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学准备教育中儿童立场的缺失与回归

2023-09-19杨璞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入学成人幼儿园

杨璞玉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但在入学准备教育的实践中,有些成人急于用自己的准则约束儿童的行为,儿童立场被隐匿。在幼小科学衔接的背景下,科学实施入学准备教育需要成人在实践中对儿童立场进行深刻觉悟,以儿童的立场作为入学准备教育的出发点。

入学准备教育中儿童立场缺失的表现

突击式入学准备教育。由成人主导的入学准备教育主要在大班或入小学前的暑假进行。家长对于孩子即将升入小学的焦虑被教育市场敏锐地捕捉,于是,培训机构吸引家长购买教育服务来缓解焦虑。培训机构在短期内通过使教育服务转化为儿童良好的学业成绩,满足家长的消费期待。而在这场服务中,作为被服务对象的儿童被迫在固定位置上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超前教育、超负荷学习导致儿童的自由时间被无限挤占,儿童的童年期被缩短。然而,这种突击式的入学准备教育,不仅难以让儿童对上小学产生向往,被侵占的自由时间和被施加的教育负担还会加剧他们的入学焦虑。

入学准备教育内容片面。儿童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近年来,在“去小学化”和幼小科学衔接的政策背景下,成人逐渐意识到“小学化”对儿童发展的危害。然而在现实中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家长更倾向于坚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认为会拼音、能识字、懂算数是儿童入学前应达到的标准,是否达到标准将严重影响入学后的学业成绩。儿童忙碌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而身心准备、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被忽略。这种“标准”使得有些小学教师默认儿童已有知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进度,忽视儿童学习的差异性,儿童出现入学适应困难,加剧了家长的焦虑。

儿童权利被忽视。1989年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儿童享有游戏的权利。儿童游戏的权利意味着儿童是游戏的主人,要使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必须让儿童自主,即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具有主动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但在“知识储备”的观念下,游戏在儿童生活中不再占据重要地位,儿童失去这一天然权利。游戏时间让位于学习时间,成人不鼓励那些随意、时间消遣似的“嬉戏打闹”,而是精心选择那些所谓“益智”、与升学直接联系的活动项目。

“如果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的正确全面认识,是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基于儿童视角的入学准备研究发现:儿童对小学的负面认知深受成人错误信息传递的影响;儿童对小学的情感态度比成人设想的更为复杂。因此,成人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屏蔽儿童的声音。学前儿童在入学准备教育中地位的边缘化彰显了成人与儿童之间权利的不平等,在这种对儿童话语权的忽视和把控之中,儿童入学准备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被隐匿在成人的教育控制下,而他们的独立思想、主观选择并未受到观照。

入学准备教育中儿童立场回归的现实路径

从重视当下到关注未来,为儿童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以便儿童步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學的学习和生活。在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坚持儿童为本作为幼小科学衔接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因此,入学准备教育既要观照“为儿童入学适应做准备”的近景目标,亦要指向“为儿童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远景目标。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送进优质小学”“跟上小学学习节奏”是教育者们实施入学准备教育的现实性目标。因此,学业准备、短期准备是当下入学准备教育的常态。当儿童达到教育者们的预期目标后,入学准备教育的作用就消失了吗?从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上看,在儿童升入小学后,入学准备教育对儿童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能够在小学得以保持和延续,在与小学教育的相互作用下为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顺利发展赋能。要实现这一远景目标,既需要小学在儿童入学适应上积极作为,也需要幼儿园明确目标指向。观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对儿童强健身体、积极情绪情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入学适应,还惠及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从被动接受到积极行动,复归儿童主体性地位。恰如陶行知主张的“活的儿童”教育观,“活”代表儿童具有强大的生命成长的力量和创造力。因此,在入学准备教育的过程中,成人除了为儿童提供入学准备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之外,还应走出成人安排、儿童接受的思想惯性,复归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准备的主体性。

儿童主体性地位的复归意味着儿童是入学准备教育中积极主动的践行者。成人不仅要给儿童提供大胆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对自己即将升入小学的感受和想法,还要在解读这些声音之后做出回应。当然,更重要的是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准备、自我调适的能力,将儿童当作入学准备教育行动的主体,与儿童共同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例如,幼儿园开展“做一天小学生”的体验活动,可以按照“活动前的畅想与准备—活动中的感知与体验—活动后的讨论与思考”的逻辑路线施行。活动前,教师倾听儿童对小学的畅想,搜集儿童对小学所好奇的问题,带领儿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衣服为出发去小学做准备;活动中,儿童走进小学校园,体验小学课堂教学,参与户外体育活动,参观校园文化环境,与教师、小学生积极互动;活动后,教师鼓励儿童畅谈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与联系,共同讨论如何为步入小学做准备,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衔接建议反馈给幼儿园和小学。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通过亲身体验和自发思考重新建构对小学生活的认知,调整成人带来的信息上的偏差,理性看待自身应做好的准备。

从各自为政到双向衔接,打造有准备的教育环境。长久以来,幼小衔接多表现为幼儿园的单向衔接,而小学也需要主动为来自幼儿教育阶段的儿童做好准备。“有准备的小学”体现了小学对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主动回应和积极对接。根据《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强调的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有准备的小学”会加强和幼儿园的联系,主动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点,重新认知儿童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有准备的小学”会主动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心声,指导家长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有准备的小学”会基于儿童的原有经验构建幼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儿童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有准备的小学”并不否定儿童入学前准备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双向衔接原则意在强调幼儿园和小学均应强化衔接意识,通力合作做好儿童入学准备教育。在准备时间上,“有准备的幼儿园”将会认识到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三年保育工作都是在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在准备内容上,“有准备的幼儿园”会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帮助家长认识到知识抢跑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同时,基于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主动了解小学低龄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积极走进小学的教学现场,热切联络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准备方式上,遵循儿童的学习特点,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在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建构属于自己的入学准备经验。

猜你喜欢

入学成人幼儿园
成人不自在
爱“上”幼儿园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