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探赜
2023-09-19刘文义罗章松
刘文义,罗章松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1 文献综述
随着国家有关畜牧业发展政策、 意见的不断出台,畜牧业逐渐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广大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有关畜牧业的研究可大致分为3 类。
1.1 畜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为了实现畜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姜东晖提出了借鉴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优化畜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畜牧产业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等极具借鉴意义的建议[1]。 俞正达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畜牧业发展仍存在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畜禽粪污治理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关键问题,并提出要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兴旺,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全产业链,深化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生态宜居等针对性的建议[2]。 许德甲认为畜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表现在: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与种植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农业改革,最重要的是发展畜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3]。尹春洋和李志坚提出了鼓励畜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提升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与脱贫成果协同效应等建议,促进畜牧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4]。
1.2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王贵春等针对恩施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特色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效益优势、养殖污染较严重、对生态环境威胁大、畜产品品质不高、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充分挖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推行适度规模、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多管齐下强化综合管理,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建议[5]。 文明和永海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与资源约束趋紧、畜牧业产业链松散残缺、国内畜产品供给市场竞争激烈、内蒙古相对优势不显著、国际畜产品供给对国内市场的挤占及影响,并提出持续推进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战略定位, 稳定和提升重要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突出三产融合,健全和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发挥相对优势,建构和提高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和提升畜牧业的基础性地位[6]。张清源和赵建指出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畜禽废弃物无法高效处理、畜牧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并提出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拓展营销渠道等相应的解决对策[7]。 邓路等针对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畜牧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建议从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畜牧业投入产出效益、重视科技创新、加强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新疆畜牧业生产水平[8]。
1.3 畜牧业发展与新媒体、互联网的研究
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主体,新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征,能够极大拓展受众的接收体验[9],对此,梁精华认为用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畜牧产品是一个新的机遇,新媒体可促进畜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和转型。 利用新媒体需要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注重培养和使用畜牧业新媒体人才并树立新媒体传播营销理念[10]。陆宁和张秋颖对数字媒体在畜牧饲养技术推广中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通过运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广大畜牧从业者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与提升[11]。 顾玲艳等认为借助互联网发展畜牧业要以“互联网+”思维普及为先导,分层次进行,其中急需解决生产标准化和产品个性化的问题[12]。 全晓清等认为加快“互联网+畜牧业”模式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并对“互联网+畜牧业” 模式进行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在线管理系统、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溯源系统、生产及节能减排动态监测系统3 个方面的探讨[13]。
近年来, 青海省立足青藏高原特有的产业优势,各项改革持续深入, 持续优化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 而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存在的问题与其他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共性。 因此,文章以青海省畜牧业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旨在为青海省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对策建议,同时对其他地区发展畜牧业提供参考。
2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2.1 畜牧业生产概况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成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生态屏障。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类野生动物400 多种。 此外还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青海省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2.2 畜牧业产量逐年稳步增长
青海省畜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农牧产业融合得到了提升,农牧科技的服务支持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力明显提高。近几年,青海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针,把“三区一带”的农业、畜牧业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从区域布局优化、基础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行良种良法,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畜牧业发展。 青海省有“中国牦牛之都”之称,2022 年年末牛存栏量645.52 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5%;羊存栏量1 354.03 万只,下降2.3%;生猪存栏量58.82 万头, 下降23.8%; 家禽存栏量144.51 万只,下降3.2%。 全年牛出栏量205.70 万头,比上年增长2.7%;羊出栏量676.08 万只,增长0.5%;生猪出栏量76.92 万头, 增长6.3%; 家禽出栏量158.84 万只,下降2.1%。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87万t,比上年增长2.6%[14](见表1)。
表1 2022 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2.3 畜牧业生产形成新格局
青海省结合本省特点,发展优势产业,生猪自给、家禽生产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地,是中国首个部省合办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省,中国仅有的“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是中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地。 近年来,青海省更加重视畜牧业的发展, 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青海省肉牛养殖中, 牦牛饲养规模占比高达90%,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突出地方高原特色,大力发展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引导和产业链打造等综合措施,逐步建设产业链健全的牦牛加工产业园区,形成以牦牛为产业载体、以企业为产业龙头、以贫困户为产业对象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民”的牦牛产业机制,青海省肉牛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2021 年,全省牛存栏量642.40 万头,较2012 年增长34.8%,年均增长速度为3.4%,较全国增速高出2.6 个百分点, 存栏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 年的5.2%提高至2021 年的6.5%; 牛出栏量200.29 万头, 较2012 年增长1 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8%,较全国增速高出6.8 个百分点,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 年的2.4%提高至4.3%, 青海肉牛养殖正焕发蓬勃生机,迈上新的台阶[15]。
