述了三位“五一”假期仍奋战在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的故事。教师接着介绍了古今中华民族伟大的建设成就,并结合习近平主席有关劳动的金句引导学生探究劳动的意义,感受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劳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让学生在情境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爱国热情,增强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能主动承担历史重任。

[教学片段]

情境议题1:劳动成就今天。

议学活动1:情境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议学任务1:教师播放视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是一颗“螺丝钉”》后,请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三位“五一”假期仍奋战在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积极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为建设科技强国添砖加瓦;让相关人员的生活更便利;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教师总结提升: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

教师展示图文材料: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开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251年),是蜀郡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修筑的综合灌溉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的防洪灌溉,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

请学生结合习近平主席的金句,思考讨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这些伟大的建设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提升: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华民族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中国今天的辉煌。

二、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美好今天,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现代社会,分工协作已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行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展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如何辛勤付出的,然后布置议学任务,引导学生对不同岗位的劳动者进行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分工不同的劳动者是否都值得赞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否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使学生在思辨中理解“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助力国家发展。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社会上每一种正当职业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缺一不可”,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这样基于真实情境的议题探究中,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素养得到培养。

[教学片段]

情境议题2:如何正确看待不同岗位的劳动者?

议学活动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展示成果。

议学任务2:教师展示图1~图4,图片涉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既有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有农民和普通工人,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人的劳动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相同点,他们都辛勤付出,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不同点,他们的工种不同、学历不同、技术不同、贡献不同。

教师展示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材料及视频:

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她不忘初心,坚守医学教研第一线,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关爱每一个生而不凡的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她主动请缨,负责带领协和医院的186名医生驰援武汉,整建制负责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危重症病房,精心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为全国疫情防控筑牢坚固的屏障。同时,她积极组织专家将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与国际同道交流分享,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马长好,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分公司转子车间数控车工,主要负责离心压缩机各种类型叶轮精加工,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等工件的抢制、研制工作,是沈阳鼓风机集团的生产骨干和技能精英,更是一名“工人创新大师”,被身边的工人师傅们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无论是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还是普通技工马长好,他们都是劳动者……

让学生结合材料及视频,说说不同的劳动者是否都值得赞美,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提升: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體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三、心怀中国梦,实干创未来——践行劳动精神

中国梦,本质上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要靠劳动来实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用实干托起中国梦,都应自觉践行劳动精神。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视频《“实干”诠释了中国人的飞天之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实干精神,使学生爱国、爱劳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的斗志,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接着通过航天英雄杨利伟和香港18岁少年谈梦想的视频,特别是杨利伟的寄语“期待在太空看到你们最酷的身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青少年从现在开始,勇担责任,落实实干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真正做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片段]

情境议题3:中国梦的实现,为什么需要实干精神?

议学活动3:情境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议学任务3:教师通过视频《“实干”诠释了中国人的飞天之路》创设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梦,中国梦。70年披荆斩棘,迎来春华秋实。中国的弹星箭船,一次次升空,一次次发射,一次次创造奇迹,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回望奋斗历程,中国奇迹其实没有奥秘,就是一个字“干”。几代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让学生思考:中国航天梦的实现得益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提升: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情境议题4:青少年如何发扬实干精神?

议学活动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展示成果。

议学任务4:教师播放杨利伟和香港18岁学生谈梦想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杨利伟叔叔对18岁学生的期许,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提升: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总之,意识决定行为,观念影响行动。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不失为有效之举。本文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双减”政策与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紧跟“双减”政策的步伐,努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