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中的“律”与“响”概念研究
2023-09-19胡爽
胡爽
摘 要: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律”与“响”概念是理解和分析民间音乐韵律特点的重要理论工具。“律”指音程区间和度数,反映音乐的旋律线条;“响”指旋律的节奏和节奏感,体现音乐的节奏特征。“律”“响”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本文从“律”“响”概念出发,分析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民间音乐的律性和响性特征,揭示其产生的审美原因和音乐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律”“响”在民间音乐教学和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律”与“响”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4-0-03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艺术魅力源于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生动变化的节奏,这也体现在“律”和“响”两个方面。“律”指音乐的旋律线条,体现音高的变化;“响”指音乐的节奏结构,体现时间长短的变化。“律”“响”作为理解和分析民间音乐韵律特征的重要理论工具,其内涵丰富而又易于把握,为探讨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提供了重要视角。
本文专研理解和应用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中的“律”与“响”概念。先考察“律”“响”概念的提出过程与发展,然后分析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律”“响”特征,探讨它们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效果,进而研究“律”“响”在民间音乐教学与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研究成果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展望。为提高对民间音乐的理解与活用提供借鉴,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一、“律”“响”概念内涵及理论渊源
(一)“律”“响”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律”“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由秦悦在20世纪提出,用于分析和描述民族民间音乐的韵律特征。“律”指音程区间和度数,反映音乐旋律的线条;“响”指旋律的節奏和节奏感,体现音乐的节奏特征。“律”关注旋律的高低,“响”关注旋律的长短,二者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律”“响”作为理论工具,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律性和响性特征,揭示其产生的审美原因和音乐表达效果。在民间音乐教学和创作中,“律”“响”也有重要应用,可以指导旋律线条和节奏的构成,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1]。
(二)“律”“响”概念的理论渊源
“律”“响”概念的提出,受中国古代“律吕”和“声律”理论的影响。“律吕”理论关注音乐旋律的高低律动,“声律”理论强调音乐节奏的律动,这为“律”“响”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民族音乐学关注民间音乐韵律的研究也对“律”“响”产生了影响。如吕思勉提出的“跳起”“回环”概念关注旋律线条,MK.谢尔盖耶夫提出的“节奏-音高结构”理论关注旋律的节奏和音高两方面,为“律”“响”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20世纪中期,随着对中国本土民间音乐研究的加深,秦悦提出“律”“响”概念对民间音乐韵律特征进行描述,并在研究中得以广泛运用,这标志着“律”“响”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后,许多学者对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也采用“律”“响”进行分析与研究。
综上所述,“律”“响”概念的提出受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和民族音乐学研究影响,并在20世纪形成和发展,为分析民族民间音乐韵律提供重要理论工具[2]。
二、“律”“响”在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体现
(一)中国民间音乐的“律”“响”特征
中国民间音乐追求自然的音韵效果,旋律线条流畅优美,节奏感强且富于变化。这体现在律和响两个方面。律性方面,中国民间音乐旋律以四五度和全全音为主,音程平缓流畅,追求自然顺畅的旋律变化。不使用大跨度的音程,兼顾平行音和跳进音的运用。这使得旋律线条柔和舒缓,给人以自然宜人之感。响性方面,中国民间音乐节奏感强,变化生动。旋律长短灵活多变,使用切分节奏手法,追求节奏的变化与对比。鼓点与旋律或歌词的对应,使得节奏感强烈而富于变化。这种节奏感的变化使音乐富于表现力,能够描写生活与人情。
表1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律”“响”表现形式与特点。
(二)“律”“响”特点分析