3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环境问题突出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青海省政府提出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现状来看,目前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条件下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青海省政府的关注重点。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公众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目前现代化、集约化养殖已成为一种潮流,畜牧生产与农业生产逐渐脱节, 畜禽粪尿无法及时消散,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养殖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环境管理措施和粪便处理技术还不够完善。
3.2 畜牧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畜禽生产正从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小规模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资金投入较少, 无法引进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专业人员紧缺, 现有技术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从而造成许多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同时,国内的一些畜牧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建立规范的会计账本,不重视财务管理,这对企业的经营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 此外在集约化的养殖工厂中,一些农牧民缺乏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牲畜养殖中出现的突发状况缺乏及时有效处理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3.3 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气候和水文资源,地形地貌和自然灾害是制约该地区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青海省气候条件恶劣,干旱,水热适度较低,降雨量多的地区温度低,而温度高的地区则干旱。 从区域来看,南北地区温度偏低,作物生长季节短,制约农业生产。东部地区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水分失衡,有些地区的植被遭到毁坏后难以修复,自然灾害频发,可用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长期以来,青海省土地资源一直处于不合理开发状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1)由于任意变更耕地使用方式,过度开采和砍伐矿产和林木资源,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了资源逐步减少,土壤贫瘠,人口占有量也越来越少。(2)农业区以中低产田为主,农业区的草场载畜量较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比如过度放牧造成土地荒漠化。 目前青海省的荒漠化面积已达17.4%,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23.6%。 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自然灾害日趋严重。 例如,在青海省湖区,部分渔民过度捕捞,造成了环湖区域的过度开发,严重损害渔业资源;导致“以农压牧”“以牧养牧”等现象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与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畜牧业是青海省的优势产业,在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 青海省畜牧业必须采取相应策略,迎接诸多挑战,促进青海省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1 提高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牧民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生活,大众思维也因为互联网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牧民而言,牧民的居住地呈现出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要想对牧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利用远程网络课程、 短视频等内容加强草原建设重要性的知识宣传,使广大农牧民认识到落实好相关环境保护工作对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要结合不同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详细讲解草原生态保护的要点,使其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 力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牧民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
4.2 提升农牧民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青海省的畜牧业还停留在传统发展阶段,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与其所在地区的环境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管理方法比较粗放。因此要向农牧民和农牧企业管理人员普及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做好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管理、畜牧等方面的素质。 (1)地方政府可定期举办农牧民技能提升和畜牧业管理能力提升有关的培训班或研讨会。邀请科研人员、专家、行业领导或企业代表举办讲座和经验分享,让农牧民和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知识。(2)地方政府可以聘请专职导师或顾问,为畜牧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导师或顾问可根据管理人员的具体需求,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指导、经验分享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能力。(3)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畜牧业培训基地,提供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畜牧业生产场景,提供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让农牧民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训, 提高养殖技能和应对风险能力。(4)涉农高校可开设培训班,面向农牧民和管理人员进行招生,确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和计划,通过周密的组织、热情的服务、严格的管理,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与专家教授的对接,实现素质提升。(5)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进一步强化农牧民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可以创建专门的学习网站,设计不同板块,以便其浏览新闻、学习理论知识和交流心得。 可利用各类短视频App,使更多牧民群体拥有叙事话语权,激发牧民个体的自我表达与自我认同,开阔眼界。还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在菜单栏里分别设置例如本土信息、农牧业咨询、市场信息等不同栏目,以此帮助农牧民和管理人员查询信息,寻求帮助,享受互联网的便利。
4.3 增强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
土地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由于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地的土地资源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要提升土地保护意识,完善土地保护、土地整治的法律法规, 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土地永续为人类服务。从1998 年起,青海省先后实行了“退耕还草”“还林还草”和“保护天然林”工程;开展了包括防护林建设在内的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今后仍要坚持以防为主、预防与防治相结合、开展综合整治的方针,把土地退化、沙化和开发利用限制在维护土地生态平衡的容忍度内,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主动跟踪调查、全面调查。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科学开发和管理草原,提高草原的利用率。同时要适度开发森林、河流、湖泊等资源,促进工业发展。扎实开展“小田改大田”工作,使耕地的活化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要加大水利设施的修建力度,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要合理调整农业、畜牧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布局畜牧用地,使畜牧用地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5 结语
发展畜牧业是青海省有力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青海省畜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各项改革持续深入,畜牧产业链逐步完善, 不断使青海省畜牧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但总体来说,依然存在部分短板,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应在提升农牧业从业者环保意识和专业素养、增强资源利用效益等方面努力,推动青海省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使畜牧业成为青海省乡村产业兴旺的纽带产业、 先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推动农牧民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