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畜牧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9-19董小华
王 敏,董小华
(1.中共宜宾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四川 宜宾 644000;2.宜宾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0)
2023 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 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 安排部署今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工作。 其中,明确提出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1]。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可谓是全国“菜篮子”中畜产品的供给重地。而宜宾市是农业大市,同时也是畜牧产业大市,其畜牧产业发展对四川省提高“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和助力建设农业强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针对畜牧产业研究成果较多,其中2010 年的研究数量达到最高值。其研究有:(1)国外畜牧发展先进经验总结。 王济民[2]分析世界畜牧发展趋势,借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先进模式,提出我国畜牧业发展可供选择的模式。 (2)地区畜牧产业发展分析。 王会东[3]研究我国畜牧产业困境和对策;申洪兵[4]分析宜宾畜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的对策建议;王吉报等[5]研究云南畜牧产业现状和结构, 并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该类研究针对畜牧产业优势地区较多,如针对内蒙古、山东和河南等地区。(3)畜牧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影响。 刘芳[6]分析畜牧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对策;崔中庆[7]提出推广低碳畜牧经济的必要性及建议。(4)畜牧产业布局和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李瑾[8]着眼于畜产品消费,提出生产结构调整建议;周培培[9]系统评价河南畜牧产业现行结构,提出优化路径。(5)不同背景下的畜牧产业研究。 杨凯丽等[10]论述畜牧产业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顾玲艳等[11]从“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畜牧产业转型发展。 综合来看,研究成果呈现“三多”,政策背景下研究成果较多,宏观研究成果多,畜牧产业优势地区研究多。 研究方法涉及的成果“一多一少”, 理论阐述与分析成果较多,量化分析成果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从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兔5 类产业对畜牧产业加以分析,旨在分析宜宾市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最终就推动畜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全市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提供参考。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区情况
宜宾市作为长江首城,享有“中国酒都”“中华竹都”“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等美誉,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岷江、金沙江和长江交汇处[12]。全市辖3 区7 县,面积1.33 万km2,总人口548.4 万人,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 全市种植业发达,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每年有可利用的玉米、红薯、油菜、豆类及稻草等农作物秸秆300 万t。同时,宜宾是中国白酒金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每年有可利用酒糟250 万t,占全国产量的1/6, 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地理优势条件和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
一直以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坚持将其作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强农富农的支柱产业。宜宾是川南山地黄牛、盆周山地黑猪、川南黑山羊、四川山地乌骨鸡、四川白鹅和宜宾水牛等地方畜禽品种的主产区,建有南溪四川白鹅国家级保种场1 个、兴文山地乌骨鸡省级保种场1 个。拥有“筠连黄牛”“南溪白鹅”“高县乌骨鸡”“兴文乌骨鸡”“江安黑山羊”“屏山黑猪”6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 年宜宾市畜牧产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的6.07%,生猪存出栏量均居四川省第2 位。 宜宾市畜牧产业发展迅速,对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贡献。
1.2 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畜牧产业研究现状和已取得成效,并借鉴先进经验。 其次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收集数据, 并深入进行统计分析,直观展示宜宾市近年来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采用访谈法、专家研讨等定性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畜牧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见表1)开展重点访谈,同时与行业专家、主管部门负责人研讨,就加快宜宾市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表1 宜宾市畜牧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2 宜宾市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2.1 畜牧产业总产值迂回波动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断增加,但畜牧产业总产值不稳定。由于2022 年宜宾市统计年鉴还未公布,因此选取2018—2021 年统计年鉴中畜牧产业总产值进行分析。
