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唐宫夜宴》意境美之漫谈
2023-09-19周若楠
周若楠
摘 要: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于2021年2月10日晚在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广受赞誉、好评如潮。该舞蹈采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讲述了一群唐女俑“复活”后,进宫献艺途中发生的趣事,将唐代繁华的宴乐景象以及唐代传统文化的恢宏气度呈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舞蹈意境创造的角度对《唐宫夜宴》进行剖析,旨在探索舞蹈意境创造的多元化结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舞蹈,使舞蹈达到“言有意而意无穷”美好意境。
关键词:《唐宫夜宴》;意境;5G+AR技术;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4-00-03
一、舞蹈作品《唐宫夜宴》简述
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原名《唐俑》,2020年由郑州歌舞剧院选送,2021年受邀参加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华传统文化经由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体,再次呈现在当代人的眼前。这个仅6分钟的节目播出后,迅速获得了20亿次的播放量、上千万条弹幕,且5次登上热搜,使这个作品成为当年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作品之一 。
《唐宫夜宴》的创作灵感源于1959年在河南安阳的张盛墓中出土的8件隋代乐舞俑,以及2008年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置度村M8隋墓出土的“唐三彩”唐俑。作品讲述的是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14名憨态可掬、活泼俏丽的唐代乐舞女官去赴宴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舞蹈结构共分5小段:其一是博物馆中的“定格”,虚无缥缈的星空,零星的灯光落在唐女俑的身上;其二是借乐舞俑们“活化”之后在花園中穿行嬉戏,巧妙地将莲鹤方壶、妇好鸮尊、唐三彩、《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一系列国家级文物宝藏一一呈现;其三是编导认为这一段“最具少女情怀”,夜幕降临女官们路遇一弯湖水,纷纷以水为镜敛起了妆容,有的忽然被触动了思乡之情,吹奏笛子以表思乡之情;其四是号角响起,女官们立即整装列队庄重地步入宫殿,女乐官们的演出无不体现出大唐盛世女性的雍容气度;其五是女官们缓缓离去,暗示“博物馆奇妙夜”将要落下帷幕,重新化作“远去的历史”[1]。
二、《唐宫夜宴》的舞蹈意境创造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则认为,舞蹈创造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3]舞蹈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人体动作和情景的创造。中华传统文化属于旧材料,但《唐宫夜宴》讲述的不是帝王将相或名士文豪的老套故事,而是讲述诙谐幽默、俏丽活泼的唐女官们赴宴表演路上发生的趣事,使传统文化的美在舞蹈中被充分挖掘并赋予当代表达,十分贴合现代青年群体的时尚审美和意趣,激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同时,该作品从“荷花奖”的舞台走上荧幕,借助现代“5G+AR”技术①,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既呈现了具体鲜明的视觉形象,“实”得可观可感,“虚”得深邃朦胧,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作品“舞”有尽,而意无穷,由此营造出丰满的“景随情至,情由景生”的意象境界。意境的创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将从景、情、形、象、境五个方面,深入剖析舞蹈作品《唐宫夜宴》的意境创造。
(一)以“景”显境
景,即舞蹈作品中的特定时空、引发人物动情的外部环境,有了景,人物方能见景生情,情随景迁。[2]舞蹈《唐宫夜宴》借助“5G+AR”技术进行舞美构建,突破舞蹈时空转换的局限,将河南博物馆搬上舞台,围观中打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独特体验。
几滴彩墨滴落晕染开,《千里江山图》跃然于舞台之上。以《千里江山图》作为舞台背景,随着“复活”的唐女俑们穿行在《树下美人图》《备骑出行图》《捣练图》等国家古画之中,在树影婆娑的山峦间流连舞动,领略大唐风采。古典舞作品《唐宫夜宴》中“屈膝前倾”“垂首端肘”,行走动作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跟随唐女俑舞动行走的路线,唐俑们在场景中边行进边打闹,场景变幻夜幕降临,练习一天的唐女俑在小河旁整理妆容,休整调息。穿越层层宫墙来到金碧辉煌的大殿,舞姿轻盈似飞燕,机敏若惊鸿,闲婉柔曼,妙态举世无双,即便在宏大雄伟的宫殿翩跹起舞也不缺失端庄大气,展现盛唐的“大美之景”。
唐女俑每一次“列队前进”都暗示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景象一: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水榭楼台与流水湖泊相辉映;景象二:亭台楼阁辉映,皓月当空,星河流转;景象三:宫殿富丽堂皇、光彩夺目,每部分故事情节均表现出唐代百卉千葩的景象,壮阔雄伟的气概,以唐女俑舞动行进做联结,使各部分景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在“流”的过程中展现出丰富悦动的“线”的意象,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行云流水”般的特殊的形式意味[4-5]。
(二)融“情”入境
情,是舞蹈的原动力,亦是舞蹈作品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舞蹈编导在生活中不动情、无所感,就不可能创作出舞蹈作品;舞蹈演员表演时没有情、不动情,就无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塑造不了鲜活的形象,更无法创造意境美,无法使观众产生共情。[2]那么情从何而来呢?
