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武汉方言语气词 “ 在 ” 与 “ 唦 ” 的研究
2023-09-19杨润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武汉方言语气词进行研究,其中摘取了使用频率最多、意义较为丰富的语气词“在”与“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这二字有关的武汉方言的句法形式和内容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在”与“唦”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语句中的位置与含义进行分析,发现“在”的句法结构相对灵活,一种意思可以由多种句式呈现;而“唦”肩负事态与情态之义,以情态为主,在不同类别的句子中传递着说话者不同的意义与情感,展现了语言的复杂多样与魅力无限。
【关键词】武汉方言;语气词;“在”;“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32-012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39
语气词作为意义最难捉摸的一类,不论是普通话语气词还是方言语气词,其研究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数量也较少。这种状况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转机。学者丁恒顺根据《现代汉语虚词例解》整理出基本语气词“的、了、么、吧、呢、啊”六个[1]。学者胡明扬指出:语气助词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是在语气助词和某个具体句子結合的实例中去考察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意义[2]。学者方梅指出:语气词是反映句子次要信息与重要信息的“主位—述位”的结构标志。如在句子“他啊,最爱吃糖葫芦”中,语气词“啊”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停顿;另一种是引起听话者的注意[3]。学者黄国营指出:“吗、呢、吧、了、的、啊、罢了、来着”等句末助词,既可能属于全句,也可能只属于句中部分成分,还可能是上两种情况的融合[4]。学者吴翩翩指出:语气词分为事态、情态和疑问三种,事态语气词是事态的主要语法标志,属于句子平面,反映的是小句时间方面的情态,广义的体范畴。情态语气词是情态语气的主要语法标志,它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意志、态度等,反映的是句子的情态类,属于认识范畴,受句法结构的约束力小,不仅可以表达某种语气,还可以区别语气[6]。
上述学者针对语气词的研究成果,为语气词“在”“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武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以汉口话为代表。“唦”与“在”是武汉方言的常用语气词,“在”的用法较为灵活,可以在句中句末使用,还能一句话中同时出现两个“在”,如“搞么斯在”“在搞么斯”和“在搞么斯在”,三句话“在”的位置都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都一样,都表示“在干嘛”;另一个重要的语气词“唦”多用于句末,“唦”一般表示说话者对当事人提示、确认等意义,也带有不耐烦、轻蔑之意,如“搞么斯唦”既可以是对亲密人的撒娇,也可以表示说话者恼怒时对当事人的指责。本文就“在”的不同位置表达的词性与意义、“唦”在不同类别语句中的语气意义进行举例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一、武汉方言语气词“在”的研究
有关“在”的研究中,吴伶学者指出:“在”词性多样,可用作动词,表示“存在”;用作副词,表示“正在”;用作介词,跟时间、方位、处所等词语组合[5]。除此之外,文章还指出“在”在武汉话中的主要三种格式;“VP+在”“V+倒+ 方所词+在”“V/A+倒+在”,为研究“在”的句法规则提供了重要借鉴[5]。
武汉话里,“在”的使用频率很高,多数情况下,它跟普通话的“在”字用法相同,都表示正在或者动作状态的持续。而“在”在一句话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与“VP”“倒”“场所词”等结合。本章节着重讨论武汉方言“在”的一般句法规则,感受“在”在不同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变换。
(一)位于陈述句句末
1.VP+在
