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疗法在恶性肿瘤化疗后气虚型便秘的应用
2023-09-19许金钗廖小方杨慧红江慧萍蒋俊燕方昉刘建阳许远金梦丽
许金钗 廖小方 杨慧红 江慧萍 蒋俊燕 方昉 刘建阳 许远 金梦丽
便秘是化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化疗后的便秘多属于虚秘症[1],其发生率占化疗患者的16%[2]。化疗患者便秘症状如长期、持续存在,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及控制,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无论是在患者的躯体上,还是在患者的精神上都是二次撞击。最终导致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提高肿瘤患者带瘤生存期的生存质量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共同追求[3]。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西医西药的方法对化疗所致的便秘进行通便治疗,短期疗效虽显著,但未从引起此类型便秘的根本原因着手,因而不能解决此类型便秘的根本问题。如何减轻及预防化疗所致的便秘,已成为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中医特有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观的特点,将中医中药的方法应用于肿瘤化疗所致的便秘,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纳入标准选取观察对象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5~80岁,平均(65±12)岁;病程2~4年,平均(2.5±0.7)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5岁,平均(64±9)岁;病程2~5年,平均(3.0±0.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①符合罗马Ⅳ便秘诊断标准者[4];②符合《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气虚型相关辨证标准者[5];③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④KPS评分≥60分,且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⑤自愿参与,能与之有效沟通,并能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所有纳入标准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2)排除标准:①肿瘤所致肠梗阻患者;②化疗前患有功能性便秘或器质性便秘者;③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④多种通便治疗方法并用者;⑤合并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⑥对医用胶带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⑦施针处皮肤红肿、破损、溃烂者;⑧对针灸产生极力抵抗者;⑨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1)化疗护理常规:主要包括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等。化疗患者饮食比较精细,多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的食物为主,加之患者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易造成患者大便秘结、难解。因此,在患者化疗期间,应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摄入足量的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可给患者提供化疗期间的食疗方,促使患者合理进食;鼓励患者尽可能的下床活动,指导患者饭后1~2 h可顺时针腹部按摩10~15 min,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患者排便;化疗期间患者易出现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化疗期间紧张、焦虑等的负性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悦。(2)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通便治疗。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规格:5 mg/片,生产厂家: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5),5 mg/次,3次/d,三餐前30 min口服。1个化疗周期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若出现因身体不能耐受或其他原因停止治疗,则进入随访观察。(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皮部与腧穴相结合”理论的揿针疗法干预恶性肿瘤化疗后气虚型便秘。揿针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安抚患者,使患者身体放松,调节病房温度,注意保暖。患者取仰卧位,保护患者隐私,操作者选取施针的穴位(天枢穴、中脘穴、腹结穴、支沟穴、上巨虚穴及足三里穴)。对选取的天枢穴、中脘穴、腹结穴、支沟穴、上巨虚穴及足三里穴事先采用75%酒精消毒并待干,根据所选穴位的解剖位置选择0.22 mm×1.00 mm型号的华佗牌揿针,再将揿针埋入患者的天枢穴、中脘穴、腹结穴、支沟穴、上巨虚穴及足三里穴位内,施针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为确保针支完全插入皮肤内,操作者应在贴片上给予轻压,揿针完全埋入相应的穴位后,定期(2~3 h)对埋针的穴位进行按揉,2~3 min/次,24 h更换一次针体,化疗当天及化疗后连续3 d给予上述腧穴进行揿针治疗,1次/d,1个化疗周期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若出现因身体不能耐受或其他原因停止治疗,则进入随访观察。
