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思考

2023-09-19陈宏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考

陈宏

摘 要: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履行职责,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近邻文化,是从传统的民俗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如何发挥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将近邻与家校协同育人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家校协同育人、近邻文化出发,研究了目前近邻文化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利用近邻文化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近邻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6-0030-04

“社会协同”明确了居委会、中小学、幼儿园、医疗保健机构、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支持服务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强调社会各方要共同参与和支持家庭教育,为家庭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以促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不再只是家庭或学校的事情,而需要整个社会做出努力,这样才能够保证育人的环境。但是,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思考如何让社区变成一个可以相互联动的网络,如何构建一个相互学习的圈层,如何将家校社教育共同体从简单的沟通中脱颖而出变成能够打造的教育精品项目。

1.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

(1)近邻文化的相关概念

“邻里”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近邻在很大程度变成了守望相助,分享关爱,互相体恤的代名词。近邻社区,是地理上邻近居所的社区,社区中的居民即邻居,又称邻里、街坊、邻舍、邻人、近邻、隔壁等,近邻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称为邻里关系。而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因为这种近邻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也就是近邻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近邻文化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同时,近邻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家校社协同育儿提供了可以实现的基础,也为教师思考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也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照和相互寄托,更是近邻文化形成的基础。因此,近邻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邻里关系为基础的文化集体。

(2)近邻文化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体现

在社区活动中,可以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课程,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和知识分享平台。社区服务可以通过建设教育资源中心、提供学习资源和咨询服务等方式支持居民的学习和教育需求。通过社区的组织和服务,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教育合作平台,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和提高。在社区活动中,可以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课程,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和知识分享平台。社区服务可以通过建设教育资源中心、提供学习资源和咨询服务等方式支持居民的学习和教育需求。同时,还可以组织教育志愿者团队,利用社区资源和力量,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项目,提高居民的教育素质和能力。通过社区的组织和服务,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教育合作平台,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和提高。然后将联合教育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居民、家庭和社区工作者心目中,激活居民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借助“家校社教育共同体”,让近邻文化变成家校社共同教学的重要载体。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近邻组成的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也能够发挥大效应。如果运用得当社区的教学功能能够创建和学校类似的教学环境。而社会是由很多个家庭组成,这些家庭都是近邻,近邻之间通过社区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因此,借鉴以近邻文化为中心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盘活近邻资源,创新近邻服务,通过弘扬近邻文化以进一步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

2.近邻文化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问题

(1)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靠一方去开展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但是,还是有一些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知尚不明确,还存在育人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这一固有思维,这样就为通过近邻文化开展家校社共育制造了阻碍。这个固有思维认为教育应该由教师在教室中开展,而学生最需要学习的还是书本知识,对于一些其他的能力并不是当前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但实际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更需要全方位的培养,如果仅由学校单方面来解决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和育人目的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来共同努力。凝聚育人的全部力量,学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协同与联动。同时,学校在教育中也被传统观念固化,很少主动走出校门,缺乏走向社会协同育人的主动性,而社区在工作中也不会将联合教育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开展近邻文化活动时,并没有将小学生吸纳进来,家长也没有想过将小学生的教育与社区的近邻文化交流结合在一起,因此“校、社”协同共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家、校、社”参与协同育人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协同育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协同育人资源尚未有效整合

“学校教育”虽然有自己的育人资源,但是,很多时候都没有将资源整合在一起,育人资源的挖掘还不充分,未能夠形成育人合力。在小学教育中,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不够充分,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式去挖掘资源,思考如何利用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培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将近邻文化融入其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任职教师对近邻文化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思想困惑、经验不足,导致所挖掘提炼的育人资源不充分、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使很多资源的挖掘虽然很专业,但是并没有整合家庭和社区的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对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和行为引导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对学生的重视不足,甚至有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家风、家训,也不能将家教故事挖掘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社会中虽然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讲仁义、守诚信、崇正义等都是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文化资源,红色资源还挖掘得不够深入,并且没有作为。共同育儿的教学自然很多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的目光投向这些社会资源当中,这样家校社协作育人的效果有所欠缺。不仅如此,“家、校、社”合作机制尚未健全,在教学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存在各自为界的情况,并没有建立起可以相互沟通合作的渠道和平台,社会协同育人也存在问题,即交流沟通不充分、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对合作交流的保障制度,这导致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变得困难,也损耗了彼此之间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的教学发展有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机构,加强课内课外的合作交流,建立保障制度,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3)近邻文化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运用并不多

在有些学校虽然推行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但是却并没有充分发挥近邻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并没有利用小学生家庭居住环境集中的特点,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希望通过学生的教育来影响家庭环境,进而帮助社区形成合适的近邻文化。很多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并没有想过与其他家庭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将教育孤立在单一的环境当中。社区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教育平台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仅仅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并没有将关注点紧紧围绕在学生的需求方面,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对家庭的关注不够,也没有想过通过近邻文化来搭建出更加合适的教育平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都是相互独立的,近邻文化并没有在其中发挥很好的作用,而三者也并没有将近邻文化当作共同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近邻文化虽然能够很好地帮助家校社构建教育共同體,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没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要探究家校社共同体中的近邻文化,就必须搭建一个以建立文化为中心的教学舞台,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能够通过建立文化获得教育的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全方位环绕的近邻文化,收获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得到能力的提升。