“VP”常指动宾短语,有时也可以是简单的一个动词。作为动宾短语出现时,句子往往省略主语,作为单纯动词出现时,往往一句话中省略宾语。例如:
a.打游戏在 看漫画在
b.画画在 他忙在
a例中,VP是动宾短语,b例中,VP是单纯动词。“在”在VP中,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VP中的动词一般都是持续动词。而瞬时动词,如“开”“关”“借”等鲜少和“在”搭配。再有,从动词的自主性上看,VP中的V一般是自主性动词。非自主动词,如“死”“跌倒”“出事”等则很少与“在”搭配,但也有例外,如武汉话可以说“感冒在”。
同时,上述例子也可以改成“在+VP+在”的形式,如:
a.在打游戏在(正在打游戏) 在看漫画在(正在看漫画)
b.在画画在(正在画画) 他在忙在(正在忙)
上述例子中,一句话出现两个“在”,但表示的都是正在进行的一种状态。动词前的“在”表明时间,进行时的状态,相当于副词。而句末的“在”更多是一种语气上的强调,相当于“呢”。
2.V+倒+场所词+在
在武汉话中,“倒”跟场所词语组合,表示主语的所在位置,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在”;那么句末的“在”既表确认语气,也表存在,使整个格式成为一种表示持续状态的格式[8]。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在+VP+在”不同,该组合中V的前面不能再出现时间副词“在”。例如:
a.饭煮倒锅里在。/锅里煮倒饭在。(锅里煮着饭)
香水摆倒梳妆台上在。/梳妆台上摆倒香水在。(梳妆台上摆着香水)
b.手机掉倒车上在。/车上掉倒手机在。(×)(手机掉在车上)
渣子(垃圾)丢倒桶里在。/桶里丢倒渣子在。(×)
(垃圾丢在桶里)
c.妈妈记倒心里在。/心里记倒妈妈在。(主语改变了)/妈妈(在)心里记倒在(妈妈在心里记着)。
小明等倒门口在。/门口等倒小明在。(×)/小明(在)门口等倒在(小明在门口等着)。
上述例子中,三组有着明显差别。 a组中,主语“饭”“香水”等是受事(PATIENT),将场所词与受事主语进行对换不影响语义与句法规则。a组中,前句更加强调受事所处的场所,后句则侧重说明受事主语的所处状态,其中“煮倒在”可以理解为“煮着在”。
而b组的主语虽然也是受事名词,但是动词的性质与a组有差別。a组中“煮”“摆”等动词为持续性动词,或者说是动作完成后可以转化为状态短时动词[6]。但是b组中的动词“掉”“丢”等为短时动词,且在动作完成后无法转换为状态动词。所以b组中的转换无法成立。
c组的动词性质与a组相同,都表示状态或者持续性的动词,但主语性质不同。a组主语是受事,而c组主语是施事名词(AGENT),因此大多也不能像a组那样变换,但可以变换为“N(施事)+(在)方所词+V+倒+在”的形式[5]。变换式中,前一个“在”是介词,可省略;后面的“倒”是助词,相当于“着”,不可省略。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话里,用在动词后边引出场所词的“倒”,有时表示的是趋向,相当于“到”,如“把娃娃放倒床上”,该句话强调施事者的动作,表示“把娃娃放到床上”,句末不能出现“在”。
3.V/a+倒+在
前文中提到,“倒”相当于“着”,后面接续“在”,表示持续状态。这里的“倒”与“在”中间一般没有其他成分。还有,跟(2)中a组句子一样,(3)中的动词也是持续动词,或动作完成后即转化为状态的短时动词,常见的有“忙、闲、竖、横、开、关、绿”等。例如:
a.电脑开倒在。/开倒电脑在。(电脑开着)
脖子歪倒在。/歪倒脖子在。(脖子歪着)
b.弟弟闲倒在。(弟弟闲着)
小王躺倒在。(小王躺着)
上述例子中,a组主语是受事,这是该语法模式最常见的情况,可以变换为“V/a+倒+N(受事)+在”的格式[5]。如“电脑开着在”可以变换成“开倒电脑在”。b组主语为施事名词,一般不能像a组那样转换,如“弟弟躺着在”,不能说成“躺着弟弟在”。还值得注意的是,该组语法规则中,句末“在”不可省略,如将“小王躺倒在”改为“小王躺倒”,那么整个句子就从状态句变成祈使句,意为要求小王躺着。最后要注意的是,所有有关助词“在”的句子中都没有否定的形式,即句中不会出现“不、没有”等否定词。如“小王不要躺倒在”,这句话是不存在的,但是去掉“在”,变成“小王不要躺倒”,这是存在的,意思是他人不允许小王躺着,或是小王自己不愿意躺着。
(二)位于疑问句句末
“在”用于疑问句句末,主要也是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其中包含着肯定的语气。
1.是非问句句末
a.你怎么还冇过来?睡觉在?(你怎么还不过来?在睡觉吗?)
b.存折放到保险柜窦里在?(存折放在保险柜里面吗?)
c.红灯还亮倒在?(红灯还亮着吗?)
上述例子中,“在”在发音时,尾音上扬,表达疑问语气。“在”在句末具有成句作用,类似于普通话中问句结尾的“吗”。
2.非是非问句句末
(1)特指问句末
a.考试考得稀烂,上课(阔)搞么斯在?(考试考得很差,上课在干嘛?)
b.你住哪块在?(你住哪里?)
c.你么样说话在?(你怎么说话的?)
