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本土化”
2023-09-19陈平
陈平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法途径,颇多名家专家,各执一言,各有千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总的情感宗旨尚为同源,即培养时代责任感的、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正因如此,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何民族课堂教学中都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前进。但通过十余年的边疆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如此教育方式太过抽象,学生太过茫然,学不到真实的精神实质,找不到自我定位,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本土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老挝、缅甸接壤,境内以傣族为主,生活着佤族等十几个民族,这样的地域和民族杂居特点更需要语文教学“本土化”。
一、语言表达结构顺序要“本土化”
在汉语言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句子结构和文言文教学了。过去笔者讲语言表达,一直强调主谓宾定状补的成分顺序,讲了无数遍,甚至要求死记硬背数遍,学生云里雾里,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还是颠三倒四,不成语序;作文里的叙述东拉西扯,毫無逻辑。后来一个傣族同胞的一句汉语邀请:老师,你有空来家玩我。这是傣语译为汉语的语序,猛然间发现这是倒装句:有空到(我)家玩,作限制词用的定语“我”放在了“玩”之后,这与文言文倒装异曲同工,于是之后的教学中笔者就结合着傣族译过来的汉语言进行句子分析和文言文句式理解,发现学生理解起来较以往变得容易了,对句式结构的构架明了了许多,语言表达也开始清晰起来。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言的作用是沟通—理解—沟通的过程,最基本的统一的语言结构形成之后,沟通与理解才能变得顺畅和容易,否则,“鸡同鸭讲,眼碌碌”。实践证明,语言“本土化”教学,难点会慢慢变为基础知识点,语文教学也变得有趣了。
二、作文教学的落实要“本土化”
近几年高考材料体现的中心点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设计,短短24个字,记忆起来很简单,理论理解也不难,但是要深入学生心里内化为真情实感,再由心生情写出真诚打动人的文章,恐怕就显得困难了。很多文章就是由于精神的滋养欠缺,才显得无病呻吟,假大虚空,逢助人为乐,必是雷锋;逢献身精神,必是董存瑞;逢身残志坚,必是张海迪;逢无私奉献,必是老师……泛滥的事例,无骨无肉的枯槁之文,有没有新意不说,还限制了现在孩子的思维。“我们避开孩子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在进行着令人生厌的说教,我们把无聊的成人意志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了说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让他们学会了做假人。”由于西双版纳的孩子们生活的边疆地域关系,接触的文化以少数民族个体文化居多,汉族的文化仅从书本或者网络中获得,汉文化的精神内涵相对薄弱一些,进而对名人的伟大精神之内涵不容易感同身受,碰到“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互相帮助、命运与共题材的文章,就不约而同写钟南山院士、袁隆平院士。由于缺少自我的体会体味,作文的字里行间缺乏真情实感,“喊口号”的成分颇多。“毋庸置疑,教育的初衷或许是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许多仁人志士不也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德育要加强吗?可我们这种违背人的认识规律的刻意神圣,我们这种强人所难的灌输显得多么虚伪,多么苍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若让孩子们细心观察云南本土或缩小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本土中的英雄或者伟大人物,亲切感自然而来,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之奉献者,云南华坪女中张桂梅老师;不畏牺牲,率领民众走向新生活的召存信州长;守护共和国安宁而献身的柯占军、李敬忠同志;身残志坚,荣获残奥单板滑雪亚洲杯冠军的傣族小伙岩温;等等。这些人物或是学生的邻居,或是家长的朋友,鲜活的他们就在这片熟悉的边疆土地上。楷模就在身边,励志就在眼前,没有舍近求远,学生思想距离拉近了,能够体会到这些精神实质。而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不再抽象,人物精神能真正打动学生,也会扎根在心里,从而发芽、长大、开花。打动了学生的人物事迹,再从小范围延伸至国家,社会上的抗疫战士钟南山院士、为人类谋福的袁隆平就是具体可感的精神方向。由内心感受到的感动、敬佩外化到文字语言的崇拜向学,作文有了真性情,有了共鸣共情。笔者想,浸润了精神的学生们,写出的文字,足以打动人心了。
三、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本土化”
在上海学习的时候,一位老师提出要培养适合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才是培养人才。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方式是灵活的,我们把上海的教育教学理论照搬到西双版纳来,会发现是用一根小竹条子去撬动地球,支点有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硬件、软件、环境无法匹配,难以推行,正如一位心脏病顶尖专家在上海动手术,救人显得游刃有余,当他来到边疆,要一施圣手却举步维艰。同理,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到了边疆就要进行灵活演变,结合当地的环境、民族特色来培养。培养家国情怀的青年一代,在边疆就要培养学生热爱生养的民族与土地。青山绿水是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寨门庙宇是傣族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谈及此,学生自然充满自信与自豪感,再让其观察林木破坏的山地,边境外族的骚扰动荡,前后相较,自然而然感受到灵山秀水带来的舒适和平安稳定带来的惬意。语文中《六国论》《苏武传》里的社会现状,连带着以上“本土化”的教育,家之情怀内修于心,国之精神外治于梦,格局由小变大,无形之中,肩担使命,奔赴理想的人生价值慢慢形成,边疆学子也自然能成为伟大民族复兴强国之梦的参与者、支持者、继承者,这就是“本土化”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语文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要切合本土,既要高瞻远瞩,也不能好高骛远;既要胸有成竹,但也不能自矜狂妄;既要虚心求教,但也不能生搬硬套。灵活学习,“本土化”运用,把内地的教育种子埋在边疆肥沃的土壤,用“本土”的水土去培养,笔者相信在边疆众多语文教育者的细心呵护下,不用静等,花定芬芳。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