唐女俑们踱着碎步走来,沉浸于吹奏的两个乐俑发现落单后,着急忙慌地推搡出一场唐宫少女版“多米诺骨牌效应”,奠定了整个作品前半段诙谐幽默的情感基调。在动作编排上巧妙地运用了“互相推搡”“捂嘴偷笑”“争抢手鼓”等舞段,将唐宫少女们做坏事后娇憨讨好的模样,搞怪捣蛋得逞后的小眼神,练习时沾沾自喜的神态展露无遗[6]。
唐女俑充满“烟火气儿”的舞蹈动作与观众产生了共鸣,比如上一秒嬉戏打闹,听到号角召唤后秒正经,前后情绪反差被网友们戏称“唐宫女子上班图鉴”,拉近了观众与唐女俑的距离,产生心灵上的契合,唤起现代人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激发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观众心中产生共情和移情后,更能体会景象之外广阔的空间和开放包容的心境。
(三)以“形”写境
形,顾名思义就是人体的形态,在舞蹈中即为舞蹈动作或造型。[2]在舞者触景生情后,肢体会有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在舞蹈《唐宫夜宴》中,造型、动作的创作上编导紧扣历史“唐女俑”的形象,高梳发髻,施以斜红,身着红绿襦裙,怀抱乐器,或仰面吹笛,或低眉奏箜篌,或盘坐拨弦。
《唐宫夜宴》中对古典舞蹈语汇“舞袖”“运腰”“旋转”“翻身”等进行重构,其动作韵律特点是由倾而直,由立而倒,定格造型与半月、倾倒舞姿结合。唐女俑们向左变身,仰面送胯,身体呈“半月”姿态后,迅速回到直立状态动作,再次左转,两手由内向外平移做展翅舞姿,身体向外舒展呈倾倒之势,舞蹈语言呈现出灵活、敏捷的特点,舞蹈视觉上表现出轻盈飘逸的舞姿美;背身拧腰佯装摔倒,迅速变身成“半月”造型,经过由倾倒—直立—侧身半月的动作变换,使舞蹈呈现摇曳多姿的特点,灵巧中带着收放自如的力量美[7]。
舞蹈动作中出胯、扭腰、勾脚和头、肩、胸、腰与之相应的异向拧扭的形体曲线与角度多带硬直或架肘的手臂姿势形成反差,增强了身体内部的韵律与外部形态在对比中达到统一的美的力量,舞蹈动作幅度大、动势活、美感强的肢体表达营造了热烈、欢快的舞台氛围。
(四)以“象”造境
象,就是形的凝练与升华,它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人物的个性,是饱含人物内心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2]简言之,就是通过富有情感的姿态和运动构成让人联想的动态形象,常能让人去联想、体悟更深的意味。
“抬臂开手”“半掌立提膝”的舞姿开放、包容、充满朝气,通过重心的上抛,双臂力量的收放自如与肢体的无限延伸,既展现出唐女俑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状态,又暗示大唐盛世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急速旋转过程中,演员动作注重手臂和手掌表现时“有力且松弛”的矛盾统一,就如同壮阔而不失柔美的盛唐气度一般,更如同剛柔并济的唐朝女性一般。作品用“抬臂开手”的动作暗喻接纳、拥抱曾经辉煌的历史,结尾重复“抬臂开手”动作,一排一排演员做完动作便定格开始的唐女俑造型,灯光由明黄到暗紫,直至一盏盏熄灭,在壮阔、悠远的“梦回大唐”的神秘意境中,体味景象之外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心境[8-9]。
(五)由“境”化境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2]有境界的作品被概括为两个方面,外在的景情人事和内在之思想情意。
作品《唐宫夜宴》采用由景入情的写境手法,前半段舞蹈中极具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尽显唐宫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后半段舞蹈推向高潮,柔曼的舞姿衬映腾跃之态,舒缓的情调烘托恢宏之势,给予了情态意境无垠的延伸空间,盛唐风貌在演员的二度升华中转化为唐朝女性端庄雅致之美。结尾采用“以景结情”的方式,在情景交融中,以“5G+AR”技术打造宫殿的富丽堂皇景象,最终宫灯开始熄灭,一盏,一盏,又一盏……回归一片静谧,象征“远去的历史”,创造了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情感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情景相融”的中国舞蹈美学追求[10]。