1.3 观察指标 每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化疗所致气虚型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便秘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6个疗程后比较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便秘程度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1)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6]:该量表共有粪便性状、直肠症状和腹部症状3个维度,包含1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5个等级,分值0~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便秘的症状越严重,反之则越轻。该量表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0.91,效度指数(CVI)为0.82。(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欧洲癌症治疗与观察组织的生活质量问卷(EORTC-QLQ-C30)[7]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问卷涉及5个功能领域(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1个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表明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越高。该问卷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03,CVI为0.88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C-SY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CSY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疗程后,两组患者PAC-SYM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AC-SYM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PAC-SYM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粪便性状直肠症状腹部症状总分观察组治疗前6.3±0.720.4±1.89.6±0.936.3±2.5治疗后2.5±0.6*# 6.6±1.0*# 3.1±0.5*# 12.2±1.5*#对照组治疗前6.2±0.520.9±1.29.3±1.236.7±2.4治疗后 3.7±0.5* 13.1±1.2* 6.1±0.8* 23.1±1.8*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程度比较 6个疗程后观察组便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程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6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n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观察组3069.3±9.967.9±10.769.2±15.966.6±16.177.4±13.568.2±7.1对照组3053.8±6.357.7±8.657.4±11.752.5±7.669.6±11.154.5±8.7 F值52.33516.24510.58118.9215.98144.782 P值<0.01<0.01<0.01<0.01<0.01<0.01
3 结论
西医对于化疗患者所致便秘的机制阐述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化疗药物的本身、化疗期间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及止呕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相关,其共同机制为抑制肠道蠕动,导致便秘的产生。中医则认为,化疗易引起人体正气不足,致使机体胃肠功能紊乱,脾胃运化失司,腑气不通,则大便难;气机郁滞,则腹胀,便不畅;郁热内生,灼伤津液,则肠燥便秘[8]。目前西医干预化疗所致便秘的方法仅为对症处理,缺少有效的预防化疗所致便秘的干预手段。本文通过基于”皮部与腧穴相结合”理论的揿针疗法干预恶性肿瘤化疗后气虚型便秘,验证其在治疗气虚型便秘中的作用,观察恶性肿瘤化疗后气虚型便秘患者便秘症状缓解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
揿针疗法又称皮内针疗法,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投影,是人体第一道屏障,与经络气血相通,与内在脏腑相连,构成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系统,因此,十二皮部既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又是针灸治疗的场所[9]。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是针灸施术之处,所以针刺皮部同样可以疏通经络之阻滞,调节气血之逆乱,平衡阴阳之偏颇,恢复脏腑之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皮内针疗法的机制是以点及面,刺激穴位,当针尖刺入穴位皮下组织后,可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兴奋,通过神经节段的传导作用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激活神经调控。因此,本课题选用基于皮部与腧穴理论相结合的揿针疗法,虽针刺于皮部,但可刺激分布在体表部位的腧穴,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等,从而体现皮部与腧穴相结合的作用。本文选取天枢穴、中脘穴、腹结穴、支沟穴、上巨虚穴及足三里穴行揿针治疗。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针刺此穴,可促进肠管的收缩和舒张,加强机体的胃肠蠕动功能,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机体排便。针刺中脘穴有健脾和胃、降逆利水之功。腹结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脾主运化功能,针刺此穴既可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加快水谷精微的运化;还能调整脾胃功能,加强以推进性运动为主的肠蠕动功能[10]。支沟穴善于 “调气”,有研究表明其是治疗各种便秘的主穴[11]。对于化疗后的气虚型便秘患者而言,可以达到理气行滞的功效。上巨虚穴是治疗便秘的基本穴位,其可疏调肠腑、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诱导机体排便反射,促进排便。对于正气匮乏的肿瘤患者,针刺足三里穴可起到补中益气、匡扶正气、固本培元的功效。揿针疗法依据“静以久留”的刺法理论,通过局部刺激,疏通经络从而产生传导反射作用。本课题对上述腧穴进行揿针治疗,旨在从引起化疗所致气虚型便秘的根本原因着手,共奏 “健脾和胃、调理肠腑、运化脾胃、匡扶正气、理气行滞及滋阴通便”等功效。
揿针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其有简、廉、便、验等诸多优点,对于正气已虚、脾胃吸收功能减弱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而言,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单纯口服通便类药物的“首关效应”;在皮部与腧穴相结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浅刺埋针,突出长效针感。综合上述结果显示,基于“皮部与腧穴”相结合理论的揿针疗法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后气虚型便秘,不仅能有效缓解便秘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减轻便秘程度,还可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