上述例子中“在”可以用“啊”替代,如上述句子可换成“你上课在搞么斯啊”“你住哪块啊”和“你么样说话啊”,但是动作的持续性会减弱,变成单纯的问句。
(2)选择问句末
a.你读文还是读理在?(你在读文科还是理科啊?)
b.你拐子是不是上班在?(你哥哥是不是在上班?)
c.你是不是记倒在?(你是不是还记着?)
上述例句的“在”有动作正在进行并且持续的意思。如果将“在”去掉,句意的持续性将减弱,甚至出现多种解读。例如a若去掉“在”就变成:“你读文还是读理?”这时听话者可能正在读文或理,或是听话者还未读文或理,只是在做分科决定。
(三)位于感叹句句末
“在”位于感叹句句末时,夹杂着说话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一般是表达惊讶、嘲讽或是不满等情绪。“在”表示动作或是状态的持续,有肯定色彩。例如:
a.你还记到我在!(你还记得我!表示惊讶)
b.亏你还记得我在!(亏你还记得我!表示不满)
c.你怪倒鬼在!(你怪得了谁!/你活该!表示嘲讽)
二、武汉方言语气词“唦”的研究
有关“唦”研究中,学者吴宏辉强调,语气词“唦”也可作为事态语气词,可表示事态的已然、仍然(包括事态的持续和事态的仍然)、未然(包括事态的即将发生和事态的未然)。当“唦”表示事态的已然时,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和“过”;当“唦”表示事态的仍然时,常和时间副词“还”连用;当“唦”表示事态的未然时,普通话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将来时助动词[7]。以上关于语气词“唦”的研究成果,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唦”(sa)是武汉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情态意义很丰富的又一语气词。“唦”的语气义分为两类:事态语气义、口气义[7]。
本节重点对“唦”的情态语义进行研究。
“唦”作为情态语气义,一般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句末,表示提示、确认、理所当然,往往夹杂着说话人嘲讽不满等情绪。
(一)位于陈述句末
1.“唦”在句末,表示说话人已知,但听话人未知的信息,用于提示。例如:
a.我嚼她还不听唦。(我说她,她竟然还不听。)
b.甲:书用完了冇?(书看完了吗?)乙:还冇,用完了再还你唦。(还没,看完了再还你。)
c.甲:你前天怎么冇来?(你前天怎么没来?)乙:我蛮忙唦。(我很忙。)
a组中,“她不听我话”这个信息在“我”意料之外,所以句尾“唦”用来提示,并不表示确认和当然。
b组对话中,乙“用完再还”这一信息甲并不知晓,故甲询问书本使用情况,乙告知甲用完再归还,也是一种提示作用。
c组对话中,乙“蛮忙”这一信息甲并不知晓,故甲询问乙前天没来的原因,乙用“很忙”提示甲,引起甲的注意,也是提示作用。
2.“唦”用于句末,說话人向听话人确认自己传递的信息。该信息听话人与说话人理应知晓,“唦”在句末暗示了理所当然的语气。例如:
a.甲:你一个人来了?乙:你说你不想他来唦。(你说你不想见到他嘛。我就一人来了。)
b.甲:你捡东西搞么斯?(你收拾东西干什么?)乙:你说你要分居唦。(你说你要分居。)
c.甲:这种情况么样搞咧?乙:那也是冇得办法唦。(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没办法处理。)
a、b两组对话中,乙传达的信息甲乙二人都知晓,或者说乙认为二者理应知晓,句末“唦”有表示理所当然的语气。c组对话中,句末的“唦”暗示了一种无可奈何,谁都解决不了。
而正是这种理所当然的语气,“唦”往往也传递了说话人一种不满的情绪,多是长辈对晚辈的训斥,或是平辈之间的玩笑或是抱怨。例如:
a.你不跟我走唦。
b.是他先动手滴唦。
c.不懂就问唦。
a组可以理解为“你不跟我走的话,我就自己走”,有赌气的成分在。也可以理解为“当初你不跟我走,现在落得这样的结果”,有抱怨指责的情绪在。b组理解为“是他先动手,我才还击的”,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以及传达了自己还击的合理性。c组理解为“不懂就要问”,多用于长辈教训晚辈,要不耻下问。
另一种情况,“唦”有指责情绪在,与“早点”“先”“应该”等词搭配,表示“当初如果……就不会……”例如:
a.你应该早点跟我说唦。
b.你应该先喊爷爷唦。
a组理解为“你应该早点和我说,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了”,表达了说话人的指责情绪。b组中,“你应该先叫爷爷”,一般用于长辈训斥晚辈,要尊老,第一个叫爷爷,再叫别的长辈。暗示听话者可能一开始并未先喊爷爷这一事实。
“唦”还有一种句式:“v+就+v+唦”。例如:
a.嚼就嚼唦,我又不掉块肉。(说两句就说两句,我又没有什么损失。)
b.克就克唦,哪个怕她。(去就去,谁怕她。)
c.吃就吃唦,又不是冇得钱。(吃就吃,又不是没有钱。)