作品《唐宫夜宴》以唐女俑为艺术表现原型,舞蹈中流动性较强的舞步贯穿始终,把握舞蹈动态“流”“顿”结合,“动”“静”相宜的流动质感,增强了视觉上的对比变化,“5G+AR”技术多场景造境也随着演员的流动适时变幻,双列斜线的流动和乱场的多层次与舞蹈轻快幽默的氛围相呼应,有稳固大气的大齐舞队形,配以大气磅礴的音乐、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符合当代观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舞蹈运动的“流”的过程与舞台场景变换的过程相契合,这个过程中的形式意味就会从“流”的过程中体现出美来,从而拓展“有限之象”的空间,达到“无限之境”[11]。
舞蹈作品的精神气质表达离不开编导与舞者对“唐朝文化”身心感悟,在当今文化自信视阈下,《唐宫夜宴》是现代社会精神、舞蹈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的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使中国人民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建立起了文化自信,《唐宫夜宴》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中国传统古典舞之美,满足了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引发全民学史、全民舞蹈的热潮,顺应了当下之“境”。
三、结束语
在舞蹈《唐宫夜宴》中,编导借助“5G+AR”技术在景、情、形、象、境不同层次,表现富有戏剧性、韵律感、情趣感的舞蹈情绪,契合现代观众的情感表达,与观众产生共情与移情心理,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舞蹈主题、舞蹈内涵、舞蹈精髓的领悟与感知,创造具有造境美、流动美、景象美、情感美的艺术境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精神气质的高度契合,不失为中国古典舞传承发展的创新之举,也为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隆荫陪,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4]刘声超.论舞蹈中意境美的营造[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01):86-88.
[5]姚萍.穿越时空,梦回大唐——评舞蹈《唐宫夜宴》的“出圈红”[J].今古文创,2022(07):80-82.
[6]张诺仪,刘俊.文艺创新让传统文化“出圈”——以舞蹈《唐宫夜宴》为例[J].当代音乐,2022(02):163-165.
[7]潘莹莹.新媒体语境中舞蹈艺术“复活”的创新路径——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为例[J].尚舞,2021(21):78-79.
[8]杨越明.媒介融合时代舞蹈传播创新路径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6):105-110.
[9]寇梦茜,张莉.《唐宫夜宴》的文化符号表达研究[J].新闻世界,2022(03):86-89.
[10]王怡秋,延婧.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心理的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探析——以《唐宫夜宴》为例[J].传媒论坛,2021,4(20):16-18.
[11]冯玉莹.《唐宫夜宴》系列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J].参花(下),2022(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