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开展专项行动严查暑期校外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等
2023-09-19
教育部开展专项行动严查暑期校外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假期,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决定于7月至8月在全国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3年暑期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解决当前校外培训治理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严查重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用好网格化综合治理机制,对“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以及以夏令营、研学旅行、托管班等名义违规培训等问题开展专题整治,坚决防范“黑培训”“黑机构”等侵害群众利益情况发生。
二是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守护学生家长所交预收培训费用安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和预收费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加强价格监测,防止恶意涨价,严查校外培训机构超时段(一次性收费或变相收费超过3个月或60课时)、超限额(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性收费超过5000元)收费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有效化解校外培训消费纠纷。推动各地全面应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坚持“一机构一策”,多措并举解决“退费难”问题。
四是强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对照《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部署各地在暑期前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安全排查,对发现的风险点和安全隐患要以零容忍态度即查即改,切实抓好安全责任和措施落实。
专项行动强调,各地要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培训机构和媒体不得违规发布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宣扬“暑期最可怕”“暑假是第三个学期”等错误概念,不得制造或炒作教育焦虑。此外,要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及地方举报渠道,提供违法违规问题线索,推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来源:光明网)
2022年教育经费总投入61344亿元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8%。
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5137亿元、26801亿元、9556亿元、163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7%、8.5%、6.2%;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7.3%、5.2%、3.6%、2.8%、1.2%、1.3%。
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教育投入工作扎实开展,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体制不断巩固完善,有力支撑起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教育投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保发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质量政策导向作用,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来源:《人民日报》)
教育部提示: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受骗
为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近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的一些虚假诈骗情况,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据悉,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问题,有的甚至通过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2023高考护航行动,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已协调有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权威标识,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正规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此外,每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进行查询核实。
近年来,每当高考成绩发布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个人“网红”就通过“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等说法吸引流量,制造贩卖志愿填报焦虑。然后,包装打造“专家”“名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宣称“大数据志愿辅导”“一对一咨询”等,誘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教育部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和志愿填报参考材料,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
此外,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办”,甚至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通过“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说法实施诈骗。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会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不存在所谓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教育部还提醒,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和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来源:新华社)
中央网信办:重点整治7方面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7方面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
这7方面问题包括:有害内容隐形变异问题、网络欺凌问题、隔空猥亵问题、网络诈骗问题、不良内容问题、网络沉迷问题、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
其中,网络欺凌问题方面,重点整治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肉搜索”,恶意传播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等。针对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重点整治利用所谓“阅后即焚”的密聊软件诱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诱導实施违法行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发布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等。
通知提出,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全面压缩有害信息隐形变异的生存空间,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专属产品服务信息内容安全标准,有效解决网络沉迷问题,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的网络环境。(来源:新华网)
教育部印发意见要求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管理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育人功能,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
《意见》提出,要遵循“整体设计,协同育人;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以管促建,提升质量”的基本原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审议审核、备案、课程教学管理等制度建设,要引导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把专题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意见》要求,坚持“凡设必审”“凡用必审”原则,严格审议审核标准,规范审议审核行为。要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分级管理、备案制度。要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纳入国家、省级课程监测范围,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和周期修订制度。(来源:《法治日报》)
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公布
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学校自主申报、各省级教育部门遴选推荐、专家组审核、网络公示基础上,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确定1075所学校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
通知明确,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学校建设路径,全面推动近视防控、肥胖防控、预防脊柱侧弯、心理健康、急救教育等重点工作取得成效,提升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通知要求,各地要统筹资源,提供条件保障,对健康学校建设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和倾斜,建设优质健康教育资源,加强管理人员、校医和教师培训,组织学校间协作交流和共建共享,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健康素养、学校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学校建设成果展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来源:《人民日报》)
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超4000亿元 惠及2000多万名学生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记者从教育部获悉:1999年实施至今,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000多亿元,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0多万名。
贷款额度不断提高。政策实施初期,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最高贷款额度每人每年6000元;2014年,提高至本专科生最高贷款额度每人每年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1.2万元;2021年,提高至本专科生最高贷款额度每人每年1.2万元、研究生每人每年1.6万元。
贷款期限不断延长。政策实施初期,国家助学贷款期限为毕业后6年还清贷款本息,即学制加6年、最长不超过10年。2020年助学贷款期限延长至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
贷款范围不断扩大。2017年,助学贷款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培养单位全覆盖,实现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预科生全覆盖。
贷款办理更加便捷。各级教育部门通过高中预申请、“一站式”办理、线上办理等方式,最大程度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业务。(来源:《人民日报》)
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分两种模式
2023年全国高考6月7日开考,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较去年增加了98万人。全国共设考点7726个、考场34.5万个,部署监考员101.3万人。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根据各地实际,目前,新高考有“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按照从起始年级开始的原则,各地新高考方案的启动都是从当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施,三年后进行第一次新高考模式的考试和录取。
今年,共有14个省份采用新高考模式,分别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2024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省份,将开始首届新高考。
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8省份,将于2025年开始首届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3+3”模式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之外,学生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自主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而新高考改革“3+1+2”模式则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外,学生要在物理、历史中选择1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自主选择2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