(1)2018—2021 年,全市畜牧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分别为38%、34.05%、41.03%、34.36%。 据研究可知,发达国家畜牧产业总产值在农业中占比较大[13],如澳大利亚占到70%以上,由此可见全市畜牧产业距离发达国家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2)2018—2021 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不断增加,同时农林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分别为8%、25.04%、3.49%,而畜牧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分别为-3.4%、50.72%、-13.35%,并未实现与农林渔业总产值的同步增长,近年畜牧产业总产值出现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 由此可见,全市畜牧产业发展不稳定,产量和产值存在一定波动性,并未与农林渔业出现同步增加。 该现象与产业政策、 疫情影响和市场变化息息相关。2018—2021 年宜宾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情况如表2、图1 所示。
图1 2018—2021 年宜宾市农林牧渔产值对比
2.2 畜禽存、出栏情况
一个地区畜禽存、出栏量可反映该地区畜牧产业生产和发展能力。2017—2022 年《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市畜禽存、出栏情况如表3 所示,呈现2 个特点。
表3 2017—2022 年宜宾市畜禽存、出栏情况 单位:万头、万只
2.2.1 畜禽存、出栏量增长不稳定。 一方面,生猪存栏、出栏量几乎呈现同步增长情况,2019 年出现负增长的原因为非洲猪瘟突袭严重影响生猪产能,2020年来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稳定、恢复生猪生产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养殖主体生产积极性得到恢复,生猪存栏量逐步上升,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同时出栏量不断增加,畜产品价格下降,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2 年存栏量出现负增长是由于生猪产能调控政策颁布,淘汰了品质较差的能繁母猪。 另一方面,肉羊和肉兔存栏、出栏量同比均呈现正增长;2021 年肉牛存栏量下降,呈现负增长;2022 年家禽存栏量呈负增长;2020 年出栏量呈负增长。
2.2.2 畜禽综合产值比例失调。一方面,家畜中生猪存栏、出栏量排序分别为生猪、肉羊、肉牛,2022 年生猪存栏量是牛羊总和的4.71 倍, 出栏量是牛羊总和的8.22 倍。 生猪在全市畜牧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在畜牧总产值中,生猪产值超过50%,2021 年全市生猪总产值121.53 亿元,肉牛17.59 亿元,生猪总产值是肉牛的6.9 倍,占牧业总产值中的60.62%, 占农林牧渔总产值20.83%。 由此可见,宜宾市畜牧产业以生猪产业为主导,生猪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他畜禽存栏比重较小,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2.3 畜禽肉产量情况
一个地区畜禽肉产量可反映该地区畜牧产品供给情况,据2017—2022 年《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市畜禽肉产量情况见表4、图2,呈现2 个特征。
图2 2017—2022 年全市畜禽肉产量对比
表4 2017—2022 年全市畜禽肉产量情况 单位:万t
2.3.1 肉产量整体增加。 2017—2022 年猪肉产量同比增长24.75%、-16.76%、3.27%、17.43%、2.48%;牛肉产量同比增长-7.98%、8%、11.11%、5%、6.87%;羊肉产量同比增长-28.38%、3.77%、16.36%、3.13%、1.52%;家禽肉产量同比增长2.92%、19.37%、-1.12%、1.13%、0.84%;兔肉产量同比增长-33.17%、6.02%、5.67%、2.68%、6.54%。 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畜禽肉产量增加。2018 年牛、羊、兔肉产量呈负增长,2020 年禽肉产量呈负增长。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产量同出栏情况一致,2019 年呈明显的负增长,但禽肉作为替代品其产量呈正增长。 若畜禽肉产量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除非遇到特殊问题,否则生猪产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2.3.2 畜产品产出结构不合理。以2022 年为例,当年猪肉产量是牛、羊、家禽和兔肉产量总和的3.29 倍。这是由生猪出栏量和体型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受我国传统饮食习惯和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全市畜产品消费和生产结构较为单一,构建畜牧大食物观供给理念还需不断加强。
3 宜宾市畜牧产业相关经济现状
3.1 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情况
2022 年宜宾市畜牧产业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截至2022 年末,全市有畜牧企业299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 398 个、家庭农场1 931 个、规模养殖场户2 651 户、其他服务或经营主体4 524 个。 从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情况可分析:(1)经营主体数量呈生猪、肉牛、禽、兔、肉羊产业逐渐减少。 这与宜宾市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相关,2014 年提出农业“6+3”产业发展目标,其中包括生猪、肉牛产业,并制定《推进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工作机制》《宜宾市牛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和《加快牛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措施,而禽兔无相关支持政策,因此生猪、 肉牛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高于其他畜禽。如全市畜牧企业数量只有299 个,主要以生猪为主的企业占比82.27%,主要集中在翠屏区、叙州区、珙县、江安县,地域分布不均衡。 (2)畜牧企业较少,在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中, 仅占比2.67%。 在2022 年全市301 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 涉及农业的有128家,其中涉及生猪的有25 家。除生猪产业外,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并且其他服务或经营主体相比较少,说明新型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养殖环节,在加工业和服务业方面发展明显欠缺,导致产业链较短,畜牧产业大而不强,综合效益不足。