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律”“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律”“响”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2.情感表达: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律”“响”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如中国的古琴曲《广陵散》就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柔和的音色来表达出深情厚谊的情感。3.文化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律”“响”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三)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律”“响”特征
蒙古族民间音乐以长调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弧线形状。这在“律”和“响”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律性方面,蒙古族民间音乐使用较宽广的音程,主要以大三度至六度为主,呈现出起伏较大的旋律线条。这使得旋律壮阔宽广,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响性方面,蒙古族民间音乐节奏感较强,但变化相对均匀。镜面节奏结构明显,鼓点与旋律密切对应。但整体而言,节奏结构比较简单固定。这使得蒙古族民间音乐节奏感较强,但相对均衡单一,少有复杂变化。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音乐和蒙古族民间音乐在律性和响性方面体现不同特点。中国民间音乐追求流畅柔和与变化多端,蒙古族民间音乐以广阔起伏和均匀节奏为主。这使两种音乐在艺术效果上产生差异,体现各自的民族特色[3]。
(四)藏族民间音乐的“律”“响”特征
旋律低沉音乐类型,追求庄严神秘的效果。这在“律”和“响”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律性方面,藏族民间音乐使用较低的音域,主要在中低音区,较少使用高音。旋律线条平和低沉,变化较小,没有较大的跨音程。响性方面,藏族民间音乐节奏感较弱,变化较小。旋律长短基本固定,鼓点也较为简单固定。整体而言节奏结构比较单一,变化不大。
综上所述,藏族民间音乐在律性和响性方面追求低沉平和与均匀简洁,这与中国民间音乐和蒙古族民间音乐形成较大差异。三者在律性和响性上的差异,使其在音乐表现上体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五)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律”“响”特征
朝鲜族民间音乐带有浓郁的农耕文化色彩,旋律线条简洁流畅,节奏感较强。这在“律”和“响”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律性方面,朝鲜族民间音乐使用较窄的音域,主要为五声音阶,旋律变化较小。旋律线条简洁流畅,重复和轮唱较多,表达直接。这使得旋律简单易懂,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响性方面,朝鲜族民间音乐节奏感较强,变化较大。通过不同的拍子和旋律与拍子的对应,产生明显的节奏感和变化。鼓点使用较为复杂,与旋律结合紧密,增强节奏的变化。这使得朝鲜族民间音乐节奏感明显,富于变化,能够表达生动活泼的性格。
朝鲜族民间音乐在律性和响性方面体现简洁流畅与节奏感强的特征。与藏族民间音乐相比,朝鲜族民间音乐在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其音乐效果更加生动活泼,这也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4]。
(六)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律”“响”特征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以长调为主,音域较宽,律性较广阔,但变化较为平缓。这使其旋律线条宽广流畅,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响性方面,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节奏变化较大,通过不同拍子的使用及其变换,产生复杂的节奏变化和节奏感。但总体而言,节奏结构较为散漫,变化较为自由。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在律性方面与蒙古族民间音乐较为相近,均追求广阔的旋律线条;但在响性方面,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节奏变化更为自由丰富。这使得两种音乐在艺术效果上有一定差异:蒙古族民间音乐更加雄浑简洁,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更加复杂变化。
综上所述,对不同民族的更为细致全面的考察,可以找到其在“律”和“响”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理解不同民间音乐韵律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这需要对不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音乐的影响有深入理解,才能在“律”“响”的角度进行准确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研究。这也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律”“响”的审美效果与音乐表达
(一)“律”“响”的不同组合产生的不同审美效果
“律”“响”的不同特征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1.律性流畅柔和,响性节奏感强的组合,如中国民间音乐,可以产生自然优美与变化生动的效果。