这里的“唦”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豁达、对事实不屑一顾的意味。
(二)位于祈使句句末
“唦”位于祈使句末,通常表达命令、请求、催促、告诫等意义。“唦”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嘛”,但是语气更为强硬,通常用于上级对待下级、长辈对待晚辈,或者关系亲密的同辈之间的对话[6]。例如:
a.慢点跑唦,么答搭了。(慢点跑,别摔了。)
b.你莫这样子唦。(你不要这样。)
c.你紧搞么斯唦。(你怎么还没弄完。/你怎么还在计较。)
d.吃唦,莫讲客气。(吃吧,别客气。)
a句中“么答搭了”暗示了说话者对听话人的关心。b、c都有说话者的抱怨情绪,让对方停止当前行为,有请求、催促之意。d有表达好客命令之意,一般用于同辈间友好交往。
(三)位于疑问句句末
1.是非问句末
(1)说话人对于自己不知道、不确定的情况发出询问,求得听话人的证实。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吧”[6]。例如:
a.你不得骗我滴唦?(你不会骗我吧?)
b.你桌子还冇清唦?(你还没清理桌子吧?)
(2)说话人提出建议,希望征得听话人的同意。例如:
a.我们等哈一起吃饭唦?(我们待会一起吃饭吗?)
b.你明天跟我逛该唦?(你明天跟我一起逛街吗?)
(3)当事人的行为冒犯到说话人,说话人表达不满与警告。例如:
a.你骗我唦?我不耳你了。(你骗我的吧?我不理你了)
b.你不听我滴唦?迟早要吃亏。(你不听我的吗?迟早要吃亏。)
c.你只管气唦?冇得用。(你只管生气吗?没有用的。)
上述a、b、c三组句子中,都带有说话人不满与警告的意味。“我不耳你”“吃亏”“冇得用”等都是说话人强调当事人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有警告之意。其中“唦”类似于普通话中的“的吧”“吗”。
2.非是非问句末
(1)选择与特指问句末
a.想不想喝水唦?(选择问句末)
b.你到底有么斯要说唦?(你到底要说什么?)(特指问句末)
上述例句的“唦”可省略,意思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就是询问对方:“想不想喝水?”以及“你想说什么?”但是b例句加上“唦”会带有说话者不耐烦的情绪,言外之意:“赶紧说,不说我走了。”
(2)反问句末
“唦”用于反问句末中,说话人要表达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反。如:
a.搞成这样么样补唦?(搞成这样还怎么补?)
b.你还蛮有理唦?(你还有理了?)
c.哪个说不好唦?(谁说不好啦?)
a例句中,“搞成这样还怎么补”意思就是“没法补了”,有无可奈何,无力回天之感。b中,字面上好像说“你蛮有理”,实际上是“你没有道理”。c句中,“哪个说不好唦”实际上是说“没人说不好”,也就是挺好的意思,虽然字面带有“不好”二字。
三、总结
通过上述对含有“在”与“唦”的武汉方言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方言的魅力与难度都是极大的,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可以表达多种情绪与意义,有时一种意义也可以通过多种语句形式表达出来。本文研究的两个语气词中,“在”的语法功能较强,而“唦”所蕴含的语气意义较为丰富,值得在日常用语中深入体会与研究。同时,通过本文研究,令读者感到方言的魅力无可替代,在普及普通话的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同样要注意保护与传承方言。
参考文献:
[1]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03):34-40.
[2]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J].汉语学习,1988, (06):4-7.
[3]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 1994,(02):129-138.
[4]黄国营.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J].语言研究,1994, (01):1-9.
[5]吴伶.武汉方言的助词“在”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2):193-194.
[6]吴翩翩.武汉方言语气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7]吴宏辉.武汉方言语气词“唦”的语气特征及意义[J].文教资料,2019,(29):26-28.
[8]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杨润芊,女,回族,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