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媒体中的 “ 草族词 ”
2023-09-19史子豪
【摘要】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词种类越来越多,表意功能和构造形式也越来越复杂,语用意义也非常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以“草”作为末尾语素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表意上面有异有同,在各大网络论坛中使用频繁。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分析这些“草族词”的用法、意义和发展过程,以“种草”“拔草”“长草”为例,分析其用法及流行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草族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2-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41
网络世界是新型语言产生最为频繁的地方,也是各种流行语产生最为集中的地方,像之前的流行语“绝绝子”“躺平”“内卷”等都是源出网络。近年来,在一些购物App中以及论坛中出现了许多以“草”做末尾语素的词汇,这类词汇多用来形容购买事物时的心理,有的用来形容迫切获得商品的欲望心理,比如“种草”。有的词用来形容购买欲望的消失,比如“拔草”。但“拔草”除了可以形容购物欲的消除之外也可用来形容购买欲望的实现,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相反意义。也有的词用来形容不断增长的购买欲望,比如“长草”。这类词汇在网络中数目繁多,且都以“草”做末尾语素,它们均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研究其新兴意义的产生原因及其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一、“草族词”初探
“草族词”在结构层面具有诸多显著的特点,本文从语法结构和语义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在结构层面,不论是“种草”“拔草”还是“长草”,这类词汇均以“草”作末尾语素。整在结构上面,语法结构全部为动宾式,在语义层面,这些词汇并不表示实际的操作或种植义,而是借“草”来暗喻购买欲望,借前面的动词成分描述这种心理的过程。词义上面“旧瓶装新酒”,表示新的含义。我们认为这一用法是由于“草”的本义隐喻而成。《说文》中对“草”的解释为:“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声。”[1]15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草”的解释为: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2]104“草”具有生生不息、生长茂盛等特点,而人的欲望也具有类似特点,具有生长性以及自主性,“草”的这一特点可以很好地描述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所产生的心理,因此由植物域投射到了心理域,这种过程也很好地体现了隐喻机制在词汇上面的作用。
二、“草族词”深入分析
(一)“种草”结构分析
“种草”原本是一个动宾结构,意为“播种草种”或栽培草这种植物的幼苗。常和其他同义词汇如“种花”“种树”等词汇连用,多表达字面上的“种植”义。例如:
(1)大力推广种草、种树,实行退耕还林意义重大。(CCL语料库)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种草”一词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大多出现在以女性为主的社交论坛中。“种草”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
1.向别人推荐某种自己喜欢的商品,让其对商品感兴趣。
这是“种草”在网络语境中最基本的意义,表示推荐,宣传的意义,部分语境下可表示说话者主观上对所推荐商品的赞美,作动词,其后可及物,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例如:
(2)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可“种草”。(《人民日报海外版》)
(3)时尚消费会让你“种草”吗?(《光明日报》)
也可受介词“被”修饰,构成“被种草”格式,作宾语。在其中还可插入其他成分,构成“被XX種草”格式。例如:
(4) 78.2%受访者曾被网络“种草”坑过。(《中国青年报》)
2.表示对某商品产生较强的购买欲望,产生想要购买的冲动。例如:
(5)感动的话,那是不是得把昨晚种草的几个香奈儿彩妆买给我。
其中例(5)表示对品牌口红产生心动的感觉,想要迅速获得的心理。
在这一义项下,“种草”一词也具有形容词色彩,可受程度副词“很”“好”“特别”等修饰。这种用法多见于各社交论坛中,还未在主流媒体中见到此种用法。
如:
(6)这一款手机还是很种草的,性价比特别高。
除上述用法外,“种草”一词由于自身结构的松散性,可与其他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汇。例如种草笔记、种草消费、种草贴等。在部分社交论坛中,“种草”中间也可插入其他成分,大多为心仪的物品,构成“种XX的草”格式,但由于此种用法仅出现在特定的社交软件中,使用数量又较少,因此我们不将其看作“种草”的普适用法。
“种草”一词能够由一个普通的动宾结构发展成网络词语,其背后的机制就是隐喻。“草”为名素,“种”为动素,由于“草”本身具有数量多、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对应商品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隐喻机制作用下,由普通植物的含义投射到商品之中。同理,“种”有默默耕耘的隐含义,既可以表示种草的过程(正在种草),又可以表示过程的结束,在这两个意义上分别对应购物中的“产生购买欲望”和“购买结束”的含义,很好地对应了人们在不同时间挑选众多商品时的心理,因此由传统的自然域投射到心理域,用来表示人们在购物时的心理过程。
(二)“拔草”结构分析
“拔草”的意义较“种草”来说,较为丰富。“拔草”的第一层意义可表示与“种草”一词较为相近的意义,表示购物欲望得到满足。而“拔草”的第二层意义表示购买欲望的消除,或放弃购买某种商品。例如:
(7)唉,这双靴子小贵,家里类似的还有两双,算了,不买了,拔草!