2.律性广阔,响性节奏感均匀的组合,如蒙古族民间音乐,可以产生雄浑宏大的效果。3.律性低沉平和,响性节奏感简单的组合,如藏族民间音乐,可以产生庄严肃穆的效果。4.律性简洁,响性节奏感强的组合,如朝鲜族民间音乐,可以产生亲切生动的效果。
不同民族民间音乐在“律”和“响”上的特征组合不同,使其在审美效果上各具特色,体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这是不同民间音乐可以产生丰富艺术效果和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二)“律”“响”在不同体裁民间音乐中的音乐表达
在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中,“律”“响”也有不同的音乐表达。1.在采之类体裁中,律性以流畅变化见长,可以表达乡愁或情感;响性以节奏感强和变化为主,可以描写生动景象。2.在山歌体裁中,律性以起伏跌宕见长,可以表达豪迈情怀;响性以鼓点对旋律密切对应见长,可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3.在民间器乐体裁中,律性可以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变化获得丰富表达;响性可以通过复杂的节奏变化和旋律得到生动表现。4.在民间舞蹈乐曲中,律性需与舞蹈动作相配合;响性以复杂变化的节奏感为主,以强化乐曲的舞蹈性。
不同体裁的民间音乐,需要“律”“响”的不同表现手法,以达到对应的音乐表达效果。这需要音乐创作者对不同体裁的特征有深入理解,据此运用恰当的“律”“响”手法进行创作。
(三)“律”“响”在民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路径
在民间音乐创作中,可以根据不同体裁与表现内容,选择恰当的“律”和“响”手法。1.根据体裁特征选择“律”“响”手法。如采之类选择流畅律性和变化响性;山歌体裁选择跌宕律性和对应响性。2.根据表现内容选择“律”“响”手法。如表达乡愁可以选择流畅律性,表达豪迈可以选择跌宕律性。3.根据创作主题选择“律”“响”手法。如主题为美好山川可以选择广阔律性。4.结合不同民族风格运用“律”“响”手法。如欲体现蒙古族风格可以使用广阔律性和均匀响性。5.综合运用不同“律”“响”手法达到丰富效果。如采用流畅律性和变化响性表达乡愁,同时加强节奏感达到欢快效果。
民间音乐创作者需要对“律”“响”理论有深刻理解,并根据创作意图与体裁特征综合运用,方能达到理想的音乐表达效果。这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对不同民间音乐的个案学习。
四、研究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從“律”“响”概念出发,对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律性和响性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中国民间音乐追求流畅柔和的律性和变化生动的响性;蒙古族民间音乐以广阔跌宕的律性和均匀的响性为主;藏族民间音乐以低沉平和的律性和简单的响性为主;朝鲜族民间音乐以简洁流畅的律性和节奏感强的响性为主。2.“律”“响”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与音乐表达。如中国民间音乐产生自然流畅的效果,蒙古族民间音乐产生雄浑宽广的效果。3.在不同体裁民间音乐中,“律”“响”有不同的作用。如在山歌中“律”体现豪迈,“响”增加表现力;在采之中“律”表达乡愁,“响”描写景致。4.在民间音乐教学中,“律”“响”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创作能力;在创作中,可以根据体裁与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律”“响”手法。
(二)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1.对更多民族的民间音乐律性和响性特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亟须进一步拓展。2.对“律”“响”理论在民间音乐教学与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案例分析还不够充实,需要进一步丰富。3.对“律”“响”理论的限制及其与其他理论的结合还需进一步探讨。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学者加强对更多民族与类型民间音乐的律性与响性研究,丰富教学与创作案例,探讨理论的发展与整合,以期形成系统完整的“律”“响”理论体系,为分析与运用民间音乐韵律特征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理论基础。
总之,“律”“响”作为理解和分析民间音乐韵律特征的理论工具,其理论内涵与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但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对民间音乐审美特征的认知,为提高民间音乐教学、演奏与创作水平提供一定借鉴,这是本研究取得的积极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超男,从梦滢.谈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2(25):105-107.
[2]屈盈君.如何结合民族音乐学理论提升声乐教学有效性[J].艺术家,2020(08):80.
[3]蒂莫西·赖斯,魏琳琳.民族音乐学理论(下)[J].音乐文化研究,2019(04):126-142.
[4]崔耘豪,张永东.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思考[J].大观(论坛),2019(0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