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2023-09-19李亚静
李亚静,刘 艳
(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5)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并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落实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关方案, 把相关政策措施、承担的具体工作职责划入民政部,从而更好强化其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职责[1]。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这是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政策的颁布与制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助力。据统计,2020 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为782.17 万人, 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37.70 万人, 占比17.61%,而城镇常住人口为1 622.75 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19 万人,占比10.86%[2],这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牧区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镇地区,农村牧区老龄化程度明显加深, 老年人已经成为农牧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加之农牧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为落后,农村牧区生产发展将受到制约。 为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以及农牧业生产现状分析
1.1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据统计, 内蒙古农村牧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 年的90.04 万人增加到2020 年的137.70 万人,其比重也从2010 年的8.2%增加到2020 年的17.61%。 在这10 年当中,内蒙古农村牧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了47.66 万人, 增加的比重达9.41%。 并且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牧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1.1.1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2010—2020 年,比较3 个年龄段的变化情况,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中0~14 岁人口比重由2010 年的13.98%下降到2020 年的11.51%;15~64 岁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77.83%下降到2020 年的70.88%;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2010 年的8.20%增加到2020 年的17.61%,其中老年人口占比超过国际划分的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农村牧区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再加上老年人口比重依旧居高不下,这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牧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经逐步趋向老龄化。 而老年劳动力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生产效率低下,这对农牧业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1.1.2 内蒙古农村牧区独居老人增多。 以赤峰市为例, 据统计, 农村牧区纯老人户比重从2017 年的8.83%增加到2021 年的32%,短短5 年间,比重超过了30%。 并且在“十四五”期间,农村牧区独居老年人的比例还在逐渐增加。 农村牧区老年劳动力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农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1.1.3 内蒙古农村牧区“未富先老”现象凸显。 据统计,比较2016—2022 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 年的3.3 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63 万元, 而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6 万元增长到2022 年的1.96 万元,二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相差较大,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仍比较低。 为此,要缓解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冲击,推动农牧业生产持续高效地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这也就对农村牧区在农牧业生产发展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2 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业生产现状分析
1.2.1 农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适龄的青壮年劳动力一直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提高农村牧区整体的生产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 据统计, 2010—2021 年末,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人口数量、第一产业人口数量以及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数量从2010 年的1 098.61 万人下降到2021 年的762.96 万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也从2010 年的704 万人下降到2021 年的422 万人, 第一产业人口就业比重由2010 年的50.4%下降到2021 年的34.7%。这进一步说明农村牧区人口数量、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和比重每年都在减少。 这导致从事农牧业人员供给不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缺乏人才资源,不利于农牧业的稳定发展。
1.2.2 农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 据统计,内蒙古地区第一产业从1999 年的342.91 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2 225.23 亿元, 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却从1999 年的24.9%下降到2021 年的10.8%,而且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1.9%、62.3%和25.8%。 其中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低,再加上农牧业老年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导致农牧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发展的趋势。
1.2.3 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不断转型。现如今农牧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农村牧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农牧业适龄劳动力不足,无法保证能稳定提高农牧业生产总值。为此,保障农牧业基础,不断加大对农牧业机械化的投入, 稳定提高农牧业产值十分必要。据统计, 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总动力从2010 年的3 034 万kW 增长到2021 年的4 239.42 万kW,农村牧区用电量也由2010 年的48.41 亿kW·h 增加到99.10 亿kW·h, 农牧业机械化总动力以及农村牧区用电量从整体上都在逐年增加,说明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并且农牧业机械化设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特点,从整体上进一步体现了内蒙古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型的阶段。
2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从2 个方面对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主,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并将各年鉴1999—2020 年共计22 年的数据进行整理。
(1)从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影响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很多,本文选用农村牧区人口转移(TRAN)、农村牧区老年人口占比(RPA)、平均受教育年限(ED)这3个变量作为该模型的解释变量,以农业劳动力供给为被解释变量而建立有关的多元回归模型:
(2)从内蒙古农牧业劳动供给对农牧业产值的影响分析,依据宏观经济学中相关的经济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总值, 通常都是由Y为代表来进行处理。此处的劳动力供给为上一部分的因变量LR,农牧业机械总动力TE,在相关研究中农业综合技术水平使用农村牧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来表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运用的公式表达式是:
2.2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步利用Eviews10.0 软件, 经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估计回归方程,最终得到自变量LNED的估计系数为1.099 800, 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时,劳动力供给就会增加1.1,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 LNRPA 每增加1%时,劳动力供给会减少0.05,农村牧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LNTRAN 每增加1%时,提供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0.12,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见表1)。
表1 方程回归结果
第二步利用Eviews10.0 软件, 经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估计回归方程, 最终得到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方程回归结果