(8)这个鞋子种草好久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拔草啊!
上述例句中,例(7)表示因为商品价格因素不得不放弃购买,而例(8)则表示产生了极强的购买欲望,迫切想要得到某种商品。由此可见,“拔草”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为什么同一个词可以发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r这其实和“拔草”中的动素有关系。“拔”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拔,擢也。从手、犮声”。[1]65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2]73从这一点来说,“拔”与“种”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种”的意义是向下的,只能表示“种植”,隐喻到心理域中,只能用来表示欲望的增长。而“拔”既可以表示将某一事物彻底拔除、消除,这一意义对应“拔草”的第一层意义,但在拔除某一事物的同时,又可表示将某一事物“握在手中”的隐含义,而“握在手中”又可进一步引申出“获取”“获得”的含义,而这一意义又与“拔草”的第二层意义相对应。其次,还可以从“拔草”一词的主体进行分析,“拔草”在网络中的初始意义为“购买欲望的消除”,而购买欲望消除是终点义,这种终点义既可以通过主观上放弃这种欲望得到实现,也可以通过购买某物使购买欲望获得满足进行实现。基于这种原理,就为“拔草”一词意义的分化埋下伏笔
此外,“拔草”一词产生歧义的另一因素与人们的认知机制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是通过意象和图式来进行的。陆俭明将意象图示理论总结为:“意象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印象,这种印象因人的理解和识别方式不同,具体说可以因视角不同、需求不同、认识深浅不同,凸显的方面或部分不同而不同;图式是在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认知结构模型。[3]人们对于“拔草”一词的认识也遵循这个规律,不同的人群由于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实践经历不同,对于“拔草”一词所激活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对同一个词产生不同理解的现象。例如没有接触过网络或接触网络较少的人群,对于此词的理解就仅仅是“将草拔除”这一意象图式,接触过网络或频繁接触网络的人才知道“拔草”一词具有“买”或“不买”的意义。尽管如此,人们在看到这个词是对其究竟是表达“买”还是“不买”,在意义上面还有分化。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后面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买”的义项还是“不买”的义项。
“拔草”还可以与其他“草族词”进行连用,与不同的“草族词”进行连用时,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与“长草”进行连用时,大多表示最终要购买某种商品的意义,而与“灭草”连用时,大多表示购买欲望的消失。与“种草”不同的是,“拔草”通常只可单用,不能像“种草”一样,与其他名词性成分连用构成类似“拔草人”“拔草平台”等短语结构。这是因为“拔草”一词义项较“种草”一词较为丰富,在表意上面可能会产生歧义而导致的。
(三)“长草”结构分析
“长草”一词的意义较前两个词汇来说就较为简单,主要指“购买欲望的累加和增长”,与“种草”“拔草”类似,“长草”一词也经历了由动宾结构到不及物动词再到及物动词的一个过程。下面我们逐一分析“长草”一词的发展过程。
“长草”一词最初的意义为“长出新草或草类植物”“草类植物蓬勃生长”意义。这一用法也是最为常见和通用的意义,例如:
(9)虽然有山,山上不长草,虽然有地,地不生五谷、树木。(清· 《彭公案》)
上述例句中,“长草”一词的意义都是其本义,表示“长出新草或草类植物”的意思。这些句子中的“长草”仍然是一个动宾短语。
在语言的不断使用过程中,“长草”一词由植物域扩展到心理域,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物的“追求”或“执念”。例如:
(10)长草!只要一发工资就立刻拔草!(天涯论坛)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草”一词由于其隐喻特征,可以很好地用来表示人们的心理,于是由心理域进一步投射到购物中,用来表示购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极强购买欲望,这一用法与“种草”“拔草”意思相同。例如:
(11)最近无比长草他家的面膜,姐妹们快去下单!
