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里的中国力量
2023-09-19贾文雅
贾文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暗”“孤”等关键字来感受诗歌苍凉的意境、感知王昌龄高超的写景手法;通过“穿”“终不还”等关键字词感受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3.通过适度拓展,感受磅礴雄壮的盛唐气象;通过链接,感受众志成城、势不可挡的当代中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古诗意境,感受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与爱国之情。
2.感受磅礴雄壮的盛唐气象和众志成城的当代中国力量。
【教学过程】
一、通过“三词”了解诗人,知晓乐府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出示单元导语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这三首诗都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从军行》。王昌龄这位诗人我们不陌生了,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吗?(生答)
2.教师补充出示三个关键词“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盛唐边塞诗代表人物”,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
3.补充背景,知晓诗题。师:开元十二年之后的两三年里,王昌龄曾经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他目睹了边塞的风光,也看到了边塞将士的艰辛,写下了《从军行》组诗七首,我们今天讲的《从军行》就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其实是古代乐府的老题目,古人用这个题目主要写征战与边塞的艰难困苦。盛唐时代,包括王昌龄在内的很多诗人,常常用《从军行》这样一个古乐府题来写边塞的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到《古诗三首》再到《从军行》,先让学生讲述对王昌龄的了解情况,后补充三个关键词,让学生对作者有宏观层面的了解。随后,通过破“从军行”这个乐府诗题,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格律出韵味,一招解诗疑
(一)配乐范读,平仄吟诵
1.教师搭配音乐范读古诗。师:平长仄短入声促,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轻重缓急。
2.指名多个学生诵读,师生评议。
(二)关注“地点”,厘清诗意
1.师:通过预习,这首诗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师:这首诗中提到了几个地点,你发现了吗?(出示青海湖图片)青海湖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出示祁连雪山图片)祁连雪山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出示玉门关图片)在唐代,吐蕃和突厥是对唐王朝形成威胁的两股势力,青海地区是吐蕃和唐军多次交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玉门关以东就是战士们的家乡。楼兰指的是汉代西域国名,汉代楼兰王屡次掠杀汉使臣,所以在公元前77年,汉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的首级,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借用“楼兰”一词来代指那些吐蕃或突厥贵族首领。哪个同学来完整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要想真正读出古诗的韵味,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格律,引导学生读出平仄,读出节奏。在解这首诗的意思时,要抓住本诗的一个特色——地名多,关注地点,就成功破解了理解诗歌的拦路虎。
三、“交融”品诗境,“咏叹”悟诗情
(一)高超写景,感受“孤”“遥”
1.师:读着前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答)前两句写到了三个地点——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教师出示地图)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青海湖在青海省境内,玉门关则远在遥远的甘肃敦煌,这三个地方相隔数千里,诗人王昌龄却用想象别具匠心地把它们放在了一个画面上,勾画了一幅苍茫的西部图景。谁来朗读并描绘这样壮阔的画面?(指名读)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来读。
2.师:有人说,王昌龄是一位高超的摄影师,他善于调动色彩、利用光线。(出示青海湖、雪山、长云图片)湖水是青的,雪山是白的,长云是黑的,湖水和雪山是亮的,都被长云——遮暗了,一个“暗”字,一下子就塑造了怎样的氛围?(生答)是啊,阴沉的、悲壮的、苍凉的意境被渲染得酣畅淋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环境是暗的,那将士们的心情呢?为什么?这样的场面和心境正映照了第二句中的什么字?(生答)是的,这是一座孤城,陪伴它的只有被遮暗了的雪山、寂寥的青海湖。孤的仅仅是城吗?又是谁在遥望?在遥望什么?(生答)是啊,孤是将士们的孤独,遥望的是长长的思念。登高可以望远,望远可以归乡,所以在古人的心中,登高就是一种思念家乡至亲的表现,拟人化的表达给了我们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二)一咏三叹,豪情万丈
1.师:读着后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答,教师出示大漠黄沙满天的视频)西域大漠里,大风一起,黄沙被吹起,整个天空都是昏暗的。一个“穿”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生答)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2.师:阴沉的战争氛围、苍凉的境界、异常艰苦的战斗、极其频繁的战事、随时牺牲的危险、对家乡家人的深切思念,本应洋溢的是痛苦、无奈、绝望,而战士们却高喊着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终不还”是不想还吗?(生答)是啊,不是不想还,是不能还!纵然坐落孤城,只有雪山黄沙相伴,但是他們敢为天下先,也愿为天下先,他们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纵然身经百战,铠甲不堪入目,但是心中涌动的是万丈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纵然远方有妻儿老小,但是他们明白只有家国安定,才能子嗣长宁,因而他们大声疾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终不还!终不还!边患不平不定,贼寇不除不宁。血肉之躯仍在,英雄抗敌不悔。
设计意图:本环节带领学生从王昌龄营造的色彩光线来感受环境的“孤”与“遥”,随后引出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再过渡到对后两句诗展开情感探讨。朗读后两句诗,让学生感受“穿”字背后的凄苦,体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力量,感悟“英雄不悔”的爱国热情。
四、组诗适拓展,“链接”增力量
1.出示组诗,感受盛唐气象。师: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一共七首(出示组诗),有描写对亲人思念的,描摹环境之恶劣的,战争之残酷的,但是主旋律不是伤感、落寞、悲凉,而是势不可挡的气势,是视死如归的气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这组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边塞的风光,更是将士们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战争是残酷的,可我们的中华儿女是豪壮的。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典型特征,盛唐的边塞诗一方面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强烈的家国情,充满了磅礴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情怀,颇具盛唐气象。(板书:盛唐气象)
2.链接当代,感受中国力量。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魄,你认为在如今相对和平的年代,还有价值和意义吗?小组讨论一下。(生交流讨论)同学们,你们从众志成城的抗疫人群中看到了中国力量,从航天人的不畏艰难、攻克时艰中看到了中国力量,从高铁的“中国速度”中看到了中国力量,从奥运健儿们的精彩表现中看到了中国力量。是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祖国,相信祖国,把自己的力量和每一个中国人联结在一起,所以才有了这坚不可摧、势不可挡的中国力量,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首诗,感受这份豪情,这份决心,这份盛唐气象里的中国力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补充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引导学生感受以《从军行》为代表的盛唐诗歌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家国情、磅礴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情怀。接着又链接当代,赋予这首诗现实意义和现实力量,让学生更加深切感受盛唐气象里的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