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2023-09-19刘振敏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中学生个体

刘振敏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体的道德面貌。从表层结构来看,道德品质可以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即所谓的知、情、意、行;从深层结构来看,则主要强调道德动机系统,主要可以表现为与道德有关的兴趣、信念、理想等形态,其核心因素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伦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道德品质逐渐从不成熟、不稳定的动荡期向成熟、稳定的成熟期转化和过渡,因此这一阶段既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塑造和转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班级制度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班级制度的引导、约束和熏陶,能够帮助中学生走向稳定的、自律的、自觉的道德品质成熟阶段。

一、班级制度对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

班级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准则,蕴含了班级生活所提倡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为班级中每个个体设定了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并能够影响个体心理,帮助其形成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判断。

1. 帮助学生明是非、辨对错

中学生因其生理快速发育变化,尤其是外形、机能的变化和性发育成熟,而心理发育远远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容易使其产生冲动性和敏感性;认知和思维发展不够全面,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出现多疑、逆反、固执、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和思维走极端等问题;情感发展波动性大,时而振奋、激动,时而沮丧、绝望。总体来说,判断力和自制力仍比较薄弱,是非对错的判断容易受到误导,是非对错的坚持容易产生动摇。同时因为受“哥们义气”、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容易造成是非观念模糊甚至颠倒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虽然拥有较为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但是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或者害怕得罪同伴或担心自己利益受损,因而在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处于摇摆不定的焦虑中,从长远来看容易产生盲从或偏信的问题。

借助合理的班级制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往的道德经验和班级所强调的道德价值相统一,学会对道德问题做出合理的权衡和判断。借助班级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帮助中学生明是非、辨对错,敢于拒绝错误,敢于择善而从。

2. 帮助学生定规则、知所为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会经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致力于减轻压力、避免痛苦及获取快乐,缺乏逻辑和道德概念;“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与外界真实世界有接触的,可以调节本能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能够自我控制意识和感官知觉的运作,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能够从事实际而合乎逻辑的思考,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拟订合理的计划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掌管着个体的道德规范,关心的主要是好坏、对错和善恶,追求完美,代表的是理想境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的发展,表明了道德品质是从生理上克服不合理欲求到心理上坚守道义的过程,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班级制度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自发道德探索的时间,减少学生道德发展的“试错”成本,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知晓什么是可为的、当为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3. 帮助学生强自觉、促成长

道德品质强调的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在于个体能够理解并自觉坚信道德对于“成人”的深层意义。在道德品质发展的阶段研究中,科尔伯格认为,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偏信盲从,不能自主做出道德判断,其言行主要受制度中的纪律要求影响而进行规范。借助班级制度,促使中学生在明辨是非、遵守纪律的过程中,体验到班级制度所营造的公平公正、有序合理的班级环境,认识到班级制度可以捍卫个体合理权益,有利于个体健康成长,形成对道德的兴趣,树立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促进向往道德的自觉性,增强道德品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逐渐从他律发展为自律的道德,促进中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二、班级制度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有效发挥班级制度对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积极作用,必须要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1. 避免不平等性,重视制度正义

胡金木教授认为,道德秩序本身不是目的,更不是通过压抑人性来建立某种道德规范,而是帮助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生命的自由发展。同样,班级制度是用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约束机制。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避免对弱势群体的忽视,避免对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歧视,避免不平等性,重视制度正义,体现自由平等原则、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相结合,建立互助友爱的班级氛围。

2. 避免独断专行,重视学生参与

如果学生刚入学,班主任独断专行,制定了一大堆班级管理制度强行要求学生遵守,这样的制度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征得学生的同意,所能反映的只是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的意志,而忽视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也很难起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作用。因此,必須重视学生参与的原则,正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制度制定、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广泛了解学生想法、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班级制度,使班级制度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准则,有效地起到行为约束作用和目标引导作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道德自觉性。

3. 避免封闭限制,重视开放发展

很多班级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班主任主要关注到的是限制学生,害怕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因此制定的大多是“不准……”的禁令,忽视了中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能力,忽视了中学生独立自觉调节行为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中需要强调开放发展的原则,重视学生独立自主、成长进步的积极导向。

◇责任编辑 矣 勇◇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中学生个体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