表5 2022 年宜宾市畜牧产业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情况 单位:个
3.2 养殖基地和融合园区情况
2022 年宜宾市畜牧产业养殖基地和融合园区情况见表6,可以看出,截至2022 年末,全市有标准化养殖小区501 个、特色产业千万元村202 个、特色产业亿元乡镇54 个、畜禽养殖综合产值亿元乡镇80 个、融合园区5 个。对养殖基地和融合园区情况进行分析可知:(1)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501 个,呈肉牛、禽、兔、肉羊产业养殖基地数量逐渐减少特征。以生猪为主的有385 个,占比76.85%,养殖生猪比重最大。(2)特色产业千万元村、综合产值亿元乡镇数量偏少。2020 年村建制改革调整后,全市有1 792 个村(社区)生猪,特色产业千万元村数量占全市村总数的11.27%, 特色产业亿元乡镇数量则更少, 占全市总乡镇数量的25.58%,两者占比整体较低,说明全市乡村发展畜牧产业能力不足, 提升畜牧产业附加值的能力还需增强。(3)融合园区数量较少,这反映全市具备一定规模养殖的不多,养殖较为分散,产业优势不明显,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程度较低和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的短板,全市下辖10 个县区均布局畜牧产业,但还未实现“一县区一园区”。
表6 2022 年宜宾市畜牧产业养殖基地和融合园区情况 单位:个
4 主要做法
4.1 制定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环境。2011 年宜宾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发《关于支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等文件,2022 年中共宜宾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 《关于开展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百规千企万户”专项攻坚行动》的通知,2023 年拟出台《宜宾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扶持政策》等,清晰梳理畜牧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目标定位,持续推动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发展。
4.2 成立农业“5+2”产业专班
选优配强产业专班人员。 宜宾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5+2”产业,生猪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按照“一个产业专班+一个国有公司+一支科技队伍”模式,2022 年经编委会同意,组建畜牧产业专班,统筹安排市、县行业部门和人员作为专班成员,成员不承担原有工作,已理顺专班运行机制,把对专班工作绩效的评判与行业效益、产业数据、企业评价挂钩,围绕“产、加、销、服”各环节积极招引企业和生成项目。
4.3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不断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投入。 2022 年市本级支农专项资金年初预算5.15 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资金51.62 亿元,占比11.12%、同比提高1.37%。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已到位4.19 亿元, 累计为8 750 户发放贷款41.76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4.79 亿元;全国首支10 亿元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已投放项目8 个、投入5.26 亿元,储备项目4 个。资金涵盖范围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类细分产业,这为畜牧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5 宜宾市畜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宜宾市委市政府重视产业发展环境、选优配强产业专班人员队伍、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及出台其他支持政策推动畜牧产业发展, 但通过分析和调研发现,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1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全市畜种结构上生猪撑起“半边天”,畜产品生产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这导致全市畜牧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一旦生猪生产和供应受到重创,将大大影响全市“菜篮子”保障能力,不利于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民心稳定,并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和大量人、财、物力投入,将造成全市财政资金、人员配备、稳产保供等方面压力较大。同时以生猪产业为主,导致饲草饲料生产配套不合理,草牧业发展不足,草畜配套不科学。特别是对牛、羊产业发展有利的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全市白酒产业发达,工业酒糟资源虽富足,但并未实现饲料资源就地消耗和充分利用。
5.2 养殖规模化程度低
除生猪以外,全市畜禽生产方式主要以传统散养为主,养殖规模不大,生产主体偏散,集中规模化程度较低,尤其在肉牛、肉羊养殖方面,养殖比重明显偏低。 生猪产业方面,与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相比,小、散养殖户在饲养技术、经营管理、销售和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对现代化管理技术接受和利用认知不够。 如2018 年市场生猪价格低迷时,许多散户放弃养殖,导致市场上猪肉产品供给不足,猪价上涨,居民生活压力大,因而2019 年出台恢复生猪生产相关政策,全市投入大量人财物力抓生产、恢复养殖、强保障、稳民心。 倘若规模化程度较高,利用现有生产设施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则生产恢复更为快捷高效。
5.3 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层次低