在上述回归方程分析中, 农牧业劳动力投入LR每增加1%,农牧业生产总值就会减少0.3 个单位,即农牧业劳动力过多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会产生负向作用, 当农业生产值每增加0.79 个单位,TE 农牧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说明近些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提高农业生产总值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结合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这里没有明显地直接作用到农牧业生产总值上,而是间接通过机械化以及劳动力投入而影响农牧业生产总值。 从总体上看,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最终还是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把从事第一产业的农牧人员不断减少并下降到一个合理的范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进而抵消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弱化人口老龄化对于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3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分析
2.3.1 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农牧业老龄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会影响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内蒙古农村牧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流失,导致坚守在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大多是老年人,其凭借丰富的农牧业耕作经验,农牧业劳动延续以往的做法,始终处于粗放型的耕作状态。 体力和脑力远不及青壮年劳动力,身体承受能力有限,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阻碍农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不利于农牧业总收入的提高。
2.3.2 劳动力供给不足制约农牧业生产发展。由于内蒙古农牧业生产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农牧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受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影响。 据统计,内蒙古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从2010 年的704 万人减少到2021 年的422 万人;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数量也从2010 年的1 099.3 万人减少到2021 年的763万人。这表明内蒙古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以及农村牧区人口数量的逐年减少,导致农牧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2.3.3 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制约生产技术推广。受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受教育年限总是高于农村牧区,农村牧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再加上农民求学意识薄弱,阻碍教育的普及,影响农村牧区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从而妨碍新技术推广,阻碍农牧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
2.4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对农牧业生产带来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因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村牧区劳动力外流。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内蒙古农村牧区存在着适龄劳动力外流现象,导致农村牧区人口结构也发生变化, 老年人比重相对上升。 据统计,2019—2022年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从2019 年的930.2 万人下降到2022 年的753.97 万人, 人口净减少176.23 万人, 而城镇人口从2019 年的1 609.4 万人上升到2022 年的1 647.2 万人, 二者的对比反映了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2.4.2 受城镇化率影响农村牧区人口比重下降。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据统计,随着内蒙古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内蒙古城镇化率从2018 年的62.7%增加到2022 年的68.60%, 而农村牧区人口比重从2018 年的37.3%下降到2022 年的31.4%,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牧区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重要结果。
2.4.3 农村牧区资源落后无法吸引人才返乡就业。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牧区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大都需要依靠附近的乡镇或者城市的教育,为此不少农村牧区家长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选择走向城市。高学历人才可能会受到求职意愿的影响和农村牧区基础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农村牧区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因此更加希望留在城市,获得更高的收入,在城市中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其从事的职业大多以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为主,而不愿从事收入较低的农牧业生产,不断加剧农村牧区人口向周边城市的流动。
3 优化农村牧区劳动力结构,提高农牧业生产质量
3.1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农牧业生产现代化
要想发展好农村牧区经济,最重要的是重视农牧业生产,推动农牧业发展,夯实基础才能解决好矛盾。(1)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保障农牧业稳定生产。为适应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农牧业资源, 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市场化程度,增强农牧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农牧业基础建设, 集中治理农牧业生产所带来的问题,保护和利用好农牧业资源, 提高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切实保障农牧业稳定生产。 (2)加大农牧业机械设施投入,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生产。 当前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不可逆转的局面,再加上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适龄劳动力不断减少,这对农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为此农牧业生产方面应加大机械设施的投入,引入现代农牧业生产设备,提高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水平,这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增加农牧业的实际产出,弱化因劳动力短缺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障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实施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回乡务农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人,留住人才最重要。随着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返乡劳动力将是今后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为此,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留住人才。 (1)建立人才综合管理机制,保障农村牧区人才的切身利益。重视人才,要关心当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了解其现实需求,制定出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各种补贴政策;同时还要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本地经济,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人才的回流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发展环境。(2)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大政策以及补贴的扶持力度。重点要提高创新创业的服务力度, 拓宽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 在现阶段要与互联网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的电商平台,增加农民收入,调动人们回乡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缓解老龄化对农牧业的不利影响, 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还能推动乡村振兴的稳步实现。
3.3 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农牧业生产质量
面对农村牧区老年劳动力不断增加的状况,要改善劳动力结构老化所带来的不足,必须要加强农牧业科技研发,强化农牧业科技的推广与运用,从根本上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 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转型,才能保证实现农牧业生产稳定。(1)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推动农牧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 到农牧业生产现场,传授农牧业技术,为农牧业生产助力。(2)重视农牧业技术研发,提高农牧业生产质量。 依据当地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农牧业技术监测点,提高农牧业病虫害治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牧业生产的损失,增加农牧业总产量,提高农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推动农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