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
2023-09-19孙云龙
孙云龙
“双减”的实质是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養,而这一核心素养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才能形成。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把新颖的教学策略与现代教学技术融入课堂中,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思路,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实效性,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现状
(一)课程认知:部分师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不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培养更加优秀的时代新人,才能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任。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思想根基的课程,意义极其重大。初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念还未构建完整,是非观念不强,教师必须看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特点,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受应试思维的影响,部分学生还未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将大量学习精力放在了语、数、英等学科当中。特别是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习时间减少,课堂学习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紧跟教师的节奏,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实施: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
学生的德行是在实践中养成的,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离开了人类社会和生活,道德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真实的社会情境作为载体,突出价值导向,把学思践悟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化地记忆背诵。目前,不少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模式单一,教学通常采用“PPT+讲解”的方式,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详解,随后通过随堂训练检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突出重难点知识,但由于形式单调,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三)作业管理:作业设计缺乏创新和实效性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优化作业管理,达到“减量增质”的目的,是教学改革的“大”课堂。但是,目前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课后作业不用心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作业类型单一,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足;对知识点重复操练的多,对学生自我发展、评估方面的少;作业过程缺乏实践创新,枯燥无趣,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以及探索、体验等能力的培养;书面作业过多,单一无实效;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四)课程评价:评价方式单一,没有发挥出育人功能
教育归根结底是让每个孩子经历成功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就是要从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入手,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日常表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但就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实施情况来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评价方式仍然以学生考试分数评定为主,没有多主体的参与,没有考虑学生成长的多元性,一考定性,多考评人。这种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综合评价和品德与能力评价等,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对象单调、评价方式缺乏创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难以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与发展水平作出全面、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策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些观念需要由学生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形成,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以学生能够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为什么为重点。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就要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鲜活的主题生活中,从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形式生活化、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完善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四个角度深度挖掘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以此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情境化
教学内容情境化就是要将教材内容与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相联系,选取典型的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主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明辨是非,促进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知行统一。
1.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讲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生命的韧性”座谈会,让学生静心思考,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上、比赛时曾经碰到的挫折和应对方法,同时以身边榜样引领学生,教师总结增强生命的韧性战胜挫折的经验,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生活经验的场景,成为学生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2.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如在讲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看完之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看到中国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开展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情景剧“心里的滋味”,让两个同学用表演的方式重现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情景。表演完后开展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因为初中生对逐步扩展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但由于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着矛盾、困惑,在许多问题上就造成了认识模糊,但又希望与同伴或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以解决自己内心冲突的情况。因此,创设生活化情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生活和社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同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尽可能在现实生活去挖掘课程元素,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意义,它使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怎么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语言描绘、教具触发、材料诱发、情景表演活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等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素材融入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从中领悟价值观念,掌握知识与技能。
比如在讲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家园”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时,面对我们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绿水青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在绿色包容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对建设美丽家园有沉浸式的体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2. 设计实践性作业
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内容统一、类型单一、缺乏实践创新、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社会、校园资源来精心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生活实践性作业。例如:我们可以从作业完成的承担者来分类,把作业分为个人作业、小组作业、班级作业和年级作业四种类型。比如个人作业有上网查阅资料;小组作业有《走近石林风景区》,班级类作业《模拟法庭》,年级类作业《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根据作业的呈现方式,可采取口述作业、手抄报、体验作业、采访调查作业等多种形式布置实践性作业。比如可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文明监督岗活动、班主任助理活动、小小图书管理员活动、小小绿化员活动等;可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调查访问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也能为学科教学提质增效产生助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多种多样的电子终端设备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气息,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入更多的课外素材,由此来填充教学空白,使學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以信息化手段构建的教学模式更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切实地把课堂从“讲台上的学习”转换为“课桌上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比如:有效地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学科网平台、智学网平台、希沃工具等,把微课、模拟软件等用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中借助图片、音视频、PPT等形式,结合情境化、趣味化和时事化的教学素材,让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且具体地直观展示。学生通过运用这些素材及生发出的思考,能够实现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与掌握,使学科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促进高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构建,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双减”政策的落实来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完善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要改变唯分数的评价方式,从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绩等多方面开展评价,把教学评价真正做起来,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1. 改进结果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考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手段之一,但分数不是评价人的唯一标准。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任务。课前的教学任务是预习性质的,要求人人去做,可以赋分;课中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小组合作参与情况赋分;课后可以根据学生完成课后任务情况赋分。每周一累计,每周一公布,还可开展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
2. 开展作业层级性评价和测试等级评价
作业层级性评价。根据我校“通慧课堂”的要求,我们把作业分为A类、B类、C类等级,由易到难。A类作业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包括填空、选择类型的题,B类是可选做实践类型题,C类题是需要学生综合应用可选做的分析题。每一个等级作业都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限和赋分要求,这样能较大程度引导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完成任务后要及时赋分,及时讲评。B类题是体现思政课综合性实践性的题,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完成难度并不大。教师把每一次层级作业的评价记录下来,作为学科学期终极评价的重要内容。层级性作业评价是落实因材施教的要求,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事做,但要防止为了分层而把学习任务简单化,影响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评价的目的。
测试等级评价。教师可以每学期给学生一张测试等级评价表,记录每一次纸笔测试成绩,每一次测试教师都可采取分类等级制,按学生学力情况分类,每类学生按比例依分数划出优、良和合格等级人数,期末汇总,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学生日常测试成绩。测试等级评价作为学期期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测试等级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积分状况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力度,以争取更好的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坚持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和坚持多主体评价。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段特点,考虑家长参与、借分增值、家校劳动任务、作品成果展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增值等多种形式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同时,针对不同学生,评价结果要做到个性化和发展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要深度剖析“双减”教育理念,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情景紧密结合,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真正做到减负提质,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 苟有恒◇