全市新型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规模场和养殖户,大型家庭农场、大型企业等较少,尤其是本地企业数量较少。 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中,有80%为外地招引,如本次调研的珙县温氏集团等生猪养殖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场址,发展模式统一换地照搬。 从全市新型经营主体类别可看出,经营主体提供的服务多停留在一产层面,整体服务层次比较低,针对畜产品产前、产后的环节的一体化社会服务较为缺乏,如畜牧养殖指导企业、运输企业、加工企业、营销企业、经纪人等经营主体欠缺明显。 这也是导致畜产品产业链较短,畜牧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一个原因,在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能力方面也还需加强。
5.4 精深加工方面薄弱
畜产品主要以生产经营主体卖原料的方式销往市外为主,或以屠宰企业,饲草料加工企业的粗加工为主。 在精深加工主体方面,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尤其是缺乏本地精深加工企业,作坊数量较多。如本市超过50%以上的生猪都以活猪形式外调出市,而市内畜牧大多停留在屠宰初加工阶段, 精细分割、精深加工少。生猪精深加工只有长江肉食制品厂等少数规上企业以及小微腌腊制品生产企业,其他畜产品加工更多是卤肉制品的作坊式生产, 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层次较浅,精深加工业发展不足,品牌培育力度不够,产品名气不大,缺乏特色畜牧高端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弱,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品附加值太低,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5.5 二、三产联动不足
宜宾市畜牧产业规模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但全市畜牧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畜禽屠宰、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缓慢,产品附加值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产业大而不强,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 同时在科技、人力、财政、金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不够,导致畜牧产业综合效益较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本地屠宰企业技术水平偏低,冷链配送体系不健全,营销能力较弱。全市目前共有生猪屠宰企业81 家, 其中A 级屠宰企业仅有12家, 配备冻库的仅有18 家, 配有冷藏保温车的仅有10 家;销售产品以热鲜肉、白条肉为主,品质不能满足现有精深加工企业原料品控要求。
5.6 疫情防控压力较大
从2018 年非洲猪瘟防控可看出, 一旦生产主体对畜禽饲养管理技术掌握不好,无论在引种、饲养、销售环节都容易受到疫情带来风险的影响,从而造成养殖效益低下或亏损,挫伤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造成产品市场波动大。由于动物疫病较为常见,如猪瘟、鸡瘟等年年都有发生。 畜禽养殖具有地域相对集中特点,因此感染疫病风险极大。加上部分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对疫情防控缺乏科学认知,进而造成全市动物疫情防控压力较大。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疫情事件都会受到影响。如2020 年全球新冠疫情,造成了养殖环节疫情防控成本高、活猪跨区域调动和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等阻碍。
6 宜宾市加快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通过前文的分析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已找到宜宾市畜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强国背景下,畜牧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点,将会直接影响农民致富增收,畜牧产业的强盛是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体现,因此为促进全市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
6.1 提升畜牧产业规模化程度
畜牧产业规模化程度越高,经济效益越大。 大力推进标准化大型养殖场、 家庭农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提升畜牧生产规模化水平。 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推动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方式,如土地托管、生产经营托管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畜牧生产企业驻宜发展,积极协调项目土地指标,促成项目落地投产。继续扶持本地企业提升养殖水平, 大力发展家庭牧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鼓励散养户实现区域联合养殖,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最终实现畜牧产业规模效益。 继续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并不断完善农户与畜牧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统一养殖,统一屠宰和统一疫病防控标准等制度,提高畜牧专业化水平。
6.2 优化畜牧内部产业结构
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在充分考虑区位优势、发展基础等条件下,合理布局全市畜禽产业,做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避免出现县区产业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和恶性竞争等现象,推进畜牧产业朝着多元化、特色化和智能化发展,改善“生猪独大”局面,积极开展牛、羊、禽、兔等产业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快速布局到相应区位。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提升供种能力,建设现代良繁体系。持续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宜字号”产品品牌,不断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促进畜牧各类产业兴旺发展。 同时优化饲料饲草产业结构,针对本地畜牧产业饲料需求,引导调整粮经饲结构,扩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打通酒糟运输壁垒,实现就地就近供应,减少中间成本,朝着“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方向迈进,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饲草产业发展步伐。