3.如何利用近邻文化中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

(1)利用近邻文化完善家校社教育体系

要想建立家校社教育体系,并不能仅是完善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各个方面出发。首先,完善家校社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可以通过练级吉通教育学校的形式,创建联动模式,根据近邻文化的内容树立相应的机构,同时交由专人负责,确保每一项措施都有人实施,每一个举措都能落到实处。其次,家校社教育可以搭建亲邻联动网络。学校可以联合社区构建近邻文化的网络机制,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时学校可以走出校门向家庭和社区延伸,对整个社区中的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让小学的教育从校门迈向社会。建立家庭教育学校的形式,让近邻文化搭建出一个互动的网络,并配备经费为家校社的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的保障。例如,可以以教育局为牵头单位,以近邻文化为指引,创建家庭教育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家庭教育联动化模式。这样的教育学校可以设立综合部、培训部、社教部、讲师团,并配有校长、副校长、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等岗位,让整个学校都能够如何正常学校一样运转。为了解决社会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议教育局结合社区提供专项经费,建立专题教育机构,吸引家长参与进来,成为一个集师资建设、学员培训、课程研发、科研探究、答疑指导等职能于一身的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在课程设计时,也可以将社区文化、邻里交流等内容纳入其中,实现社区融合普及、学校重点安排、家庭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体系。此外,建议将近邻文化放置在家、校、社共同育人的中心部位,通过搭建亲邻联动网,综合规划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2)利用近邻文化构建睦邻学习圈

在小学教育中,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说,邻里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互动,近邻文化能够成为社区治理的基础,促进社区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交流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学校教育中,邻里之间的合作和合作可以增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校外资源的利用和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近邻文化应成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可以在社区建立睦邻学习圈。将学习圈中的中小学都囊括进来,并邀请家长一起,联合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志愿者共同组建成学习联盟,为学生搭建出近邻的学习圈,让学生能够享受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关注。其次,通过开展睦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社区还可以通过开展亲子培训和一些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同时享受社区的教学资源。这些还可以组织退休教师。最后,社会工作人员要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将近邻文化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近邻文化。学生通过与其他人接触,逐渐学会恰当的社交方式,从而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而社区通过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校家长能够在更大的环境中开展家校合作,也让家长走出各自的家庭,进行交流合作,致力于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协作育儿模式。例如,近邻文化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与社区的其他小学一起成立睦邻学习圈,将辖区内所有家庭纳入其中。每个学校负责包保对接社区的一部分家庭,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交流,建立家校社育共建共享的平台。学校可以选派由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家长代表共同组成的睦邻学习联络员,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通过与家长进行教研活动,推动家教力量的自主循环和发展。社区中的“五老”可以开展近邻文化活动,发挥其亲情优势、威望优势和时空优势,促进家庭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学校还可以开展重家教、立家训、传家风活动,宣传近邻文化,凝聚学校、家庭和社区。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家长参观、培训讲座和亲子活动等互动活动,增进社区居民和学生家庭的了解和邻里关系,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近邻文化的应用,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展。

(3)打造近邻文化精品项目

要想在家校社协作教学中充分体现出精灵文化的作用,就需要打造精灵文化的精品项目。打造精品项目,首先可以从特殊时间节点中寻找到打造近邻精品项目的契机。通过制定恰当的主题,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近邻文化,并能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识到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如何在社区中与他人相处,如何用自己的家风家教去影响别人。其次,社区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精美文化,创建一个可以展现的平台,要积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将学生的教育从学校中解脱出来,让学校和家长一起为学生的能力成长助力。同时也要充分发动社区的志愿者,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还有家长宣传近邻文化,让近邻文化能够深入人心,进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学校和社区可以联合举办“关爱老人,寻找家庭幸福”的主题活动。活动期间,学校要精心筹划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全面、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并将宣传海报贴到社区的每一个地方。同时,为了宣传近邻文化,可以开展近邻文化推广活动,如邻里互助、为邻居提供帮助等,培养居民之间的情感和互助意识,营造和谐社区氛围。最后,学校还可以邀请社区中的专业人士或者志愿者来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讲座,提供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紧密的联系,共同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做出贡献。社区还可以积极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把社会热心人士和在校大学生等各类人才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开展各种服务活动。

(4)打造家、校、社共育近邻文化教育基地

为培植小学近邻文化新样态,融合区域建设、家教文化、巩固培训的家教社协同育人的成果,通过成立一个家、校、社共育近邻文化教育基地,让近邻文化能够有更加广阔的舞台。首先,可以建立一个近邻文化馆,社区在硬件上多多支持,让家庭、学校能够在文化馆中开展工作,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讓近邻文化变成学生学习的中心,让近邻文化则能够成为让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其次,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创建友好和睦社会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自己参与更深层地知道近邻文化是什么,从而知道应该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在社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从而真正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近邻文化馆面向全区小学家庭免费开放,定期开展互动活动。学校对学生进行近邻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开展各学科融合教育的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立“近邻文化读书交流群”,从学习、记忆、获得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最后,学校可定期设置家长开放日、近邻文化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近邻文化的讲座交流,观看主题活动,让学生代表分享近邻文化的学习心得及展示各学科关于学习近邻文化的成果。通过打造教育基地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以便让家长更加深入了解教育理念并产生认同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思考,需要从多种方面出发,既要充分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容,也要了解近邻文化的内容。同时,还要清楚利用近邻文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儿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利用近邻文化中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让近邻文化能够在家校社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让家校社协同合作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朝霞,张娜,秦琳.互动互助 “五育”并举 家校协同——学生假期“互助学习小组”管理模式浅析[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2(06).

[2]张国锋,谢晓丽.让榜样教育离孩子近一点,再近一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家校社一体化榜样教育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1(07).

[3]张蕊.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三位一体见实效[J].中小学管理,2020(04).

[4]卢立涛,刘璐.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索[J].新教师,2022(07).

[5]庞奕.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0(07).

[6]杨玥.探究家校社协同育人下德育评价体系标准的建构[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5).

*本文系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专项课题“基于近邻文化家校社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X2022Z04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