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研究探讨

2023-09-19李星子易雪梅高芸璐丁杨峰

关键词:血海曲池针药

李星子,易雪梅,高芸璐,丁杨峰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上海 200443)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名特应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增高等[1]。瘙痒作为AD最主要的症状,其程度多剧烈,并呈慢性反复性发作,同时由于反复搔抓,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2]。研究显示,在AD 中慢性瘙痒的患病率为87%~100%[3-4]。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均与瘙痒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并产生相关的心理疾病包括睡眠障碍、抑郁、躁动和焦虑等[5]。针刺疗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AD 的治疗中,对于缓解瘙痒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就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AD 瘙痒的现状进行探讨以增加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1 中医对AD 及瘙痒的认识

AD 相当于中医学的奶癣、四弯风、血风疮等范畴。中医学多认为AD 系其母在孕育胎儿期间嗜食辛辣刺激和肥甘厚味之品,湿热内生;或情志内伤,五志化火,遗热于胎儿,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耐,素体偏盛;亦或由于后天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调摄失常,致脾胃虚弱,健运失常,加之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相搏于皮肤而发病[6-7]。由于AD 反复发作,风湿热蕴结日久,津液营血亏虚,导致脾虚血燥或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迁延难愈[8]。

对于瘙痒的认识,中医从病因辨证认为痒的外因为风、湿、热、虫之邪客于肌肤,引起皮肉间气血不畅所致;内因为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治疗以祛风止痒、凉血活血、清热利湿、养血润燥、调和营卫为原则[9]。

古籍中对AD 瘙痒也有较多记载,如《外科正宗》中记载:“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于儿,生后头面全身发为奶癣,留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10]。《医宗金鉴》云:“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肌腠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11]。《医宗金鉴》曰:“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11]。可见AD 瘙痒与风、湿、热之邪有关,程度剧烈;风湿热邪郁结日久,血虚风燥,皮肤失于濡养,导致瘙痒。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清热、祛风、利湿、养血、润燥的思路和方法。

2 针刺治疗AD 及瘙痒的常用穴位

针刺是中医外治法的常见方法之一,通过选用合适规格的毫针,配合不同的针刺手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和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止痒、调和阴阳的目的。

针刺止痒辨证取穴在治疗皮肤瘙痒方面的疗效显著。在取穴上,有学者通过整理有关针灸止痒的60 篇文献,对体针取穴进行统计,选穴频次最高的5 个穴位为血海、曲池、三阴交、合谷和足三里[12]。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以“针刺、特应性皮炎”为检索主题进行检索,对目前所有的临床研究期刊文献中治疗结果能改善瘙痒的穴位进行频次分析。通过数据统计整理出以下结果:针刺处方数据中共使用穴位9 个,出现的总频次为46 穴,按照频次和支持度从高到低的前9 个穴位为曲池、血海、阴陵泉、照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和安眠,见表1。

表1 针刺治疗AD 的穴位使用频次统计表

3 针刺治疗AD 瘙痒的临床观察

在临床上,针刺疗法单用或联合中药口服治疗AD 瘙痒多有报告,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1 单纯针刺 在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中,比较了针刺和口服抗组胺药在成年AD患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和无干预对照组相比,针刺和西替利嗪均显著降低了AD 患者的Ⅰ型过敏性瘙痒的程度,但在瘙痒诱导期间进行针刺明显比在瘙痒诱导前针刺或西替利嗪更有效;且在瘙痒诱导期间进行针刺是将瘙痒减少到临床相关抓痒阈值以下的唯一干预措施[13]。

3.2 针刺+中药口服 杨强等[14]将120 例血虚风燥型AD 患者按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依巴斯汀治疗;观察组采取健脾祛风汤联合针刺治疗,针刺以关元、照海、血海、曲池、三阴交和阴陵泉为选穴处方,并随症加减。结果: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有效率为55.00%。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瘙痒程度均明显减轻,且观察组减轻程度更显著。

陈秀华等[15]将99 例血虚风燥型AD 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针刺组和中药组3 组。中药组口服当归饮子加减,针刺组单纯针刺治疗,主穴选用曲池、阴陵泉、足三里、血海、内关、关元和照海,并兼证加减;针药结合组在针刺的同时服用中药。结果:治疗12 周后。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针刺组为79.31%,中药组为70.97%;针药结合组和针刺组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中药组,而针药结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当。

4 针刺治疗AD 瘙痒的可能机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AD 瘙痒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神经肽、乙酰胆碱、白细胞介素、蛋白酶激活受体和阿片类物质等)、炎性细胞、神经免疫调节以及皮肤屏障破坏等[16]。而针刺治疗AD 瘙痒的可能机制也在逐渐被研究和发现。

强啡肽是一种神经肽,可作为κ 受体激动剂,κ 受体激动剂可抑制瘙痒,强啡肽通过作用于κ 阿片样受体抑制瘙痒。Jung 等[17]在出生后48 h 内皮下给予大鼠幼仔辣椒素,电针(双侧肺俞穴、单侧曲池、足三里、血海和三阴交穴),结果显示高频电针通过释放强啡肽减轻了注射辣椒素诱导的大鼠AD样病变的瘙痒程度。

P 物质(SP)是一种在外周神经及中枢神经中广泛分布的神经肽,可使瘙痒加剧。蒋丽等[18]观察电针内关、曲池穴对AD 瘙痒模型小鼠搔抓行为、脊髓强啡肽(DYN)及血清SP 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的AD 样瘙痒模型小鼠的止痒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脊髓中DYN 的含量、抑制SP 水平而介导的。

在多种5-羟色胺(5-HT)受体亚型中,外周5-HT 2 和5-HT 7 受体已被证明介导5-HT 诱发的瘙痒反应[19-20]。Park 等[21]研究表明,针灸不仅能显著改善AD 皮肤炎性反应,而且还能显著改善血清素诱发的急性和慢性瘙痒,可能是通过阻断血清素5-HT 2 和5-HT 7 受体实现。

另有一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评估了接受针刺、口服抗组胺或安慰剂对AD 患者潜在脑回路过敏原致痒减轻的作用,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的瘙痒减轻幅度最大[22]。此外,针刺与壳核活动的更大程度减少有关,而壳核是一个涉及抓痒冲动的区域。

以上研究表明,针刺对AD 瘙痒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多种机制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5 小结

目前临床上应对AD 瘙痒的治疗有抗组胺药、外用抗炎药物、系统性抗炎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光疗等,但长期运用可能缺乏有效性及安全性。而针刺治疗AD 瘙痒则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取穴,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止痒作用,且操作简便、疗效明显、价格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在AD 瘙痒的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针刺治疗AD 有其独特性及优势,相关治疗机制正在进一步探讨,不足之处:①临床研究缺少大样本双盲对照研究,大多数文献循证等级较低,缺少说服力;②AD 瘙痒的机制复杂,针刺对AD 治疗作用多环节多层次调节,但其相关治疗机制研究还较少。今后对于针刺治疗AD 瘙痒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期待出现更多优秀的研究文献,为AD 的针刺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以推动中医现代化。

猜你喜欢

血海曲池针药
曲池穴主治病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小穴位 大健康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