6.3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工程。县区层面要瞄准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严格制定负责制度,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切实解决经营主体难题。分产业、分层次培育一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使示范主体能够成为标准化生产、规范运营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的模范。围绕原材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招引、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质增效,促进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强化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畜牧培训、政策咨询、销售指导、精深加工等,提升专业能力,夯实产业人才队伍基础。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由一线养殖向“产供销”一体化延伸,向乡村旅游等业态拓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规划发展、 小型工程承包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项目,提高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参与度。
6.4 提高疫病科学防控水平
不断提高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水平。提高动物疫病风险研判、损失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重点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引入智慧农业并不断创新发展,以科学技术助力疫病防控。支持重点县区建立畜禽疫病防控试验站、专家工作站等,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疫病预防控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破除发展中的防疫难题。 强化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本地区第一时间通过识别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向一线养殖场、户及新型经营主体,定期举办疫病防控理论和实践培训, 普及常见疫病科学防控知识,培养疫病察觉敏锐度,不断提升日常防控水平。 探索出一条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效益型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之路。
6.5 发展畜牧精深加工业
着力发展畜牧精深加工产业。支持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设施设备升级和工艺创新等,鼓励企业利用数字经济赋能畜产品加工业,打造智能化厂区,智慧化园区等,不断提升加工水平。推动加工企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大力推进已签约的江安县南溪德康年300 万头生猪屠宰、肉食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鼓励温氏、正邦、巨星等龙头企业在建设养殖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猪肉精细分割、猪肉快餐食品、生化药品、保健用品等加工业,配套发展贮藏、冷链配送业务。鼓励县区传统猪肉制品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发展各类特色猪肉制品,如长宁竹海老腊肉等。 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制度,扶持长江肉食制品厂等本土企业。 同步招引饲料、皮革、生物制药和有机肥生产等相关产业,设法延伸畜产品价值链。
6.6 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畜牧生产、 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深度融合。 大力推行“种养循环”模式,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入驻,提供财政资金、 金融服务和土地指标等政策保障,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支持培育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将资本、技术、人力要素不断优化配置,重点在翠屏区、长宁县、 叙州区和筠连县持续推进畜禽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把地区畜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深度开发“产品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 产业链。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餐饮、农旅、展示、科研、教育、文化等融合发展, 实现 “餐饮+基地”“一产到三产”“三产连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打造响亮品牌,寻求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畜牧产业产值和综合竞争力。
7 结论
本研究发现,宜宾市拥有发展畜牧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过去五年中,畜牧产业综合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占比不断提高,但畜牧产业主要以生猪产业为主,其他畜牧产业发展不充分。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按照《四川省“十四五”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四川省“十四五”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业发展推进方案》要求,以生产基地为依托,推动生猪产业提质进位,同时大力发展其他畜牧产业,最终实现全市畜牧产业全面发展。大力促进兴文县、筠连县牛产业发展;大力促进江安县、屏山县羊产业发展;大力促进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肉鸡蛋鸡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南溪区、叙州区、江安县、长宁县、翠屏区、高县水禽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屏山县、叙州区、江安县、翠屏区、高县兔产业发展。 同时不断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实现畜牧产业延链补链,促进全链条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