此种含义中,“长草”一词已经发展出接宾语的用法,并且用来表示“日益增长”的购买欲望。
与“种草”一词不同的是,“种草”一词可用于被动,构成“被……种草”格式,而“长草”不可用于被动式。“长草”也不可与其他名词性成分构成短语结构。不过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日益增长的购买欲望”。此外,“长草”只可表示过程,而“种草”“拔草”均可表示过程的结束。这也和两者的动词词素有关系,不管是“种”还是“长”,都有“累积成群”的语义特征,刚好可以与人们在购物时的欲望良好对应。
三、流行原因浅析
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规律,“种草”“拔草”和“长草”三个词也不例外,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这些“草族词”流行于网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隐喻、转喻机制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出现在兰可夫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兰可夫在书中提出,隐喻是人类从现实世界去往抽象世界的桥梁,人们主观感觉与客观世界的联系要通过隐喻来完成,同时隐喻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4]
结合上文所述,这些词在语法结构上,都为动宾结构,而动宾结构在表意上面更加具体、透彻。“草”作为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并且生长速度极快的植物,不僅随着生长环境不断增长,而且遍布各地。这种“长得快”的特征与人们在挑选商品时的心理很好地对应,能够非常形象地用来描述人们在挑选各类商品时内心不断累积、不断增长的欲望,这就是隐喻机制在发挥作用。
而转喻机制在流行词普及使用的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认知机制,指在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转喻的来源称为转喻源,转喻所指向的概念称为转喻目标。[5]依据史明玮,吕宜泽关于“谓词转喻”的定义可知:“谓词转喻”是转喻的一种,即始源域概念与目标域概念反映的不是个体对象或由个体组成的类,而是一种事态(事件、状态),包括整体(部分)事件转指部分(整体)事件、结果转指原因、事件表面特征转指事件本身。[6]在各类商品迅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人们面对网络世界中各式各样的商品,不免感到难以分辨,特别对于女性群体更是陷入“买买买”中的地步,而这种心理就如繁衍速度极快的“草”以及“草类植物”一样,于是便将本来表示草类的相关动作投射到购买的领域中,用来形容此种心理,进而得到广泛使用。
(二)语言省力原则
语言是一种社会工具,它是沟通人们思维和思想的工具。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完成这种沟通,所以才会有各种形式的缩写以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网络语言使用的大量群体中都为较为传统的家庭,他们并不管语言使用是否规范,而是单纯图使用时的方便,交流的便捷,因此在某一词汇能够短小精悍地表明某种意义时,人们势必会使用并传播,而这也是语言的省力原则所推动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网络上面流行的“草族词”进行描写,这些“草族词”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的特征:都为动宾结构,都是以“草”作为末尾语素,其中动素不同,意义不同。这些“草族词”在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的影响下,由传统的意义投射到心理域,其中部分词汇的演变属于“旧词新义”。在网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及青少年群体对“草族词”的不断创新下,“草族词”的使用范围愈来愈广阔,意义也更加丰富,“草族词”未来将怎样发展,是否会演变出新兴意义,这还要在语言的进一步使用过程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0.
[5]王红旗.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史明玮,吕宜泽.网络新词“长草”探析[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01):11-16.
作者简介:
史子豪,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