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向家长“报忧”?
2023-09-19尹筱
尹筱
老师们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向家长表扬孩子,通常愉快融洽,气氛和睦;但如果需要“报忧”时,信息传递就困难得多。当老师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时,应如何与家长沟通,以便高效地实现双向奔赴呢?
要让家长在相信你也爱他的孩子。一天,小敏妈妈向我袒露心声:老师上周放学时告诉她,小敏课堂上管不住自己且干扰别人……她非常担心老师会不会对小敏已有成见,从而导致小敏在学校无法良好发展。
老师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是希望孩子能更好,却常常造成这样的误会和不愉快。究其原因在于,在还没有建立起充足的互信机制之前,在家长感知到你对他孩子的用心之前,先进行了反面或忧虑传递,让家长生出无端揣测。要想与家长建立起良性链接和互信友好的关系,我们不妨这样做:
利用圖片、视频记录并分享孩子在校的小惊喜与亮点;常以“小A适应得很好,今天上课连续举手回答问题了”“小B身体好协调,学广播体操特别快”这样的实质性描述语句向家长展示你对孩子的关注和肯定。
借家校见面会、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传达家校协作公约:彼此信任,家长和老师是站在同样立场的,为了共同的目标,需要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由于角色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互相理解才能携手前进;坦诚沟通,一旦出现让你不愉快、不踏实的事情或感受,主动联系,直面表达,坦诚沟通,在共同协商里寻求解决方案。
用“三明治谈话法”,将“报忧”糅合在最好吸收的中间层。小轩父母在培养出优秀卓越的大女儿后,对二胎儿子寄予的希望也很高。然而,老师几次的“报忧”让小轩妈显得抗拒又抵触,并透露出她对班级评价机制的不认可,担心老师是不是对学生评价单一,欣赏不了孩子的长处。
其实,像小轩家这样的高知家庭,家长是很愿意接收来自老师的信息的,希望孩子能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良好发展。但为什么老师负责任的反馈却得不到妈妈的认可呢?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是教师的表达过于“直白”。
心理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报忧”时,不妨使用“三明治效应”,以达到期待的效果。
例如跟小轩妈对接时,可以这样说:“小轩平时喜欢思考,上课发言主动,且热爱朗读。如果把啃指甲、无意识转笔的小动作克服了,对他集中注意力会更有帮助。”
在这样的谈话里,把握好沟通步骤的顺序,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别为了“报忧”而“报忧”,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才可落地。小孟洗手时,几次将满满几瓶公用洗手液倾倒。班主任联系小孟妈妈,希望她能到校交流。进校遇到我的小孟妈妈又气又急:“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我们工作又很忙,平时对她教育确实不够,现在又能怎么办呢?”
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士的我们,并不只要向家长说出孩子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有没有针对问题给出可操作性解决方案,这才是帮助他们着陆的方式。
我坐下明确告诉小孟妈妈:“建议您回家后与小孟冷静梳理:这样的行为合不合适,事情已经发生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弥补或承担,能做些什么提醒自己记住这个小教训……”
第二天,小孟提着6瓶全新的洗手液整齐地摆放在洗手台上,并向老师们道了歉。这是小孟用自己本月零花钱承担的后果,并且她还成了当天的洗手台小监督员……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能认识到问题,只是欠缺教育经验、方法,教师要以“合作者”身份坦诚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共同教育。教师分享观察到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家长沟通观点和顾虑,分享学校或班级帮助孩子进步所采取的做法,与家长商讨家校合作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共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制订一个行动计划。
总之,家校沟通是学校的永恒课题,“报忧”更是一门学问,需要建立互信机制,用更好的谈话办法真诚地提供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