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023-09-19李国青赵志敬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文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

李国青 赵志敬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对我国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树立跨界通融理念、与新科技革命相结合、立足新时代和本土化、实现国际化。针对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不规范、课程之间缺乏交融互通和创新、科技意识培养不足、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国际化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要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坚持通专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国际化,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 公共管理 人才培养

2019年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在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题报告,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由此,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相较于传统文科人才培养只着眼于各个文科专业的独立学习,新文科更具有综合性和融合性,新文科要求在现有文科专业内涵的基础上,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培养。

公共管理学科应在新文科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这是由公共管理学科特征确定的。公共管理是一门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型人才的学科。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不断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融入中国的本土实践,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效能,进而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服务。未来五年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历史契机,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需求。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山东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黎明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于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1]。新文科理念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树立跨界融通理念

相较于其他学科,公共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先天优势”。因此,它可以与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发展。新文科的建设更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发挥自身优势,更加注重扩展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传统专业高度分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被打破,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的新需求。当今各个学科发展已经呈现出融合趋势,各个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已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因此,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应树立跨界融通理念,不应局限于单一公共管理学科知识,应该是“海纳百川”,对其他学科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兼收并蓄”,“实现文文、文理,尤其是文工交叉和协同育人,突出公共管理大类人才精通理论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工具、具备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构建,涵育形成跨学科、多领域的‘大公共管理知识结构与体系”[2]。

我国如今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当今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应该立足于中国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任。新文科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博览古今、具有创造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二)与新科技革命相融合

当今,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发展已经被初步认可,而作为文科的一部分,公共管理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新科技革命的融合更加深刻。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催生了一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了社会对复合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作为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与新科技革命相融合,改造现有课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服务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新技术如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也会赋能于公共管理,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更新迭代。

新文科建设下培养出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应该熟悉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思想,掌握新的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新技术和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发展也持续引发公共管理学科新的研究课题,能够拓宽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学术视野,推动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因此,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新科技革命相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

路径。

(三)立足新时代和本土化

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必须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自建立以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公共管理学科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专业,而是“舶来品”。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大都来自西方,这充分暴露出我国自主研究不足的软肋。在过去,我国在公共治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学界对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经验的总结研究不够,根植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的提炼分析不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文科建设要求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并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植根于伟大的中國治理实践,培养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真正把握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未来的需要,从而担负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大任,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服务。

(四)人才培养国际化

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等诸多风险和挑战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国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增强国际规则制定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我国需要培养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备全球视野和精通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新文科要求打破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人才瓶颈,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新文科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培养专业精湛、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通晓国际公共事务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

二、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之间缺乏交融互通和创新

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在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课程设计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单一,内容相近的课程被互相割裂,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整体课程结构仿佛一盘散沙,呈现碎片化,各种与学科有关的内容被设置成课程强塞进学生的课程表里,课程之间联系不足,难以体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综合性的要求。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重应用、轻理论,过于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忽视理论思维能力,这就导致高校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高层次理论人才。

高校公共管理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呈现出因循守旧、西方化和空洞化等特征,许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教材,使用的仍然是多年前西方所用的教材,教材里的概念理论和实践等均不符合中国的现实。课程所选用的教材落后于时代,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等都已经“落伍”。许多学生对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理解不深不透,从而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仍然不足,体现在教材内容上,缺乏优秀的中国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导致学生对中国本土的公共管理缺乏认识。这样的培养方法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中国未来的需要,无法满足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

需求。

(二)科技意识培养不足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已经离不开新的科学技术,科技意识是当今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科技意识是社会群体或个体对科学技术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3]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形态为公共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应该具备科技意识,密切关注新科技革命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熟悉并学会使用新技术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高校没有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缺乏科技意识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所学习到的一些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高校在教学中忽视科技的教学和应用,会间接导致学生对科技的忽视。

(三)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为国家、政府与社会组织培养实际管理人才的学科,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公共管理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晰。对于高校来说,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标仍不明确,很多高校设置的实践课程只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份实践报告就可以完成课程任务。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实践、能力是否提高并不重要。实践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仅通过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把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许多高校所忽视。

(2)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是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往往会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在大多数高校里,实践内容与社会实际并不相适应,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仍较为陈旧,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也往往被割裂开来,两者并没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滞后。

(3)高校缺乏实践教育平台。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资源多数为校外实习和基地实训两种形式。实际上,多数同学并没有机会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实习,只能去普通企业。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无用武之地,导致实践课程只是流于形式。

(四)国际化视野培养欠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国际事务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内部的国际化环境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外籍教师,尤其是高端人才数量少,聘请的外国学者授课的比例低;学生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程度低,本科阶段的学生能出国进行交流访问的仍是少数。

其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大学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环节,相较于国外,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最后,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不明确。目前,许多大学已经认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相继提出了相关培养理念。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參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我国大学应该对公共管理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特征进一步具体化,并在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实现。

三、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性创新,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必须回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顺应哲学社会科学及新文科发展趋势,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人才从数量到质量的重大转变。

(一)加强学科融合,重构课程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高校需要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维度打造以通识教育为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强化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人文之基,打通文理界限。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素质培养,重于“宽基础”。通识课程既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视野和发展基础,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或深造需要,还能充分发挥各个专业资源优势从而促进相互交融发展。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培养,重于“强专业”。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具备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通过主修、辅修和选修方式对公共管理类人才进行强化训练,强调理论与技能的有机契合”[4]。

(二)培养科技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当今时代已经步入数字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数字化时代下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提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应与新科技革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因此,高校应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数字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数字化校园中,学校的各种资源实现全部数字化,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利用網络和信息技术享受学校的各种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既可以为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也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注入全新的动力。

(三)强化实践导向,加强实用技能培养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积极加强实践教学,克服原有专业偏软、偏散的弊病,在人才培养中强化课程教学与新的科技变革、社会实际深入结合,强化专业课的实践导向,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校外实习,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平台。在这一方面,“校府合作”模式是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在“校府合作”模式中,高校与政府的相关部门达成合作,高校每年可以向合作的政府部门派送学生实习。“‘校府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在政府部门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政府管理理论知识与政府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实际能力。”[5]“校府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高校应完善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不应以时间等为标准,重心应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程度等。总之,学校应该通过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培养全球视野

高校培养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应立足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高校应该聘请世界知名学者进入教师队伍,为学生开设国际化课程;搭建国际化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积极与世界知名院校进行合作,开发联合培养等国际深造项目,打造国际化教学实践基地,“如东北大学在校内设立的一流学科国际班,通过改造传统的通用应用课程学习,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注重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6]。高校应通过种种措施,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对文科原有的建设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改革,它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应根据新文科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问题,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国家形势错综复杂,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形势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应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立足新时代和本土化,与科技革命相融合,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2] 蔡劲松,王琪全,任丙强,等.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19.

[3] 王兴成.科技意识的文化特征和功能[J].科学学研究,1992(2):19-22,4.

[4] 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56.

[5] 娄成武,魏淑艳,曹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03-105.

[6] 杨洪英,陈国宝,刘承军,等.“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逻辑依归、问题表征与应然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3(3):47-57.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文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